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种杀菌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药效评价

2019-11-04杜津钊郑晓露杨昕晨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唑酮老叶新叶

杜津钊, 郑晓露, 刘 悦,杨昕晨, 毕 扬, 刘 俊,陈 艳*

(1.农业农村部华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2. 中国科学院 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cusThunb)又名冬青卫矛,由于其枝叶浓密,叶片洁净有光泽,四季常青,是理想的绿篱植物和造型材料,在提高冬季城市景观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白粉病是大叶黄杨上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3],在四川、云南、上海、陕西、山东、江西、北京、天津等省市均有发生记载,日本也较为普遍,美国、欧洲也有发生, 1995年在山东发病率达到41%[4-5]。此病在北京地区每年都会发生,部分地区病叶率甚至达到75.32%[2]。白粉病菌不仅会对周边的健康植株造成危害,还对过敏体质的人造成一定的伤害[6]。大叶黄杨抗白粉病育种工作严重滞后,病害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白粉菌繁殖率高,病原菌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极易产生抗药性,且抗性水平上升快[7]。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一直依赖于三唑酮,虽然其抗药性还鲜见报道,但是三唑酮的防效逐年下降也是客观事实[8]。

大叶黄杨白粉病病原菌目前被鉴定为从梗孢科和白粉菌科,为专性寄生菌,但关于属、种名的定义有些混乱,1995年李士竹等在山东省第一次报道大叶黄杨白粉病病原为从梗孢科(Moniliaceae)粉孢属的正木粉孢霉Oidiumeuongmi-japonicae(Arc)Sacc.[4],而张怡、刘严等报道周口市大叶黄杨白粉病病原为白粉菌科(Erysiphaceae)白粉菌属Erysipheeuonymi-japonici[9]。2017年,中国和韩国均有文献报道,将大叶黄杨上的白粉病病原鉴定为Erysiphealphitoides[10,11]。

中国农药信息网(www. chinapesticide. gov. cn)的信息显示,现已记录在案的白粉病防治药剂信息共1 097条,其中单一有效成分药剂39种, 2种生物农药,没有针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药剂的登记。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适用于防治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药剂以提供给园林部门使用。就此本文作者针对北京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发生进行了15种药剂防治的筛选,以期筛选出防效明显、无药害及环境友好的杀菌剂。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及来源

供试药剂及来源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及其来源Tab.1 Fungicides used in this study

1.2 病情指数分级

每株调查60个叶片,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百分率分级记录,参考高军[12]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分级标准,将白粉病的危害程度分为6个等级,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与叶面积之比为0~10%;2级:病斑面积与叶面积之比为10%~25%;3级: 病斑面积与叶面积之比为25%~50%;4级:病斑面积与叶面积之比为50%~75%;5级:病斑面积与叶面积之比大于75%。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调查总叶数×最高级数)×100。

1.3 田间试验

试验地点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52号院,施药时间分别为2015年及2017年4月至5月下旬。每年每株各施药2次。选取的大叶黄杨树龄8年,树冠高度平均为1.25 m。分布在小区的人行道一侧。每一株大叶黄杨白粉病病株发病情况一致,病情指数均达到80%。用气压式喷壶从上到下均匀喷施,处理浓度见表1,每株用药1 L,叶面正反均匀喷施,全面覆盖。每种药剂处理重复3次。对照为清水,重复3次。待喷药15~20 d后,调查病斑面积。

1.4 调查分析

将老叶与新叶区分开,每处理分别采集新叶和老叶各30片。用Photoshop CC2014测量病斑及叶片面积,计算病斑占叶面积百分数,用2007版Excel绘制柱形图,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病斑的抑制率。抑制率=(对照组病斑面积百分数-处理组病斑面积百分数)/对照组病斑面积百分数×100%[13]。

