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探析
2019-11-04李芸芸
李芸芸
摘 要:美术是初中阶段渗透人文情怀,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实现情感的塑造与升华,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出发,简要探究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在对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行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感教育;教学实践;渗透策略
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妥善处理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实现学生人格培养的一种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情感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依然有许多教师对于情感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或者忽视美术教育中的情感引导,或者情感渗透过于表面化、形式化,难以引导学生实现理性思考。针对此,教师应思考如何根据初中生情感发展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首先有利于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打破了美术知识讲解的局限,将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与想象的情感空间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对美术创作的思考。其次,有利于实现多维互动,形成开放、自主的美术欣赏空间。传统课堂中教与学多为单向互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而在情感的熏陶下,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体验与表达的权利,进而在更加包容与宽松的氛围中实现自我发展。再次,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方法。在情感教育中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情境教学、兴趣引导、趣味化教学等,学生在不同方法的情感体验中实现对艺术的理解。最后,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在与教师、同学、作品的对话中挖掘丰富的人文情感,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养分。
二、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美术教学的载体是充满艺术性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给予欣赏者丰富的美学体验,调动其积极的情感、心理,进而逐渐形成探究美术作品的自觉,获得更多审美体验的机会。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依托美术作品,创设审美情境,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组织形式,实现对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形成探究美术作品艺术美的情感动机。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十课《中国古代书画(一)》,教师结合我国传统书画作品进行了以下审美情境设计:首先,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网络、书籍收集到的中国古代书画的经典作品,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欣赏,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营造充满情感的美术欣赏氛围,并结合《兰亭集序》这一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结合古文内容,体会古人雅会的情感,以及王羲之一挥而就的创作中展现出的精深的书法与文学造诣;然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书画作品,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并针对其中一幅作品,阐述自己的直观感受,以逐步调动其感官体验,自觉融入对古代书画作品的欣赏中;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阐述中国书法形成中体现出的情感价值,潜移默化地呈现出书法中的传统思想理念,让学生在问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思考;最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质疑,如,中国书法流派到底有多少种?不同流派作品存在哪些区别?书法创作中从落笔到成形体现了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问题,引导其归纳主题,并提炼中国书法虚实结合的创作精髓。
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一方面利用艺术作品铺设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情感场景,让学生通过声音、形象、文字等获得多元化的感官刺激,进而对中国传统书画中蕴含的艺术美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与探求动机;另一方面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发现问题,调动主观能动性探索问题,这不仅从知识与情感上夯实了学生美术学习的基础,更是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从而在情感教育的带动下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注重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多重情感
情感体验是美术欣赏、美术创作的前提,在多重情感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构建,不仅能够赋予美术作品更多的思想内涵,更能够促进欣赏者、创作者的情感发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调动情感实现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例如在《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以下设计:首先,教师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图片,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卧佛、汉代说唱俑、昭陵六骏等,并指导学生对不同形式的中国古代雕塑作品进行欣赏,通过文字初步了解其创作目的;然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对哪一种雕塑最感兴趣,并阐述在雕塑作品欣赏中形成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在艺术形象中体会创作情感,并展开联想品味雕塑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最后,教师利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情感渗透中理解中国古代雕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特点,领会优秀作品呈现出的时代情感。在情感体验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影像、图文融入到课堂中来,为学生提供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课件,展示技艺精湛、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的雕塑作品,以作为学生雕塑欣赏入门的材料,进而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调动其欣赏的热情。在雕塑作品的推动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多重感官体验的支持下,尽情联想、想象,在艺术美的熏陶下心有所感、情有所动,穿越历史的阻隔,与作品形成情感共鸣。
在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在作品欣赏中的情感迸发,还应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在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欣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导向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对在雕塑作品欣赏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观点,共同探索答案。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及时点拨,并对各小组呈现出的欣赏表达进行调整与完善,同时引导小组拓宽讨论范围,针对某一雕塑作品阐述不同观点,在更广泛的分享中获得启发,以拓宽其欣赏思路,获得更全面、更多元的情感体验。小组合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享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会,阐述自己的审美观念,在合作中,学生不仅能够对作品欣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还能够在分享、交流中实现情感升华,梳理对艺术作品的理性思考,强化合作体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此外,从学生情感教育的角度讲,分享式的学习促使学生将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逐渐拓展为与他人合作沟通中的情感体验,在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與相互学习,并对自己对艺术作品最初的直观感觉不断修正、补充,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提高审美趣味与价值判断能力。
(三)深化理性思考,强化学生情感共鸣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更要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一直以来,在美术学科的情感教育中,教师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视为感性思维的产物,在教学引导中,强调学生一瞬间情感的迸发,忽视了欣赏与创作中学生的理性思考,这使得美术课堂的情感氛围虽然浓烈,但是学生对于作品的体会却相对浅薄,难以从思维、情感、心理层面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与理解。针对此,在初中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兼顾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在欣赏与创作中,逐渐深化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进而实现思维发展与情感升华。例如在《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尤其是报纸、塑料、木材、碎布、线团等废旧材料,以及具有乡土气息的秸秆、稻草、鹅卵石等,并利用一些用废旧材料制造的工艺品,调动学生对生活中各种材料,以及不同体积与空间中的艺术生命的体会;然后,教师从某一工艺作品入手,为学生讲述各种废旧材料在工艺品审美构建中发挥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对废旧材料进行思考、整理与总结,即生活中废旧材料的种类,不同废旧材料拥有的形状、肌理、色彩、质地等,不同废旧材料在点、线、面、块中造型的优势,不同废旧材料变换、重塑的方法等,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废旧材料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在头脑中对艺术创作形成理性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尝试、探索设计方法,即通过独立探究或者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某一种废旧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呈现出独特的体积与空间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设计构思;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设计方法融入到工艺品创作中来,完成从感性思考到理性创作的过渡,并在作品设计中不断调整不同材料体积与空间造型的展现方式。
在深化理性思考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情感引导,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赋予艺术价值,在感官体验的过程中调动对不同材料体积与空间造型的感性思考,并通过方法分析与归纳,逐渐过渡到理性思考,进而在情感融合的过程中体会到想象与创造的重要性,并在理性思考与创作中升华情感,深化与美术创作的情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培养中,情感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应立足学生主体,营造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注重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多重情感;深化理性思考,强化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調动、塑造并升华情感。
参考文献:
[1]蔡婷平.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9(15):146.
[2]张雪.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3):124-125.
[3]郭传宝.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77.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