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剧本教戏剧

2019-11-04刘鹏程

课外语文·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戏剧教学文体特征剧本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所谓“戏剧”其实就是指“剧本”,但戏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戏剧教学应以剧本为本,立足剧本的文体特征開展教学,学习有关的文体知识,聚焦剧本的文学特征,设计适当的读写任务,才能把戏剧教得像戏剧。

【关键词】剧本;文体特征;戏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所谓“戏剧”其实就是指“剧本”,包含台词与舞台提示两部分。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篇目数量和教学投入处于边缘地位。以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课文共255篇(含自读),戏剧篇目3篇:《威尼斯商人》《陈毅市长》和《虎门销烟》。教学中戏剧文体特征不突出,把戏剧教学等同于其他叙事文本教学;忽视语文学科特点,把表演作为戏剧教学重点,是戏剧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学习与剧本有关的文体知识

一般来说,文体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它可以作为指引教学的基本路径。第一次接触戏剧文本,学生会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安东尼奥、巴萨尼奥说话像作诗?” “为什么《虎门销烟》的格式和另两篇不同?”“《陈毅市长》(节选)不读原文就能看明白,但《威尼斯商人》必须要读原著才知道前因后果?”……

与“爱在人间”“面对逆境”“为学有道”等单元相比,“戏剧天地”单元文体特征相对突出,但教材为学生准备的文体知识仅限于什么是“台词”“戏剧冲突”和“话剧”。《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有关戏剧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是“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因此,学习并补充一些与戏剧有关的文体知识非常有必要。

1.分类标准多样

如果按题材分类,《陈毅市长》和《虎门销烟》是“历史剧”;如果按矛盾冲突性质分类,《陈毅市长》是正剧,《威尼斯商人》是喜剧;如果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类,《陈毅市长》是话剧剧本,《虎门销烟》则是电影文学脚本。

2.剧本结构各异

《陈毅市长》在结构上运用了“冰糖葫芦”(一人多事)式的剧作结构。作者用了彼此独立的十件事,从不同侧面来表现陈毅的精神世界,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事件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由陈毅这一主要人物贯穿始终,串引各场,每场戏都独立成章。《威尼斯商人》则采用了开放式结构,基本上按照事件发展顺序来组织剧本,从事件开端写起,把情节原原本本、从头到尾地表现出来。因此,学习《陈毅市长》可以不用了解整幕剧的剧情,但学习《威尼斯商人》则需要阅读全剧。

3.创作时期不同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16世纪的剧作,语言风格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欣赏习惯想去较远,语言繁复、五光十色,从典雅的书面语到鄙俗的市井语,无所不涉。这是因为当时的剧场较为嘈杂,演出过程中陆续有观众进出,为了吸引观众、交代清楚,不得不如此。《陈毅市长》创作于1980年。《虎门销烟》是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于1959年。这两部现代话剧,对话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符合学生的欣赏习惯,基本没有阅读障碍。

二、教学中聚焦剧本的文学性

小说教学不能回避人物、情节、环境,散文教学不能回避形散神聚,诗歌教学不能回避抒情、写景,戏剧教学自然也有其独特的追求。

1.聚焦戏剧冲突

“冲突代表着戏剧的基本特征,戏剧动作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表现戏剧冲突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因此教学中要厘清矛盾冲突的线索,产生哪些矛盾,如何产生这些矛盾,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威尼斯商人》共五幕,中心冲突是威尼斯商人与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的冲突。巴萨尼奥与鲍西亚的爱情,在剧中是与中心冲突并行发展的另一条情节线索,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基督教青年罗伦佐相爱而私奔是本剧的第三条情节线索。整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课文节选的部分又是全剧矛盾冲突的最高潮。教学中可以通过完成图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关系(见图1)和矛盾冲突(见表1),分析人物性格。

完成这两张图表,基本上就整体把握了剧情。官司未审,输赢已现。据理的夏洛克孤立无援,落难的安东尼奥多方来援。莎翁在剧中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尊重生命,主张真诚、正义、无私与友谊自然更易理解。与此同时,鲍西娅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夏洛克的残暴贪婪、冷酷无情,安东尼奥的重情轻利、软弱妥协的个性也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1  人物关系图

表1  六次交锋

鲍西娅 夏洛克

第一次 劝慈悲 履行原约

第二次 劝接受三倍赔偿 履行原约

第三次 劝请医生 履行原约

第四次 履行原约(割肉不滴血) 接受三倍赔偿

第五次 履行原约(只能割肉) 拿回本钱

第六次 履行原约(不能拿钱) 不打官司

结局 # 财产充公,性命听人发落

2.聚焦戏剧台词

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老舍说剧本是“出着声儿写的。”剧中人物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等。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人物个性化台词尤其重要。教学中应抓住人物台词,从人物说话的方式、内容分析其性格。如《陈毅市长》中的台词:

(1)这是齐仰之先生的府上吗?