2 结果与分析

2.1 9种杀菌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2015年5月中旬到下旬大叶黄杨白粉病爆发,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52号院小区每株大叶黄杨病情指数均达80%。本试验于5月29日进行第1次杀菌剂喷雾防治,20 d后调查病情指数;6月18日进行第2次杀菌剂喷雾防治,20 d后调查第2次喷药后的植株病情指数。本试验选用了北京市场常用的9种杀菌剂,结果发现ω=43%氟菌·肟菌酯防效最好,第1次施药后20 d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抑制效果达92%;第2次施药后防治效果也达到了90%以上,说明ω=43%氟菌·肟菌酯防治效果稳定。其次为ω=50%醚菌酯、400 g/L氟硅唑和φ=25%腈菌唑,第1次喷药后20 d的调查结果显示抑制率分别为85%、83%和78%,第2次施药后对白粉的抑制效果有所提升,分别为86%、85%和79%,但由于白粉未完全清除,仍影响大叶黄杨的观赏价值。其余5种药剂处理后的大叶黄杨,虽然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不高,严重影响了观赏价值(如图1)。另外,试验证明,φ=0.5%大黄素甲醚对大叶黄杨产生严重药害,植株发黄,变脆。

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Note: The data in the table is the average of 3 replicates, and the different letters after the same column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1. φ=25%腈菌唑 myclobutanil;2. 400 g/L氟硅唑 flusilazole;3. ω=40% 嘧菌·乙嘧酚 azoxystrobin·ethirimol;4. 250 g/L嘧菌酯 azoxystrobin;5. ω=50%醚菌酯 kresoxim-methyl;6. φ=0.5%大黄素甲醚 Physcion;7. φ=4%农抗120 antimycoin 120;8. ω=43% 氟菌·肟菌酯 fluopicolide trifloxystrobin;9. ω=25% 乙嘧酚 ethirimol图1 2015年喷药2次后9种杀菌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效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9 fungicides after 2 times spraying on powdery mildew of Euonymus japonicas in 2015

2.2 15种杀菌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2017年4月23日,大叶黄杨白粉病再次爆发,对病情指数达80%的植株,进行了杀菌剂喷雾防治。

2017年除2015年使用的9种杀菌剂外,根据对园林绿化部门常规使用药剂的调查,增加了6种常用药剂进行比较试验,包括1种生物农药1×106g-1寡雄腐霉;5种化学农药ω=70%代森锰锌、ω=75%百菌清、ω=10%苯醚甲环唑、250 g/L丙环唑、φ=20%三唑酮,共计15种杀菌剂,进一步验证各种药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田间防效。由于调查时间1个多月,大叶黄杨植株抽出了新叶,由于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同,老叶和新叶的表现亦不同,本年对植株病情指数的调查进行了老叶和新叶的区分。

第1次喷施后15 d,发现15种杀菌剂的防效结果区别明显(如图2和3)。ω=43%氟菌·肟菌酯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的防治效果仍然是最显著的,试验证明大叶黄杨抽出的新叶无病害发生,对新叶的病害防治达到100%,老叶上存在的白粉逐步消退,抑制率达到90%;其次,从新叶的防效来看,φ=25%腈菌唑、400 g/L氟硅唑、ω=40%嘧菌·乙嘧酚、ω=50%醚菌酯、φ=0.5%大黄素甲醚、ω=10%苯醚甲环唑、250 g/L丙环唑、φ=20%三唑酮这8种药剂,新叶无病害发生,防治效果达100%;但对老叶的防效,只有φ=25%腈菌唑、400 g/L氟硅唑、ω=50%醚菌酯和φ=0.5%大黄素甲醚这4种药剂对老叶的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表现良好。

