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
2019-11-04闵雪
闵雪
摘 要:宋朝人才辈出,由于统治阶层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与重视,宋代绘画得到了空前发展,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还是绘画理论等,皆成绩斐然,这些都离不开二程理学的推动。哲学是促进时代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反映时代的精神并引导着艺术家的审美取向。二程理学是宋代产生的哲学流派之一,这个时期的理学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因此其对绘画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对此进行深入阐释。
关键词:二程理学;宋代;绘画;哲学;审美取向;
理学自宋代开始就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它依然指导着我们。那么何谓理学?简单地说,儒学发展到宋代被称为理学或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中心环节,在我国的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此,仅以其中的三点来举例说明:“天理”说、“格物致知”说、“定性”说。
一、“天理”对花鸟画的影响
说到理学,就不可避免地联系到二程理学,二程理学是宋明理学形成的基础和核心。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被称为“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开创者和奠基者,二程的思想理论史称为二程理学。二程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以“心”为最高心理范畴,并以此为标准来规范世人。二程理学之“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理论,它是以理、气、道关系为基础的道德与宗教的合一,引导人们建立规范的道德修养,解放人们僵化的思想。
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异常兴盛,出现了诸多花鸟画名家,如崔白、宋徽宗等人。追根究底,花鸟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二程理学中“天理论”的推动,“天理论”的出现促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与自然万物之“理”。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绘画的传神论,明确了画家对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传神,中国绘画开始走向注重“神似”的道路。唐朝韩愈、李翱首开“理”之先声,宋朝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等人继承并发展前人的思想,二程兄弟的“天理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天理论”对于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促进理学快速地兴起,进而影响到宋代画家的创作。“天理”作为自然的法则,强调我们在绘画过程中穷究事物之“理”,遵循自然规律,这一理论的出现致使我国的绘画传统由注重神似转向注重形似,绘画风格与绘画主体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绘画内容也更加繁复井然。宋代以前画家的画笔更多的是关注山水、人物,到了宋代,画家们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关注的形象更为细致,例如隐藏在自然山水之中的花、鸟、鱼、虫,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等,花鸟画、风俗画也就应运而生。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崔白,其将花鸟画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崔白是北宋著名画家,约活动于11世纪,据现存作品和文献可知,他在仁宗嘉祐时艺术已臻成熟,神宗年间参与过相国寺壁画重绘,随后进入宫廷画院。从他传世的画作中可以看出,此时盛行的理学思想对崔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其传世名作《双喜图》中蕴含着深厚的理学精神,图中仅以两只飞鸣的喜鹊和一只被惊扰而回首仰望的野兔为主体,造型生动写实,形象逼真传神,画风细腻精致,成功地描绘出肃杀的秋风中花鸟的运动变化及相互联系。两只喜鹊一动一静,动态极为传神,如果画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探究,是不可能将画中形象勾勒得如此生动传神。画中的野兔、喜鹊在画家的笔下犹如活物,皮毛、纹理皆有其“理”,枯叶、细竹、荒坡等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勾勒而出,严谨中富有气势。画中任一事物皆合乎自然、合乎规律,理性精神寄存于作者心中,映射于整幅画面,赋予画面永恒的生命感。
在这里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认为二程出生要比崔白晚,怎么会对崔白产生影响呢?实际上,崔白的创作活动时间集中于晚年,1068年至1085年主要为宋画院服务,此时他的绘画风格已臻于成熟。程颢、程颐兄弟分别出生于1032与1033年,在十四五岁(1057年左右)时学于周敦颐,王安石当政期间在洛阳讲学,于而立之年便有所成就。周敦颐可以称得上是理学的开山鼻祖,二程的理学思想不可避免地承袭和发展了周敦颐的理学精神,也就是说于1070年左右,二程兄弟的理性观念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并逐步臻于成熟,所以生活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崔白必可避免地会受到理性精神的影响,并反映到绘画作品中去。我们不仅能在崔白的《双喜图》中看出其思想中的“理”,在《寒雀图》《竹鸥图》中也能看出其理性精神,麻雀、竹石、鸥鸟等形态皆有其“理”,因而“天理”对宋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二、“格物致知”对绘画理论的影响
