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介入心理干预对住院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研究
2019-11-05滕健TENGJian范理宏FANLihong陈正启CHENZhengqi余飞YUFei张梦玲ZHANGMengling何平HEPing
□ 滕健 TENG Jian 范理宏 FAN Li-hong 陈正启 CHEN Zheng-qi 余飞 YU Fei 张梦玲 ZHANG Meng-ling 何平 HE Ping*
住院患者心理特征
患者的心理需要包括安全感和康复需求,获得治疗情况和医疗费用支付信息的需求,希望得到家人、病友和医护人员的理解、关怀和照顾。
患者往往对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大于常人,对某些积极的情绪反应减弱,甚至无动于衷;不良情绪出现的频率较高,易激惹,情感脆弱易受到伤害;消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而积极情绪体验常常比健康时差,一闪而过。
患者常见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一般会经历四个过程:否认期-焦虑期-抑郁期-接纳期,期间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有焦虑、紧张、恐惧、绝望、抑郁和愤怒等。患者因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年龄、信仰、职业以及成长环境等因素,各种心理反应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情绪反应的轻重,出现顺序有所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和情绪变化,个体的差异加以区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心理反应的各个阶段,有效调节情绪变化。
团队介入干预方法
介入干预团队由医生、护士、社工和志愿者组成,以分工协作的方式对住院患者进行全方位心理照护,主要为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有效沟通、专业活动等干预手段,解除患者因病而生的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为患者增能,帮助建立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的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快恢复社会功能。
1.患者的心理评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是,根据患者心理评估的水平设计干预手段,由团队中护士和社工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生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状态。根据Black 和Matassarin-Jacobs 提出的与调节健康问题相关的心理社会评估要素,可以细化为以下八项分别予以评估:社会史、既往经历的应激水平、常用的应对方式、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对健康问题的理解水平、精神状况、性格特点、对健康问题主要的心理社会反应。
进行评估的护士和社工需要敏感性和人际交往的技巧,利用交谈、观察、量表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评估。交谈要避免个人的价值观造成对患者行为和经历的偏见;观察可以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对患者心理社会反应进行观察,也可以在预先设计的情境中进行观察;心理测量和心理评定包括:SAS、SDS、90 症状清单(SCL-90)、EPQ 人格测试、明尼苏达(MMPI)多项人格测试等;体格检查和各类实验室的辅助检查,如:血压、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等也可以进行辅助评估。
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感需求的重要内容,团队中的医生和护士承担疾病宣讲的主要任务,医生针对病种、护士针对护理方面,通过专题讲解、个别指导等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和家属增长相关疾病防治和护理知识,指导建立健康的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社工和志愿者发挥着巩固住院患者健康知识和帮助灵活运用的重要作用。通过健康知识问答活动、病友交流平台、康复病人志愿者陪伴等方式,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向其提供新的观点和知识,并使他们相信、理解、记住、掌握,还要配合医护人员付诸行动,则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团队有效协作,因人、因时、因病进行健康教育。
3.有效沟通。护患沟通是护士人际沟通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圆满完成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2]。不仅是护士,团队中的医生、社工和志愿者都需要与患者建立有效沟通,完成各自在团队介入中的分工任务,在倾听、提问、表达、观察、同情五个方面使患者产生信任并坦露真情实感。患者对某一问题的情感反应和所持观念,以及谈话态度、姿势、面部表情、形体动作、沉默现象等都在传达内心的真实情感,用心倾听和观察后,进而进行开放式或封闭式的提问,激发患者进一步的情感表达和积极思考。通过内容和情感的双重表达,鼓励与重复患者的语句并给予解释、指导、劝告、面质等。在沟通过程中,通过言行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患者,让其体会到自身的情感、思维和观念被医护人员感知,获得积极反馈并产生信任感,帮助患者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
4.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作为一项岗位技能,对医护岗位、医务社工岗位和志愿者岗位等有着重大意义。团队中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和社工运用心理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述说,给予同理、解释、澄清、鼓励等,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适,引导良好心理状态发展方向。