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下差异显著 Note: The data in the table is the average of 3 replicates, and the different letters after the same column data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1. φ=25%腈菌唑 myclobutanil;2. 400 g/L氟硅唑 flusilazole;3. ω=40%嘧菌·乙嘧酚 azoxystrobin·ethirimol;4. 250 g/L嘧菌酯 azoxystrobin;5. ω=50%醚菌酯 kresoxim-methyl;6. φ=0.5%大黄素甲醚 physcion;7. φ=4%农抗120 antimycoin 120;8. ω=43%氟菌·肟菌酯 fluopicolide trifloxystrobin;9. ω=25%乙嘧酚 ethirimol;10. 1×106 g-1寡雄腐霉 Pythium oligandrum;11. ω=70% 代森锰锌 mancozeb;12. ω=75%百菌清 chlorothalonil;13. ω=10%苯醚甲环唑 difenoconazole;14. 250 g/L丙环唑 propiconazole;15. φ=20%三唑酮 ketotriazole;图3-5的图注同图2 2017年第1次喷药后15种杀菌剂防效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15 fungicides after the first spraying in 2017

图3 2017年第1次喷施15种杀菌剂后大叶黄杨的症状比较Fig.3 Comparison the symptom of after the first spraying in 2017

经过第1次喷药处理15 d后,为加强防治效果,于2017年5月8日,进行第2次药剂防治,处理浓度如表1,第2次喷药15 d后调查结果见图4和图5。结果发现,经过ω=43%氟菌·肟菌酯的防治,大叶黄杨抽出的新叶无病害发生,对新叶的防治达到100%,老叶上存在白粉逐步消退,抑制率达到89.4%,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防效稳定。φ=25%腈菌唑、400 g/L氟硅唑、ω=50%醚菌酯和250 g/L丙环唑这4种药剂对新叶防效均达100%,但对老叶的防效有明显区别,φ=25%腈菌唑和250 g/L丙环唑对老叶的抑制率较高,分别为71.1%和82.4%;而400 g/L氟硅唑和ω=50%醚菌酯对老叶的抑制率只有68.1%和56.3%。

图4 2017年大叶黄杨白粉病在15种杀菌剂喷施处理第2次后的防效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15 fungicides after the second spraying in 2017

图5 2017年第2次喷施15种杀菌剂后大叶黄杨的症状比较Fig.5 Comparison of the symptom after the second spraying in 2017

φ=0.5%大黄素甲醚第2次喷药后新叶抑制率为79.5%,老叶抑制率为64.2%,与第1次喷药后相比,没有控制住病害的发生;另外,φ=0.5%大黄素甲醚对大叶黄杨仍产生药害,植株发黄。ω=10%苯醚甲环唑第2次喷药后新叶抑制率为47.6%,老叶抑制率为81.6%。φ=20%三唑酮第2次喷药后新叶抑制率为95.8%,老叶抑制率为74.4%,与第1次喷药后相比,老叶抑制率增加了21.7%。

2015年与2017年的处理结果证明,ω=43%氟菌·肟菌酯防效最好,且试验植株的新叶片的生长状态和健康植株的叶片一致,未出现变色、坏死、畸形等症状,对大叶黄杨植株没有药害,在病害发生中后期仍有显著的铲除作用。三唑类的250 g/L丙环唑、φ=20%三唑酮、φ=25%腈菌唑和400 g/L氟硅唑,及ω=50%醚菌酯效果次之,在病害发生的初期使用,效果明显;在发病的中后期使用,不能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铲除已发生的病害,影响了大叶黄杨的观赏价值。由于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理相似,为了防止过快产生抗药性,建议在病害发生早期,使用三唑类药物与氟菌·肟菌酯交替进行使用。