(2)这次我造访贵宅。

(3)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

(4)正是在下。

(5)虽然生性驽钝。

(6)不才总还略有所知。

(7)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

这几句台词所用的敬语谦辞,表现了陈毅礼贤下士的性格特点,齐仰之固执、清高的个性特征,服务了人物对话,增强了戏剧效果。

富有潜台词,是戏剧台词的另一特征,即对话要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真正的话语目的。如,“我就不相信,偌大一个上海我都进得来,这小小一扇门我就进不去?!”生动展现了陈毅的内心活动:坚信人民的事业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另外,舞台提示在烘托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也重要作用。比如,齐仰之条件简陋的“卧室兼书房”,不仅为人物营造了特定的活动场所,也是齐仰之倔强个性的最佳注脚。

三、立足剧本文体设计读写任务

设计一些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剧本写作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形象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及审美能力。

(一)读写结合品评人物

夏洛克是一个复杂的典型,到底应该怎样认识他?当他作为一个强徒恶棍时,让人憎恶反感,当他扮演一个受尽凌辱的弱者时,又让人同情怜悯。当人们嘲笑他嗜钱如命时,他是个喜剧人物,而他最后一败涂地,又是一个悲剧形象。《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英国作家霍华德·雅各布森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威尼斯商人》的重构,以现代视角剖白吝啬鬼夏洛克的正面与侧面。学生在对比阅读后,可以写一段短小的人物评论,加深对夏洛克形象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戏剧的社会批判意义。

(二)小组合作改续剧本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集体编写新的剧情、结尾,让学生在剧本改续任务中完成与作家、文本的深度对话。下面的这幕短剧——《齐仰之传·第一幕》,就是几位学生从原剧的若干细节出发,模仿《陈毅市长》的格式集体创作的。全剧共三幕,分别是:决心归国,写齐仰之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决定回国;民生多艰,写齐仰之深入医药行业,走访药店,切身体会同胞买药、用药之难;理想受挫,写齐仰之找宋子文,多次请缨,却屡次碰壁,备受打击,只得埋头研究以自娱。这三幕剧衍生于原剧,成为一部完整的“冰糖葫芦”式的新剧。下面为该剧第一幕:

齐仰之传

第一幕:决心归国

时间:1920年

地点:齐仰之导师家中

人物:齐仰之,齐仰之的导师

幕起:

齐仰之在国外完成学业,决定回国的前一晚,向导师辞行。导师正在审阅齐仰之的论文。边看边点头。

(齐仰之敲门)

导师:(仍低头看论文)谁啊?

齐仰之:老师,是我!

导师:(起身迎接)是仰之啊,门没锁,快进来吧!

齐仰之:(急忙上前扶老师)(欲言又止)老师,我……

导师:仰之啊,快坐下。我正在看你写的论文,很有见地啊!

(齐仰之坐下)

齐仰之:(犹豫)老师,我……

导师:(兴奋,踱步,自顾自地说)照这样下去,在我的指导下,你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第一个黄皮肤的诺贝尔化学奖!

齐仰之:(握紧拳头,起身)老师,我要回国!船票已经 买好!

导师:(吃惊,转身盯着齐仰之)什么?我没听错吧?

齐仰之:(坚定地)我要回国!明天就走!

导师:(气愤)回去?你回去了又能怎样?一个破烂的中国,怎么会有你的容身之地……

齐仰之:(打断导师的话)正是因为中国破烂不堪,我才要回去!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同胞受苦,我的祖国需要我!

导  师:(语气缓和,挽留)仰之,你——你只有留在这里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啊!

齐仰之:老师,我意已决!你不用再劝了!

导  师:(失望,不悦)好吧,你不要后悔!

——幕落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查阅了宋子文的生平,发现宋子文从事政治活动的时间是1923年,而原剧中提及“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因此,将第一幕的时间设定为1920年。这幕剧刻画了一位爱国青年形象,矛盾冲突比较尖锐,台词也较符合人物个性特点。

“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戏剧的‘种子和‘根芽,也就是一种出自本能和天性的‘表演和‘观看的欲望。”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读剧、写剧之余,也可开展观剧、演剧活动,亲身体验戏剧的“跨界”特征。

虽然教无定法,但戏剧教学既要把握戏剧的文体原则,也要兼顾具体文体的特殊性,不同的戏剧文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沙葉新.《陈毅市长》创作随想[N].文汇报,1980-8-1.

[3]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八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邹红.如何欣赏戏剧之美[J].语文建设,2016(10).

[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刘鹏程,1982年生,湖北蕲春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初中生语用能力培养及实践。

猜你喜欢

戏剧教学文体特征剧本
自导自演,用“剧本”提升欢爱指数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网游小说的文体特征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传统戏剧艺术的教学理念
高中英语戏剧教学的课堂实效性研究
习作赏评课,“不教之教”的习作之旅
把握文体特征,让说理文教学更高效
入乎剧境 精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