指导患者认识情绪。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情绪并接纳自己的现有感受,探索情绪问题的来源,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是否有利于疾病康复,帮助患者区分不良情绪并帮助探索有效途径进行疏泄。
寻找途径表达情绪。鼓励患者将情绪说或写出来,或对团队医护人员表达感受,对于语言和文字表达有困难的患者,帮助尝试练习用别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情感,如:唱歌、绘画、哭泣、大叫等方式,但避免过激的行为。
树立新的生活目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建立在近期可实现的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帮助实现这个目标。循序渐进,再帮助患者设定下一个可实现的目标,最终帮助患者树立面对病后生活的信心。
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因人而异地制定日常活动量,坚持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帮助实行规律的时间作息表,避免体力和脑力过度劳累;制定健康食谱,定时定量进食;学会自我调整心态,了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专业活动。借助艺术表达和语言沟通的综合方式,患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愿望和困惑,甚至将无意识的内容透露出来。根据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选定专业活动内容,包括:音乐治疗、绘画艺术疗法、手工疗法、社工小组和个案活动、志愿者陪伴等。
音乐治疗以团体式音乐治疗为主,个案为辅的活动形式,包括主动式和接受式音乐治疗。绘画艺术疗法包括:自由画、涂鸦法、色彩图板系列疗法、九分割绘画法、风景构成法、家庭成员绘画法、粘贴画疗法、时间家族绘画法等。手工疗法包括:泥塑、陶艺、编织、印染、园艺、刺绣等内容。
社会志愿者和康复病人志愿者进驻病房,陪伴住院患者聊天,舒缓患者孤独感和低落情绪;向医务人员及时反馈患者需求;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陪同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分享亲身经历和患病康复经验,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形成战胜病魔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资料
1.筛选研究对象。2018 年1 月,针对本院住院患者进行心理和情绪状况的调查,随机选取甲状腺乳腺科、妇科、胃肠外科、肿瘤科四个科室60 名住院患者,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开展问卷调查,量表共14 个条目,由患者自评并填写。共计发放60 份调查表,回收有效调查表51 份,回收率85%。51 份有效问卷中,男性16 人(31.4%),女性35 人(68.6%),最大年龄65 岁,最小年龄33 岁,平均年龄(53.2±7.5)岁。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对住院病人进行调查,量表共14 个条目,由患者自评并填写。共发放了60 份调查表,回收有效调查表51 份,回收率85%。
2.筛选结果。HADS 由焦虑和抑郁两个分量表组成,每个项目评分为0 ~3 分,焦虑和抑郁总分范围为0 ~21 分,一般以7 分或8 分作为区分值,超过7 分认为有焦虑或抑郁症状,国内以9 分作为筛选的临界值较为可靠[3]。对51 名住院患者HADS的14 个项目得分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12 例有抑郁状况,阳性率23.53%;7 例为焦虑状况,阳性率13.73%。其中,抑郁状况单项分值≥2 分的高占比率体现在情绪低落和愉快获得感少方面,分别占比31.37% (见表1)和29.41% (见表2)。
表1 感到情绪在渐渐低落
表2 感到愉快
焦虑状况单项分值≥2 分的高占比率体现在恐慌感增多和烦恼情绪频发方面,分别占比25.49% (见表3)和21.57% (见表4)。
表3 突然发生恐慌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住院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针对住院患者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评估和介入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对疾病的负面影响,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有利于患者的疾病防治和康复。
表4 心中充满烦恼
3.干预结果。对上述筛选出有异常的患者进行团队介入干预,接受干预的患者表示,在住院期间,不良情绪明显减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出院后能较快适应社会角色。
2018 年6 月,医院建立了第三方测评小组,对本院住院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对“其他医务人员服务”满意度平均分由88.77 分提升至90.63 分,“其他医务人员服务”维度的满意率由92%提升至94%,其中,“病区护士、志愿者或社工能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这一单项指标满意度平均分由86.4 分提升至91.85 分。
讨论
团队介入心理干预不仅能为住院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还能促进患者全方位康复,和谐医患关系,但需要持续做好以下事项:
加强团队建设,团队介入心理干预需要医生、护士、社工和志愿者的携手并肩合作,各司其职,针对患者情况做好任务分工,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团队人员各专业领域技能,娴熟各项介入干预手段,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充分了解团队介入心理干预的目的、过程、内容等信息,并承诺团队人员不得对外泄露患者心理干预中涉及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签署知情同意书和保密协议。
通过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有效沟通、专业活动等系列团队介入方式,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危机,积极配合医疗诊治和康复,加强医患之间的互助、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医院人文关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