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

2019-11-04郑爱敬

课外语文·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虚词古诗词意义

郑爱敬

【摘要】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往往委婉含蓄,不只是因为表现手法的运用,也有虚词巧妙使用的原因。对古诗词的鉴赏,往往只重视对实词的品读,忽视对虚词的分析,其实虚词的作用也十分巨大。本文以具体古诗词虚词运用为例,从深化意境、寄寓感慨、丰富内涵、塑造形象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对虚词意义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虚词;古诗词;委婉含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讲究词语的锤炼,“推敲”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苦吟诗人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炼字的快感;而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向人展示了炼字的魅力。确实,正是有了这些诗人在词语上的推敲,才有了古诗词这传唱不衰的古代经典。但笔者发现,我们在炼字时往往品味实词,而对虚词往往忽视,其实虚词用好了,它的魅力不减实词,甚至更加传神。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谈谈虚词巧妙运用对于古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内涵、形象方面的意义。

一、深化意境

鉴赏古诗歌意境离不开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讲“一切景语即情语”,而意象一般都是由实词构成,很少是虚词,所以在鉴赏意境上也不会想到虚词。其实一个好的虚词的妙用,可以含蓄地表现古诗歌的意境,让古诗词的意境妙不可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赏析虚词,从这方面来品味古诗词的优美意境。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五到八句中描写月下的美景时,用“不、皆、无”等虚词,把月色下的花林、江流、芳甸、流霜、沙汀等景物,描绘得如梦幻一般,仿佛世间所有万物,都在这轮明月的银辉中,显得那么的澄澈静谧,诗人借这些虚词营造了一个幽美恬静的意境。再如杜甫的《蜀相》中第二联的“自、空”两个虚词用得特别妙,“蜀相祠堂”何其巍哉!塑像何其伟哉!但诗人却没有写,而是用满院阶前自盛的碧草,隔叶空啭的黄鹂,来营造荒凉寂寞的意境,让人感受诗人内心无尽的孤寂落寞。诗人在这里用“自”“空”两个虚词,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不但呈现了环境的沉寂,还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寂,不愧是诗圣的大作。

二、寄寓感慨

诗人往往借写诗来寄寓自己的情怀,由于自身、社会及国家的原因等,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如何指导学生来体会古诗中复杂的情感?一般我们会从意象、意境、作者的经历及表现情感的词等方面来引导学生领会。实际上,古诗中的虚词用好了,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人寄寓的深沉感慨,不妨让学生细细揣摩。

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颔联和颈联中诗人用“须插、但将、不用”等虚词,可见诗人寄寓的复杂情感,亦能从这些虚词中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苦苦挣扎。登高望远,诗人心情舒畅,难得这么高兴,索性折下菊花插个满头快乐而归;斟满美酒,只管喝个酩酊大醉,不用看着夕阳西下感慨韶华易逝、岁月无情。从这两联表面看,诗人内心是快乐的,但细细品味这些虚词,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诗人心中那浓浓的郁闷悲愤,难得一回高兴,所以故作旷达,实际上诗中寄寓的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欣喜是暂时的,而郁闷时刻萦绕心间,难以排遣。

再如杜甫的《春望》中最后尾联中用“更、不”两个虚词,曲折委婉地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自“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再加上家人离散,音信全无,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是不可言喻的,“白头”正是这些愁所致。但这些愁苦诗人无法改变,只好搔挠白发聊以慰藉,无奈苍苍白发更加稀少,连簪子也束不住了,诗人在忧国忧民之际,不禁又发出了人生易老的悲叹,让诗人的感慨又推进一层。

三、丰富内涵

的确,古诗词丰富的内涵需要实词的表现力来呈现,鉴赏古诗一般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实词上,认为许多虚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它只是起到修饰实词的作用,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及内涵,很少有人会把时间花费在虚词上。但一首古诗词写得好,它也离不开虚词的锤炼,虚词用得好,它一样可以丰富古诗词的内涵,丰富古诗词的意蕴。

宋之问的《渡汉江》中的最后两句“更、不”两个虚词的使用,使诗歌的内涵又深化了一层。作者被贬泷州多年,与家乡音信不通,所以对家乡思念甚深,并且担忧家人的命运,如今快回家了,“近乡”应该更亲切的,反而是怕遇到熟人,怕听到熟人带来的不祥信息,让這次团聚化作泡影。这样的心理让诗人只好压抑心情而“不敢问来人”。使用这两个虚词,形象写出了一个多年漂泊在外、久无家乡音信,因而近乡情怯的特殊心理情态。这种特殊心理不但诗人有,其实它也触动了常年羁旅在外的所有人的心灵,让这个心理又有了普遍性,使这首诗又有了新的内涵。

再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下阕首句“不、毕竟”两个虚词的使用,表面看来是说水的力量大,可以冲破山的阻碍,滚滚东流入海。其实结合写作背景细思一下,“不、毕竟”这两个虚词还是很令人玩味的,带着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青山”代表着“投降派”,“水”代表着“正义”,诗人认为“投降派”可能一时在长安阻挠兴复大业,却阻挡不了全国民众收复失地的“正义”之举,正义一定会战胜他们。这句话富含哲理性,不但在当时有时代意义,就是后人读后在心里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四、塑造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是古诗鉴赏中考查的重点之一,主要有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我们一般从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及情感方面来加以鉴赏,但很少有人会考虑到虚词。其实虚词用得好,也可以委婉地塑造古诗词中的形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内涵,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领会。

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在“有用”前加虚词“必”,在“复来”前加虚词“还”,除了让我们感受到喝酒的豪放的李白外,还看到了另外一个李白。他说“天生我材”,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必有用”意思说自己定会受到重用,这是一个自信的、积极进取、乐观的李白,渴望受到重用的李白。李白自信“千金散尽”定会“还复来”的;但“必”字也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李白还没有受重用,只是有信心被重用而已,我们可以从中又看到怀才不遇、满怀悲愤的李白。这样的虚词在他的《行路难》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会”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结合在一起分析,感受李白“赐金放还”后怀才不遇的落寞和坚定自己会被再起用的自信乐观。

再如苏轼的《定风波》中开头“莫”“且”两个虚词的应用,让我们看到了黄州受贬的乐天派——苏东坡。“穿林打叶声”说明雨大风狂,这时人们的行为应该是“躲雨”,而东坡是“莫听”,“且徐行”,意思是管你外面雨横风狂,我自闲庭信步,这是何等的从容、镇定、潇洒。再结合尾句“任平生”的虚词“任”字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面对风雨的勇于面对,这里的风雨不就是人生的“风雨”吗?自“乌台诗案”后,苏轼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雨,他不躲、不惧,反而勇于面对,这让我们看到了屡遭挫折后坚忍不拔、旷达乐观的苏轼。人们记住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卓越的才华(诗、词、书、画),更多的是他这种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乐观精神,让我们后人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

委婉含蓄,虚字传神。古代诗词中的虚词没有实词的意思来得直接,容易一眼就可以明白其含义,但虚词的作用效果也绝不可以轻视。“炼实字易,炼虚字难”,一个虚词在古诗词中用得好了,往往会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好好引导高中生欣赏虚词,让他们在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内涵、形象上加以品味,全面提高高中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胜寒,薛成亮.虚字:古诗细读的重要抓手——以三个“自”为例[J].语文建设,2018(6).

[2]凌左义.从虚字见精神——略说虚词在古诗中的运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Z1).

猜你喜欢

虚词古诗词意义
踏青古诗词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里有你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