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2019-11-04何树
何树
摘 要: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践行习近平青年观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因此,该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进行了论述,并就如何在高校中加强对其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价值 高校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b)-0176-02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当前的新时代新征程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新时代建设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彰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引领,与之成为知心人,成为热心人,在大学生教育中,始终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指导,始终以史为鉴启示大学生,为大学生才干的发挥和施展打造广阔而又浩瀚的舞台,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怀、重视和信任。这就需要我们切实掌握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并在高校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其的传承与发展。
1 时代价值分析
历史并非遥远的过程,而是现实生活的参照系数,通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与包容性正在不断地彰显出来,特别在当今新时代下,其时代价值正在不断地体现。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中华民族得以不断地壮大和发展,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不无关联,并且始终遵循“仓廪实、衣食足”和“知礼节、知荣辱”的内在关联,才能更好地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同时促进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加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中华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弘扬与发展。
1.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是强大的精神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与思维的碰撞下,使得价值观也发生了复杂多元的变化,思想道德防线正在遭受不可避免的浸染和冲击,日常生活中很多道德失范行为,已成为人与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的导火索,使得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和引导大学生学会崇德修身,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过程中的精神支持和重要来源。
1.3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是强大的推力
在当今时代下,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和发展,我国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与“和而不同”和“天下一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在这样的哲学思想的引导下,不同文化之间得到了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2 高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在高校进行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切实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将这一工作践行到实处。所以,笔者以下主要从这两个视角论述如何在高校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1 宏观视角
在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就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并毫不动摇的将其落到实处,坚决抵制“以儒代马”“以儒化马”的谬论与倾向,充分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是着力实现中国化和构筑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并与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创新性和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当代大学生需要我们引导其敢于解放思想,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和开拓进取,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才能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同时也是国家对大学生所赋予的使命和担当。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做到不负青春、敢于挑战、珍惜韶华、不忘初心,抓住创新的机会和实践活动,树立敢拼敢干的理念,并将其在实践中践行,以尽可能地实现服务社会和情系国家的壮志情怀,尤其是广大大学生要扎根于中国大地,加强对国情民情的了解,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人民和历史的华丽新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中是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发展起来的,我们要教育大学生秉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注重自强不息。扶困济困、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和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在处世方法上,既要做到求同存异,又要和而不同,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教学思想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中华人文精神来丰富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需要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上,只有始终重视大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發挥大学生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将重视大学生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华民族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并提出了主题鲜明、紧扣时代、系统而又完整的青年观,希望广大大学生能练就一身好本领,掌握一身好技能,掌握好理论知识,不断地适应和满足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使命和新担当,在时代发展和新中国崛起中成为栋梁之才。所以我们必须要帮助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并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自身的行为准则与理念,只有引导其正确树立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促进广大大学生成长成才,始终以饱满的姿态、积极的工作热情与矫健的步伐参与新时代新中国的新发展,在新中国新征程的道路上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2 微观视角——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实施
2.2.1 有序推进,充分体验
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要结合相关指导要求有序推进,而且还应注重加强理解,使其在逐步激发学生认同感下,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无论是在高校各专业学习中,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开展中,都应有效融入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其在丰富资源的深入挖掘与高效利用下,既能促进校本课程的优化创新,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由此为学生搭建起良好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使学生不仅对这一具有独特性与独立性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会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理解与思考,由此在师生共同进行主题内容开发下同步学习与成长。
例如,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对具有厚重文化色彩的主題内容有所偏爱,而且还能在主题活动的自选中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无论是对传统的手工作坊、宗族祠堂等进行参观,还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是地方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都将在他们亲身所见、所知、所感中增强体验性,由此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深切共鸣与认同,并使之产生强烈的传承与责任意识,进而付诸于实际行动,展开更多层面的实践活动。
2.2.2 发挥优势,增强感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同时也对学生起到深刻的文化教育作用。通过在各专业中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既能够让学生在思想理念中产生接受与认同,还能在增强其实践体验中而促进其消化理解,这也是高校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
例如,能够让学生亲自走访古村落与参观博物馆,将引发他们更加深切的感受,他们会对眼前的历史文明产生神奇的向往,并能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重要性。
2.2.3 润物无声,融合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且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活动,以及影视资料等作为教育宣传的文化资源,使学生们在既能认识家乡文化资源下增强实践体验,还能对传统文化产生真实感。此外,家庭传统文化也具有独特教育意义,对于生活在村落中一家三、四代人一起居住的生活模式,更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传承的意义,而对于城市中学生,教师也应注重利用身边资源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社区劳动中,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与职业体验中,不仅充分认识到服务价值并不等同于时间的付出,而且参与劳动体验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意义。同学们在劳动中既改变了态度、习得技能,还学会了社会管理与服务,使其在融入集体劳动中更加充分地展示了风采,并懂得了尊重和感恩,以及承载的社会责任,这是最好课堂的教学。更多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使学生在审美情操与实践能力上得以有效提升,在融合发展理念下,学生在边实践、边体验中,既认识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体验中开阔了视野,使其无论对于历史文化,还是社会活动,都有全新的认知与理解,由此增强使命担当与责任意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为促进其时代价值的发挥,我们需要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其的教育,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强化对其的传承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旭红,孙彦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9(2):50-53.
[2] 王宣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强化“五个意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1):4-8.
[3] 王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传承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