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创新体现

2019-11-04常青

课外语文·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中学语文

常青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教授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来提高学生语言的韵律韵感,提高学生传统文化造诣水准,强化个人综合素养是大有裨益的。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能够使我们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越加发挥大国风范和提升对全球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因此,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底层驱动,国学经典文化的弘扬越发明显。

【关键词】国学经典;中学语文;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標识码】A

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教育部也发布新的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思想,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考查、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经典国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逐步上升,能够入选作为阅读课教材的国学内容都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典作品,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来培养现代孩童。如何将传统经典文化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需求相结合,尽最大可能地发挥传统文化精华和价值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对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教学仪式感

诵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暨国学经典为核心,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在古代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尊师重道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的仪式可以加强学生规则意识,强化其纪律性,并且通过集体行为的感染来触发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重意识。学生通过仪式性行为指导来加强规则意识,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如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尊重契约精神,强化对法律的信仰,道德的遵守,这正是培养具有法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通过诵读经典,了解古人仪式程式,儒家文化强调克己复礼,道家文化强调对大自然规则的敬畏与尊重,法家文化强调对制度、契约的遵守,这些原生的包括后来的佛教等舶来文化不断地交融创新,形成了今天的民族文化,因此诵读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当作是我们做人处事、安身立命的指南。尊师,如拜师礼可以教导学生立志以圣贤为师,勤读诗书,尊师勤学。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约束自身行为。通过经典传统国学启蒙,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从培育角度来说,学生通过诵读来建立“修身、齐家、治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锻炼“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襟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行为操守,磨炼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这些传统精神和今天所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结合热点,激发兴趣

近年来,朗诵、阅读类综艺火爆,如《见字如面》《声临   其境》等节目受到了大众的喜爱,阅读经典成为一种低成本、低门槛、高心理回报的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根据上下文意思和作者的情感基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声音。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为学生朗诵营造氛围,比如通过音乐来烘托情绪,带出朗诵节奏,通过观看视频影像来触发学生想象,以此来锻炼右脑思维能力,通过全息投影和AR效果为学生打造虚拟场景,让学生产生空间置换的心理,比如诵读《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读到“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一处时,通过佩戴AR眼镜增强临场感,体会作者当时求学之艰难。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的课文《木兰辞》,这是选自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里,朗读时要让学生理解“胡音生于北俗”的文化、历史、地理原因,领会北方音乐的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风格特色,教研人员在编写语文教材时会贴合相对于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结合他们的成长规律来选择课文和篇幅,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该年龄段学生发展特征进行调研,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社会热点内容激发其活力。

三、情境交融,触发情感

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中提出了构成演讲与阅读的三个要素,即情绪、逻辑、词汇。作为口述性行为,阅读文章的时候不能够语调太平,要说服别人、感染别人就需要将情绪带入,以情感带入声音,这也是沉浸式教学的要求。如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中,学生朗诵《蒹葭》一文,首先是感受音韵的节奏,这是在不断朗诵中形成的节奏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段表达了诗人对恋人(也可以是比喻美好事物)的苦苦追寻之情感,学生可以代入身份,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尝试从诗人情感角度进行朗诵。再如学生读到孟子所作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来可以领会孟子的“浩然之气”,二来学习孟子善于比拟、讲故事的论证方式,三是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并且了解到文章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内涵和主旨后,更好地进行诵读,来以此勉励自己。

四、开辟第二课堂,以活动内化内容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教学内容可以不限于教材,场地也不一定局限于教室内,可以是操场、纪念馆、博物馆等,比较适合于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空间体验,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要形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双向循环。比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山峡》一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有条件的地区,比如山区学校,那么可以带领学生到山里教学, 诵读要求是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因此,高效利用所在地的自然资源、地缘优势、历史文化资源来促进学生提高认知能力,这是在教室里所学不到的。

五、结语

国学经典诵读目前已经广泛地在中小学语文课、阅读课上推广,我校已开设国学经典研修的校本课程,为基础好、有进一步学习国学要求的学生提供学习帮助。我们知道诵读可以刺激大脑海马体记忆神经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诵读经典,增强语言节奏感,用词用典水平,提升国学基础都有很大帮助。基于此,教育者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大纲上的要求,而是发挥资源集约优势来研发和录制校本课程,作为教材的补充,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经典国学内容。

附    注

本文系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推进学校德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NG015)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诵读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