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和延迟强化成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灶中的价值
2019-11-05李俊景
李俊景
(菏泽单县中心医院CT室 山东 菏泽 274000)
近年来,冠心病诊断常使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该种诊断方式具有无创性,并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结果,并且在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不断提高,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均有较大的进步空间,通过延迟增强方式能够完成心肌成像,可判断心肌存活情况。心肌梗死组织学改变最为明显的特征为心肌坏死后所留下的细胞外间隙由胶原纤维组织完成填充[1]。在进行磁共振心肌成像延迟强化显示可发现,对比剂会在心肌细胞中大量聚集。正常心肌信号为低信号,而异常表现为病灶样高信号。因此,本文主要对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和延迟强化成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灶中的价值进行探究,探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5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病患者。参与本次实验患者中,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为25例,患者的年龄在40~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8±3.28)岁。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其中,Ⅱ级患者为13例,Ⅲ级患者为28例,Ⅳ级患者为9例,发病到患者的检查时间为5~75h,平均发病到检查时间为(40.35±3.19)h。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排除心脏磁共振、CT检查禁忌症的患者,排除对比剂使用过敏的患者,排除肾脏、肝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幽闭恐惧症的患者。
1.2 方法
CT检查:全部患者均使用西门子公司提供的CT仪器,型号为Definition,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头方位先进,检查过程中嘱患者屏气,一次性完成扫描,检查前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测量,若患者的心率每分钟大于70次,应使用倍他乐克,使心率在70次以下分钟进行扫描。设置CT扫描数据,0.6mm为层厚,转速数据为330ms,时间分辨率为83ms,电压设置为100~120kV。主动脉根部扫描方法为对比剂示踪法进行检测,针对感兴趣的区域需要对CT值进行监测,但CT值达到160HU时,延迟6秒扫描自动触发,对比剂注射剂量为90ml,注射速率控制为5ml/L,注射对比剂后,注射生理盐水30ml,注射速率与对比剂速率相同。动脉期数据使用B26f方法进行处理。7min后进行延迟扫描,R-R的75%为所选择的曝光期,管电压设置为80~100kV之间,B10f为延迟期数据处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
总结CT延迟其图像检查的诊断结果。本次实验的诊断金标准为CMR(心脏磁共振)。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若二位医师意见差异较大时,由上级医师进行判断。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判断:管腔狭窄程度大于50%,是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的依据。梗死心肌情况主要根据美国心脏协会17段分型结果对延迟强化所在的心肌段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T反射线剂量
CT反射线剂、CTDI、DLP以及有效剂量,见表。
表1 CT反射线剂量(±s)
表1 CT反射线剂量(±s)
有效剂量(mSv)动脉期 58.61±3.25 103.62±16.25 706.28±20.11 11.93±1.03延迟期 13.25±1.06 107.66±2.16 157.46±80.16 2.88±1.22组别 CTDI 长度(cm)DLP(mGy·cm)
2.2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
CT检查可明确发现,9例患者为官腔狭窄程度低于50%,41例患者为官腔狭窄程度低于50%。
2.3 心肌延迟强化分析
经过病理诊断发现,50例患者中,共计426个心肌阶段,经过CT检查,331个为延迟强化阳性,占比为77.70%。
3 讨论
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实施具体治疗手段前,需要了解患者冠状动脉解剖学的狭窄程度,同时明确心肌存活程度,CT作为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手段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在诊断心脏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
CT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了飞速发展,空间、时间分辨率均有所提高,不仅保留原有的冠状动脉成像优势,同时在心肌灌注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成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患者实施对比剂延迟强化扫描能够进一步确诊疾病。CT延迟强化的组织与磁共振相比,CT延迟强化图像受到胸椎等伪影的影响更为严重,需要对伪影和强化灶进行鉴别,这也是导致CT延迟强化诊断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差异性的主要因素。CT延迟强化扫描,应尽量加大扫描成后,该种情况下可使检查的放射剂量得以降低。在进行CT扫描时,重建8mm层厚,可获得最大密度投影,显像效果最佳,并可降低图像噪声,使图像质量得以提升[3]。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和延迟强化成像在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病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