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障碍的特征及护理干预研究
2019-11-02洪金霞蔡清菊甘仪清
洪金霞 蔡清菊 甘仪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361000)
老年痴呆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执行功能障碍等,属于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65岁以后发病者称为老年性痴呆[1]。家族史、躯体疾病、头部外伤、其他因素等都会引起此种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2]。本文通过分析老年痴呆睡眠障碍的特征,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探讨其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3.50±4.49)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66~84岁,平均年龄(72.50±4.44)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60~85岁;2)诊断明确,且未合并恶性肿瘤、急性外伤等并发症;3)入组12个月内未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4)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原发性器质性睡眠障碍,病程≥6个月;2)病情需要持续服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治疗。
1.4 研究方法
1.4.1 患者临床资料基本信息汇总整理 根据本院自主设计的老年痴呆患者睡眠日志,对患者睡眠障碍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由相关专业护理人员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与基本信息。分析得出:老年痴呆患者中入睡困难症状13例,占比18.57%,早醒症状15例,占比21.43%,间断性睡眠14例,占比20.00%,梦魇18例,占比25.71%,白天过度睡眠10例,占比14.29%。
1.4.2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叮嘱患者遵循医嘱用药、治疗,并检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
1.4.3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2)药物应用安全性护理;3)限制睡眠时间治疗法,通过对睡眠时间进行周期性调整,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1.5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护理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1)睡眠质量评分判定标准[3]:通过观察患者睡眠障碍特征,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后,统计分析患者睡眠时间、是否有梦魇发生、是否出现间断性睡眠情况,对其睡眠质量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睡眠质量越好;2)护理依从性判定标准: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观察2组患者是否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不遵循医嘱用药、不积极进行病情康复护理等情况,护理依从表现为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主动参与到对自身的护理工作中,不依从则为相反;
1.6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根据本院自主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分数范围为0~100分,0~46分为不满意;47~78分为一般满意;79~88分为满意;89~100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满意率。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比较[例(%)]
2.3 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兹海默症,此种疾病起病缓慢或者隐匿,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症状、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4]。
我们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一定数据显示,护理前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根据老年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特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