3 讨 论

大叶黄杨抗白粉病育种工作严重滞后,化学药剂防治仍是目前控制大叶黄杨白粉病的主要应急措施。本研究在15种待筛选的杀菌剂中,有3种生物制剂、12种化学制剂。在3种生物制剂中,寡雄腐霉属于微生物制剂,φ=0.5%大黄素甲醚属于植物源保护性杀菌剂,φ=4%农抗120属于抗生素类杀菌剂,对作物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其保护、预防作用优于治疗作用。除上述3种生物制剂外,还测试了其余12种化学杀菌剂,其中φ=25%腈菌唑、400 g/L氟硅唑、ω=10%苯醚甲环唑、250 g/L丙环唑及φ=20%三唑酮均属于三唑类杀菌剂,这5种杀菌剂的作用原理类似。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目前主要依赖三唑酮,虽然其抗药性还鲜见报导,但是三唑酮的防效逐年下降也是客观事实。因此,在今后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中,这5种药剂不可连年使用,最好从其中筛选出1至2种防效良好的药剂与其他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ω=43%氟菌·肟菌酯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同等条件下,喷药后新叶不发病,老叶病斑面积也大大减小,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可作为今后防治该病的首选药剂。ω=43%氟菌·肟菌酯属于混配药剂,有效成分包括21.5%氟吡菌酰胺和21.5%肟菌酯。肟菌酯具有保护及治疗作用,对白粉病有特效,具有一定的治疗活性且活性不受环境影响;氟吡菌酰胺为吡啶乙基苯甲酰胺类杀菌剂,其单独使用或是与其他杀菌剂复配在低剂量下具有非常好的药效;两者作用机理不同,混配正好弥补了肟菌酯作用位点单一、易产生抗性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肟菌酯及氟吡菌酰胺的药效。虽然ω=43% 氟菌·肟菌酯价格位于15种药剂之首,但微少的用量即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还是值得推荐使用的。φ=25%腈菌唑、400 g/L氟硅唑、ω=50%醚菌酯、250 g/L丙环唑的药效次之,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在新叶不发病,老叶的白粉面积有所减小;另外,喷施丙环唑和三唑酮的新叶长势较好,据此可推测丙环唑和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对大叶黄杨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60%嘧菌酯、20%三唑酮、ω=40%嘧菌·乙嘧酚、φ=0.5%大黄素甲醚水剂亦有一些作用,后期病害发展严重,喷施2次药剂亦不能控制病害的发展这主要与药剂抗性的产生或药剂的作用机理、喷施时间等有关。未经药剂处理的对照和1×106g-1寡雄腐霉、ω=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的病害症状发展严重,新叶、老叶均布满白粉,后期出现枯萎的现象。药剂的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ω=43%氟菌·肟菌酯>φ=25%腈菌唑乳油、400 g/L氟硅唑、250 g/L丙环唑、ω=50%醚菌酯>ω=10%苯醚甲环唑、ω=40%嘧菌·乙嘧酚、φ=20%三唑酮、φ=4%农抗120、φ=0.5%大黄素甲醚、ω=25%乙嘧酚、250 g/L嘧菌酯、1×106g-1寡雄腐霉、ω=70%代森锰锌、ω=75%百菌清。供试的15种药剂中有9种药剂对大叶黄杨白粉病菌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从经济、有效、安全角度来看,生产上可选用ω=43%氟菌·肟菌酯、φ=25%腈菌唑、400 g/L氟硅唑、250 g/L丙环唑、ω=50% 醚菌酯等来防治,同时要注意预防φ=25%腈菌唑、400 g/L氟硅唑、250 g/L丙环唑这3种三唑类杀菌剂过快的产生抗性。

此外,据之前的文献报道显示,苯醚甲环唑在黄瓜、草莓等农作物上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极佳,本研究中对大叶黄杨白粉病的防治一般,ω=43%氟菌·肟菌酯>φ=25%腈菌唑乳油、400 g/L氟

硅唑、250 g/L丙环唑、ω=50%醚菌酯的防效较其更好。猜测可能与寄主植物本身的某些特性或不同植物上的白粉病病原分类地位存在差异有关。代森锰锌和百菌清作为保护性药剂,应在病害发生发展前喷施,以往的报道显示,两者在农作物白粉病上的防治效果表现良好,本试验中二者的防治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喷施药剂的时间是病害发展的中后期导致的,由于白粉病的病斑已经大量发生发展,几近覆盖了叶片的正反两面。因此试验结果显示的防治效果较差,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

猜你喜欢

三唑酮老叶新叶
老周
气相色谱仪测定蔬菜中三唑酮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梧桐树
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在草莓及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
陈砚章
激健减量增效助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老 叶
“激健”与多菌灵·三唑酮混配减量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芳林新叶称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