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2019-11-02张瑾潘凤华吴晋
张瑾 潘凤华 吴晋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11)
睡眠障碍指睡眠的数量、质量、时间及节律紊乱,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包括睡眠呼吸紊乱、失眠、昼夜节律异常、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等[1]。国内外研究显示[2-3]睡眠障碍与卒中后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复杂的双向联系,两者不仅影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生命质量,也是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睡眠障碍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旨在为脑梗死患者的综合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复发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和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并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所有患者无痴呆、意识及语言障碍,可独立完成量表评估;既往无睡眠障碍、焦虑或抑郁情绪、精神障碍疾病;无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基础疾病。其中男4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4.67±12.21)岁。对照组为本院体验中心健康体检者70名。其中男40名,女30名,平均年龄(63.26±9.51)岁。研究对象对本次研究内容均充分了解,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睡眠质量评定 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质量。PSQI量表包含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分4个等级计分,由各因子得分累积得到PSQI总分0~21分。睡眠障碍的评判标准为PSQI总分>7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障碍的程度越重。
1.2.2 焦虑、抑郁情绪的筛查 应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情绪测定表对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筛查,HAD量表共14个项目,包含7个焦虑评定项目和7个抑郁评定项目,每个项目按0~3分4个等级计分,总分各为0~21分。要求即刻回答,不要思考过长时间,分别计算焦虑总分和抑郁总分,评判标准为总分>8分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1.2.3 质量控制 研究对象独立填写PSQI量表及HAD量表,5~10分钟内完成。完成后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临床医师及时收集并进行统一评定。
2 结果
2.1 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睡眠障碍发生情况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PSQI总分>7分者33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7.14%。70例健康体检者,PSQI总分>7分者12例,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7.14%。经χ2检验,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2,P<0.01)。
2.2 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PSQI总分(P<0.01)及主观睡眠质量(P<0.01)、入睡时间(P<0.01)、睡眠时间(P<0.01)、睡眠效率(P<0.01)、睡眠紊乱(P<0.05)、安眠药物使用情况(P<0.01)、日间功能紊乱(P<0.05)得分增加。见表1。
2.3 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SQI各因子(2~3分)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PSQI各因子发生率比较,急性脑梗死组主观睡眠质量(P<0.01)、入睡时间(P<0.01)、睡眠时间(P<0.01)、睡眠效率(P<0.01)、睡眠紊乱(P<0.05)、日间功能紊乱(P<0.01)各因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眠药物使用情况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SQI各因子评分比较
注:2组经t检验比较,*P<0.05,**P<0.01
表2 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SQI各因子(2~3分)发生率比较[例(%)]
注:2组经检验比较,*P<0.05,**P<0.01
2.4 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HAD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焦虑评分增加(P<0.01),抑郁评分增加(P<0.01)。见表3。
表3 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HAD评分比较
注:2组经t检验比较,**P<0.01
2.5 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组和无睡眠障碍组HAD评分比较 2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组焦虑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组和无睡眠障碍组HAD评分比较
注:2组经t检验比较,*P<0.05
3 讨论
虽然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对睡眠在维持身心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但是睡眠在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仍未有深入研究。睡眠障碍常见于脑卒中患者[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与脑卒中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6],充足的睡眠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可塑性及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7]。脑梗死患者睡眠的质与量可以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评定[8]。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47.14%,进一步比较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安眠药物使用情况、日间功能紊乱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国内相关报道支持我们的观点[9]。分析原因可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急、梗死组织水肿、缺血缺氧、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睡眠-觉醒相关递质分泌失衡、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重、血管内治疗方法的使用、心理失衡、卧床时间长等综合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安眠药物使用情况2~3分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担心安眠药物的成瘾性有关。关于安眠药物的选择,Hiu等报道[10]新型促眠药物如唑吡坦在脑卒中急性期可能通过神经保护作用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在脑卒中恢复期,唑吡坦可能会抵消睡眠依赖的皮层可塑性[11]。Huang等报道[12]大剂量使用唑吡坦可能会增加卒中的风险。因此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需充分考虑患者睡眠障碍特点进行综合治疗。
睡眠障碍与卒中后常见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复杂的双向联系,卒中常伴发焦虑抑郁,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亦能引起或加重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Broomfield等报道[13]卒中后焦虑发生率约29%,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约24%。Vicentini等发现[14]卒中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脑功能网络受损有关。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失眠,将有助于减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15]。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急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焦虑均分显著高于急性脑梗死无睡眠障碍患者,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临床医师开展针对性的治疗。
脑梗死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卒中部位、神经内分泌、精神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睡眠障碍既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又影响卒中的预后和复发。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应加强对睡眠障碍及负性情绪的认识和干预。对于失眠患者,可酌情少量使用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半衰期短且不影响认知功能的新型促眠药物。多关注女性及高龄卒中患者,且对急、慢性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症状早期进行心理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