16排螺旋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研究
2019-11-05宋俊
宋 俊
(盐城市大丰中医院 江苏 盐城 224100)
中心型肺癌属于一种肺癌类型,其具体指的就是发生于特定部位的肺癌肿瘤病灶,这种病灶只会存在于肺段支气管、支气管及叶支气管,其中以未分化癌及鳞癌最为常见[1]。如果病灶存在于支气管外的组织,且直径小于2cm,同时未存在脏器转移或者淋巴结组织情况,也可归纳为中心性肺癌[2]。在临床诊断中,由于CT检查的优势显著,因此该检查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中心型肺癌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旨在探讨CT检查的准确性,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时间段为2015年1月—2019年7月内于我院接受检查的中心型肺癌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为42~72岁,平均年龄为(53.29±4.27)岁;病程为3~12个月,平均病程为(7.5±2.4)个月。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诊断后确诊为中心型肺癌;②以自愿为原则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对比后发现,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所采用的仪器为16排东芝CT。扫描参数设定标准:以119kV为电压,以48~58mAs为电流,以1.1mm为层距,以0.56s为旋转时间,以1.1mm为螺距,以5.0mm为层厚。具体扫描范围胸廓至肺底,先以平扫方式进行,再进行增强扫描。具体扫描方法为:待平扫完成后,使用1.9mmol/kg的碘海醇,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以高压注射器于45s内完成注射;再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以1.17mm作为重建间隔,以1.17mm作为薄层间隔。对患者肺部支气管图像进行重建后,可对其病变位置及形态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1)对所有患者的病变类型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占比。(2)对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包括支气管腔异常、支气管壁异常及肺炎及肺气肿。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CT检查结果统计情况
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后发现,其中肺部阻塞型炎症有14例(23.3%);支气管阻塞有45例(75.0%);阻塞性肺气肿有18例(30.0%);肺腺癌有4例(6.7%);肺泡肿大有41例(68.3%)。
2.2 所有患者CT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情况
经过对比后发现,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所有患者CT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情况[n(%)]
3 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我国肺癌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肺癌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肿瘤疾病,会对患者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当发生转移情况后,会进一步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临床上对中心性肺癌的检查方法较多,包括磁共振成像(MRI)、CT检查、X线检查及支气管造影检查等,其中以X线检查与CT检查最为常见[3]。但常规X线检查无法对患者病灶进行准确判断,导致其实际检出率难以达到预期,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情况。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16排螺旋CT检查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心性肺癌的临床诊断中,该检查方法能够有效采集患者病灶及病变的特点,通过三维影像的方式,使患者病灶状态得以有效显示,同时也可详细显示病灶周围组织的受侵情况[4]。
通过研究可发现,所有患者中肺部阻塞型炎症有14例(23.3%);支气管阻塞有45例(75.0%);阻塞性肺气肿有18例(30.0%);肺腺癌有4例(6.7%);肺泡肿大有41例(68.3%)。CT诊断结果显示:支气管腔异常检出率为81.7%,支气管壁异常检出率为83.3%,肺炎及肺气肿检出率为51.7%;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支气管腔异常检出率为85.0%,支气管壁异常检出率为88.3%,肺炎及肺气肿检出率为55.0%。
综上所述,在中心型肺癌临床诊断中,可通过16排螺旋CT进行有效检查,该检查方法的准确率高,且具备无创伤性的优点,整体应用效果好,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