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教学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2019-11-04李强

关键词:散文教学初中语文

李强

摘   要:教学散文时,教师可以从文体特点、文本特征、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情基础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来确定“教什么”;然后通过找准突破口——设置主问题——品读关键句三个环节,紧扣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解决“怎么教”。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20/23-0027-03

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好此类文章,对于提高课堂效果和学生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法,又无定法,面对同一篇散文,不同教师在目标设定和教学实施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以郑振铎的散文《猫》为例,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什么”

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准确、恰当,是决定一堂课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读透了,才能明白这篇课文最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猫》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教学资源:三次养猫的曲折情节、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首尾呼应的结构安排、对比烘托的手法运用、巧妙设置的伏笔、内涵深刻的主题,还有对猫特点的生动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

然而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涉及到。这时,教师就必须要有所取舍。有的教师觉得哪一个都特别重要,于是思量再三依旧制定了四五个教学目标,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也是多数教师都会遇到的难题。那么,该如何进行取舍呢?

笔者在对《猫》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从文体特点、文本特征、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情基础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是文体和文本特点。对于散文而言,线索、情感、语言都是教学的关键。而本课中,作者在平实的文字叙述下,涌动着波澜起伏的情感。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文中的“情思”“情趣”和“情理”,都围绕着一个“情”字。因此,本课的教学将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特殊情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探究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第五单元的教学提示中写到: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在默读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厘清文章的结构,也是一项必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本课的主题,《教师教学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以“我”为侧重点,表现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思考。做事不可凭借自己的强势和个人好恶,主观武断地处理,否则就容易出现无法弥补的过失。另一种是以“猫”为侧重点,表现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弱小者总是不幸的这一深刻的主题。这种解读将三只猫的亡失统一起来,揭示其不幸的根本原因是弱小的地位。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解读呢?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水平,笔者认为虽然第二种更深刻,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因此選择了第一种解读。

这样,将几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个:

1.快速默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厘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特殊情感,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怎么教”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完成既定目标?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这又是大问题。首先是课堂导入环节。本课的教学,多数教师采用质疑激趣法。但是因为笔者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所以采取了直接导入: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本文中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结构非常清晰,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应该能说得出来。

紧接着就是完成目标一,具体来看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厘清文章结构。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填写课后第一题的表格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在默读课文的同时,利用圈点勾划,摘录出相关词句完成填表。但笔者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根据整体的设计进行了添改。加入“我的感受”一项,目的是为下面的教学提前做铺垫。表格如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填表的过程,就是梳理作者思路的过程。

接下来,就进入了本课的重难点部分。怎样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特殊情感呢?从哪里入手?突破口在哪里?散文教学要善于寻找作者感情的触点、沸点。这个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最好的切入点。按照这个思路,就不难发现作者情感的一个矛盾之处——如果喜欢一只猫,它亡失后感到难过是正常的。如果不喜欢这只猫,它亡失后却感到更加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上面表格中的“家人态度”和“我的感受”这两项,他们很快就能发现这个问题。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这句话。其中“妄下断语”一词非常关键,笔者就顺势抓住“妄下断语”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断语是什么意思?“我”下了哪些断语?其他人呢?学生很容易找出文中的原句:a.“一定是猫,一定是猫!”b.“真是‘畏罪潜逃了。”c.“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d.“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再引导学生往细处抓,哪些词最能体现出“断”的意思?“一定、真、不是……还……”

要想让学生真正走到语言文字中去,就必须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可以采用比较法、删除法、还原法等形式。笔者把“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这一句当作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一定”一词的肯定语气、反复修辞的强调作用之后,指导学生根据前面作者的感情(“愤怒”一词)来进行朗读。所谓品读,也就是说不但要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比较品析,还要进行入情入境地朗读训练。可以说,此时的愤怒之情越重,后面的悔恨之意越深。因此要明白“我”为什么会做出永不养猫的决定,就必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讨论完“断语”,接下来就是“妄”字了。“我”如此坚决地认为是第三只猫干的,到底有没有真凭实据呢?(没有)“妄”是什么意思?(轻率地、胡乱地)那么“我”到底根据什么,就这样轻率地得出结论呢?学生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找了半天,却没找到。”“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而这些表面的现象只是作者的猜测而已。文中的“我想”“我以为”也说明了这只是作者的主观臆想。难道仅仅凭借这些,就断定了凶手吗?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设计了第二个主问题:“假如是在前两只猫时,养的芙蓉鸟被咬死,我会不会这样‘妄下断语?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猫会遭此不公的待遇?”在启发学生进行联想、猜测,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再次走进文本进行探究。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作者本身对第三只猫就没有好感,存有偏见,看它一切都不顺眼。因此一旦有事,就容易偏听偏信、妄下断语,把罪名横加在它头上,最终酿成悲剧。

紧接着又是对关键语句的品读,作者知道自己冤枉了第三只猫而致其死亡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让学生思考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教师从语气、语调、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

这篇散文的“我”感情变化丰富,因此要紧扣情感来教学,多加品读关键的词句。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里有句歌詞: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笔者觉得,教师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翻山越岭时,一定要让他们去细心地、美美地欣赏风景。对于散文教学而言,就是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地品读,必须要进行多次反复地朗读,带领学生在文本里多走上几个来回。

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感悟哲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假如现在给作者一个机会对第三只猫表白,请同学们代表作者,对第三只猫说些什么吧。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不是只记住某些精彩语句或某个知识点。如果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能让学生自发地去阅读其他相关的文章,甚至是整本书,那才是最好的结果。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的设置意图正是如此。

总体来说,这篇课文在“怎么教”上,主要是紧扣情感变化展开教学,通过找准突破口——设置主问题——品读关键句来实现预设目标。

依据“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思路进行散文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在《猫》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学无止境,只要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