“格物致知”源于《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但《大学》并未对此做出任何解释。二程对此进行近一步的理解,程颢曰:“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程颐曰:“格,至也,谓穷至物理也。”二程对格物致知更深层次的解读帮助人们加深对其的理解,宋代的艺术家们将这种思想运用到艺术中去,推动宋代的绘画在我国的艺术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绘画艺术中要实现“格物致知”,就要求在創作过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细心观察,心无旁骛,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与探寻而实现自身修养的完善。
这一点我们在宋代的绘画论著《林泉高致》中可以看出,郭熙是北宋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林泉高致》是由其子郭思整理汇编而成,书内囊括了郭熙一生的绘画经验与方法。郭熙强调对真实山水进行深入观察体验,注意不同季节、角度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强调“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有所不同,还强调绘画的“可有可居之境”等等。这所有的观点不正是受到“格物致知”的影响吗?画家要绘画,就要深入地理解、研究,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达到内在的精神上的领悟。画家只有具有高深的修养才能使作品深刻含蓄而不流于浅薄粗俗,只有对生活深入观察、穷究其理,达到胸有丘壑,所画形象才能生动丰富。
郭熙的《早春图》(创作于1072年)也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早春图》中的诸多细节都透露着郭熙“格物致知”的观念。此图描绘了天气转暖、烟雾迷蒙、冰冻的河流逐渐消融的自然景色,画面充满生机。树木长出嫩芽,溪水刚刚解冻缓慢流淌,人物形态各异……图中所绘无一不精,无一不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以及对格物致知的深刻理解。《早春图》的成功描绘来自于郭熙对山水的深入观察,坚持“身即山川而取之”,对山河景物有着深刻而形象的了解和体会,才能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郭熙大致生活年代在11世纪初至11世纪末,创作活动时间约在1068至1085年间,从他的论著及作品中可以看出郭熙将其一生都投入到绘画上,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研究绘画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提出“三远法”这一论述,为后世画家们的绘画树立了一个方向。郭熙把绘画当成一门科学,终其一生沉浸在绘画这一学科中,进行大量的考察研究并积极总结经验与观点,最终创作出著名论作《林泉高致》,这不正是“格物致知”的真正体现吗?在笔者看来,郭熙用一生的时间来探索绘画的奥秘、穷究绘画的原理,正是受到“格物致知”这一思想的体现。
三、“定性”对山水画的影响
二程的修养论中,“定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所谓“定性”实际上就是“定心”,就是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坚持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遇事平和、从心。
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马远是南宋著名的画家,他生活的这一时期,二程理学已发展到一个高峰。二程的理学思想从根本上影响了南宋绘画的发展走向,促使绘画的表现形式更加细腻精致,题材选取更加考究,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一抹浓重的色彩。《寒江独钓图》仅仅描绘了一叶扁舟、一位老人、些许波纹,画面大片空白,景少意长。昏暗的夜晚,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游荡着一叶孤舟,舟尾微微翘起,一位老者坐在漂浮的舟上,身体自然地向前倾斜认真垂钓,专注地凝望着江面,达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整幅画面没有再多的修饰,仿佛茫茫的天地之间,只存在这一个人,给人一种平和寂静之感。作者仅以“边角之景”,寥寥几笔表现出其浩瀚缥缈的心境,表达的是不被纷杂事物羁绊的性情。画中的主人翁——垂钓的老者,表现的是超越世间一切的独立自在人,他仿佛不被万事万物所困扰,悠然地享受于这一方小世界,以平和的心境面向世界。这幅画作反映了作者超越世俗与功利的心境,脱离一切喧嚣与纷争的思想,通过绘画还予内心真正的清净。二程的“定性”思想在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令人沉醉其中,神往不已。
四、结语
由上文可见,宋代的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与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理学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作品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窗口,总是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每个时代的哲学思想都影响着艺术风格的发展,理学思想的兴起,不仅为我国的传统绘画带来新的方向,而且使文化与艺术的构建与前代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从宋代的诸多画作中可以看出,其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实际上,不仅仅是宋代绘画,理学精神对其后的元代绘画、明清绘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理学思想依然发挥着作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引导着人们不断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王凤华.“格物致知”与宋代绘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1).
[5]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