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
2019-11-04张文艳北京工商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北京100048
□ 张文艳(北京工商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 北京 100048)
1、问题的提出
1.1、核心素养是知识经济社会,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必然发展趋势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年轻人去学习一门技艺,而且要使人学会做事(to do)的技能,更要具备学会做人(to be)的修养。2015年,经合组织为确保成员国所培养的年轻人及成年人具备一定水平的核心素养及在后继人生中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关键素养的能力,提出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这一政策热词,作为描述新世纪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概念工具,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西方社会经济、政治与教育的转型,是高等教育教育大众化后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2、核心素养是我国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纵观我国推行30年的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改革经验,其育人模式最终仍然未摆脱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窠臼,并未消除人们对应试教育广泛的愤懑与深刻的不满,同时素质教育体系由于面目模糊、观念混杂、内涵多样,在实践中难以落地。
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作为教育口号的“素质教育”,借助“核心素养”的躯壳,从批判的武器真正落实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培养目标,“引导学校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进而走向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胜任力,与国际顺利接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3、体育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作为学生从小到大完成课时最多的科目,体育学科在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底蕴,运动技能,参与运动的习惯及健康生活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学生体质检测结果差强人意,这与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不清晰、缺乏有机衔接,学科内容交叉重复,教育者自身能力直接相关,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汇集首都高校各方资源及专业智慧,构建符合体育学科特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对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挥体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研究法
利用中国期刊网,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查阅文章81篇,同时参考相关政策文件为本论文撰写获取客观、可靠的资料及政策支持。
2.2、专家访谈法
对核心素养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发展动态与趋势等问题与有关专家通过电话及网络进行访谈咨询获取权威观点,与一线体育教师积极沟通,获取积极有益的建议性意见。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核心素养的概念解读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起源于欧美的职业教育、盛行于基础教育,后扩充至高等教育,近几年经台湾传至大陆,迅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热门词语,核心素养是个人对于社会生活的基本“胜任力”,它植根于基本知识与技能,体现为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与技能富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通用能力。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及细化标准,在中小学迅速得以执行,并且已经渗透到高等教育教学领域,成为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灵魂性理念,指引着各学科具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体育学习过程逐步积淀而成的,体现体育学科的必备操作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不只包含运动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终身体育意识及习惯培养、团队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些核心素养反映了体育的本质,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并不是简单地呼应“素养论”转向的这种趋势,而是反映了体育课程自身价值追求。
3.2、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发展趋势
(1)核心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开篇中讲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我国教育家潘光旦在上世纪就曾提出一个人在身、心、灵三方面都发展到相当程度,才能称为“完人”的通才教育思想,当我们回忆我国近50年的专业化教育的弯路,且痛感这一弯路带来的国民人文素质衰退的时候,不得不折服潘光旦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
(2)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发达国家体育课程目标设置。
根据掌握的资料,欧盟系统内西班牙学者特雷萨的研究比较具体,他的考察维度涵盖了体育课程总规划、教学单元、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呈现和教师课堂教学 4个方面的相关情况,具体问题包括核心素养指标的分层分类细化与侧重点,跨学科参与培养,教学与评估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组织学生的方式,具体活动的设计,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待解决问题的设定以及教学情境创设与学习迁移促进等,对于普通高等学校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美国全国无统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各州普遍重视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社会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强调体育与学生生活的结合,提倡互相尊重和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
新西兰教育部调查发现,单纯的修订课程政策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寻求教学实践者的合作,因此他们采取协商的方式让学生、教师以及校长等参与到课程的重构中,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五大核心素养组合的框架,以推动核心素养在课程中的渗透。
日本的体育课程目标比较详细具体,以愉快体育、成功体育、学力体育为指导,提倡生活体育、主张学生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了解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培养喜好运动的态度,提高体力,形成明朗的生活态度。
韩国重视运动教育,鼓励学生合理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能,把体育保健、安全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和实际生活的能力,自觉参加竞赛,培养光明正大的精神和协作精神,逐步使体育生活化,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为社会作贡献的品德和生活能力。
3.3、核心素养视域下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核心素养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编制的系统性问题。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方向标,是体育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联结点和灵魂,对其它要素起着统帅、支配、聚合和协调作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有别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前者有明确规范的阶段目标及实施建议,操作实施更有抓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对于如何教学并无强制要求,各高校根据各自情况因地制宜设置课程目标及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缺乏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机衔接,作为常规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灵魂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落实难免存在纰漏。
核心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这是国际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共识。核心素养理念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转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作,远非教师个人深刻理解就能解决,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技术框架来有效支持,需要凝结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系统十分必要和迫切。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体育核心素养各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关系。既包含横向维度上对体育核心素养各构成要素的整体性把握,也包括纵向维度上对作为教育目标系统中一个特定层级的体育核心素养所处地位及其作用的系统性认识。各个层次目标的设置要有承上启下的发展,都应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学习、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功能,体现目标的整体性。
(2)核心素养视域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编制的层次性问题。
加涅(1964)曾通过实验证明:“教学目标越明确,接受训练人的成绩越好。
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到设计详细的可操作目标,需要注重各个水平之间有机衔接,层层递进,逐级细化(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级向上发展,逼近终生体育锻炼技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确保每个学生个体享受公平教育。操作中(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题目标—课时目标)均需指明规定动作必须精确到什么程度,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一直以来存在目标模糊,定位不准确,与中小学重复等问题。
(3)核心素养框架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运行中面临的执行力挑战。
高校体育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中面临着各种能力的挑战(学科知识转化与赋予能力、教学模式发掘与运用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体育教学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些挑战也与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与认同、能否积极投入以及有无相应的教育教学环境支撑等均有密切关系,素质教育长期得不到落地实施与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高度相关。
4、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
(1)体育教育目标是一个由泛化的价值取向为指导,逐步走向具体化、可操作化的过程,课程目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见图1。
图1
体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普通高校培养目标在体育学科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陈述应明确学生将来发生的变化,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实践中,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和执行,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有利于自我检查和评价,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目标系统中的基本层面。
(2)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重点是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即学习者在结束一门课程之后能够解决是什么问题,培养哪些核心体育素养。
以目标导向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体育课程教学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系列教学活动,不仅追求学习的结果,而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内化,培养学生根据情景解决问题等核心能力。
完整的课程目标由若干单元目标组成,课时组成了单元,不同的课时目标完成单元目标的相应知识与技能,单元包含课时的多少不是平均分配,依具体情况而定。
(3)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内涵。
为了培养学生核心体育素养,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一份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精心的课堂导入,(使学生明确本课时核心内容、教学意义及它与已学知识技能和后继知识技能的关系及培养那些能力,明确操作步骤及反馈修正方法,如何实战及迁移应用(如网球课程放小球的时机及运用)。
5、结论及建议
(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设计是首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指挥棒,全面正确理解其内涵是首都高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2)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及细化,对于落实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3)核心素养理论体系构建及贯彻实施易选择恰切的推进方式,必须积极寻求教育实践者的参与,避免在最终的实践中陷入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