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译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

2019-11-02隋丹妮王亦兵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口译员口译译者

隋丹妮, 白 微, 王亦兵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一、口译的创造性内涵

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认知能力,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创造力。从广义上来说,创造力属于高级的思维过程,是基于以往习得的经验,激活多角度思维活动,进而产生具有新颖、独特特点并对社会具有使用价值的思想的过程;狭义上的创造力则指个体产生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特点和实用价值的思维过程。创造力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习得过不同经验的个体可能会由于某些“创造特质”而区分不同水平的创造能力。

1. 基于认知的创造性

用认知的方法研究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出创造力所内含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创造力的结构。研究者们发现,个体按照已有既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的行为属于收敛性思维;而个体通过创新的方法,充分激活已有经验和创新思维活动,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则属于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需要个体当面对同一观点、原创事物或者不同平常的组合时,能够创造出多样的产物。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从已知信息中创造出新信息的行为。发散性思维的特质包括流畅度、灵活性、原创性和复杂性。创造性思维虽然属于发散性思维,但并不等同于发散性思维,对问题的敏感度和重新定义的能力对创造力来说同样重要。根据Feldman的理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就是认识的复杂性,是指“倾向使用较为细致、复杂的刺激因素和思考模式”(本文作者译)[1]。创造性思维指将之前不相关的事物和想法联系起来,与分析性思维不同,创造性思维要求要有创造性的想象,以及产生多种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创造性思维运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使用可行、有效、原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功能性角度来看,Osborn列举出了4种基于智慧使用的能力:吸收信息的能力、记忆和检索记忆的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前3种能力机器都能够实现,但只有人类才具备创造新思想的能力(本文作者译)[2]。Osborn同时也指出创造潜力是普遍存在的,并推断人的心智能力要比天生的才能更加重要(本文作者译)[2]。因此,创造力是可塑的,是可以被培养、教授(习得)和测量的。

2. 基于问题解决的创造性思维

Torrance把创造的过程分解为“四步”:预备、思考、创造、校检与修正(本文作者译)[3]76。这是首次对创造性的概念化尝试。另一种观点是将创造过程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个体想要完成某个既定目标时,他需要克服困难,付出一定的“成本”;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种已知的方法或技术,基于这些方法、技术的新方式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所以同创造性思维相类似,是因为这两种行为的发生都需要个体思考出并能应用的新方法和策略。当然最终解决问题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过程却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是顿悟或在远距离联想过程中,个体产生新颖奇特又具有实用价值(能够解决问题或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

口译是基于多种认知能力的语言转换行为,口译者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多种认知能力相互协调以完成目标语的输出,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转换能力。作为口译者,当面对源语输入时需要克服源语思维和源语语言的影响,在多种认知能力的协助下,找到正确的目标语表达方式(包括思维和语言)并完成流利的目标语输出。这个过程同样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那么口译过程是否需要创造力,口译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吗?是否可以通过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测量口译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并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二、口译创造性的调查分析

调查基于对口译员是否认为“口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一问题的研究而设计;即考察专业口译员对自身工作的态度、认知及理想认识。这一研究对塑造口译员行为及口译策略都有很大意义。根据理论分析不难看出,口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的过程,而需要发挥个体的创造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理想模式。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调察了50名辽宁省专业口译员。

1. 研究方法

本调查是于2018年12月通过电子邮件将问卷发送给50位专业口译员,这些口译员基本服务于辽宁省各大翻译公司,其中有12人为高校口译教师。50位口译员的平均年龄为38岁,均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历并获得相关职业能力认定证书,其中33人具有2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8人具有短期(3~6个月)海外留学经历。研究问卷仅涉及2个问题,预实验由5位来自高校的口译教师完成并针对调查主题提出了修改意见。收回的有效问卷共49份(有4人放弃第二道开放式问题)。表1为口译员英语和汉语熟练程度自评表, 被调查者根据自身语言学习和使用情况对汉

表1 被调查口译员的双语熟练程度

语和英语的语言熟练程度进行打分自评,每项满分为4分。自评结果表明:调查者均为熟练且高水平的双语者。

2. 数据结果

问题1:您认为您所从事的口译工作具备创造性吗?或者您认为在口译过程中您需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才能解决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约占被调查口译员65%的32人认为口译具备创造性,并且需要发挥一定的创造力来解决问题;7人(约占被调查口译员的14%)认为自己完成的口译任务绝大多数都是主题或形式上的重复,并不需要具备创造性;其余10人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翻译难度较大时,如翻译专业性较强的主题需要发挥创造力,调动更多的资源。

问题2:您认为的创造性指的是什么?

研究小组总结分析了45人(4人放弃该问题)的答案,大致分为3种观点。有17人认为口译的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其中有7人回馈的信息中明确表示整个过程是解决困难、解决语言矛盾的过程,需要用创造力想出办法;有4人认为口译过程是具备创新性的,但很难确定创新性到底是什么含义,不知如何描述。其余28人则强调他们创造出了正确的目标语表达,也就是强调口译的创造性结果。

3. 数据分析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创造性思维是在开放、复杂的情况下,个体产生新颖、不依赖他人和事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承认矛盾存在的合理性,高度开放的同时又变通灵活。创造性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创造的力量,能够反映出个体快速反应的能力及充足的心理准备。因此,口译过程符合创造性的过程。口译不同于笔译,口译要求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正确的口头的语言转换和语言生成,需要口译者既要具备扎实的基本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要具备经过长期训练和实践而形成的过硬的认知能力。

译者在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不同语言在思维和表达形式上的差别,很多情况下需要译者采用灵活的策略,即创造出新的概念或新的表达方式来“修剪”语言内容;必要的情况下要对原文进行信息的压缩。反之,则需要译者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表达出措辞更加精准复杂的目标语。从口译技巧来说,以上属于适当地减译或增译。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思维方式都截然不同,经常会出现“不可译”的信息,这就需要译员在短时间内快速作出反应。如翻译笑话、谚语、典故时,要找到一种有别于源语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完成能够传递目标语思想的任务。更复杂的情况是,译者同时想到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需要其快速地在多种不同的可能性中作出选择。可见,口译的过程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中心,源语言经过译者的一步步加工而产出的正确的目标语。因此,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口译的过程是创造性的,以及目标语是创造力的产物的结论就不难理解了。

三、讨论与展望

口译是基于创造性的过程,它侧重于译者应用自身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认知能力在翻译中作出选择(解决冲突)及解决问题。通过这一途径,译者可以解决交流问题、文化问题及语言学问题。无论哪种情况,翻译的最终产物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案、决策和目标语言内的新语言形式的产生。总而言之,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专业口译员认为口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激活译者的创造力或者顿悟能力,而不是刻板地再生产或再复制。然而,译员从基于结果的角度看待口译其实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正确目标语的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依赖复杂的过程才能够实现。也就是说解决问题时,更应该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寻找出对策的过程,而非最后所采取的解决方案。

1. 口译中的创造性过程

普通人无法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可能会对译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认为译者能够运用自己的翻译能力去解决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受控选择活动和非受控选择活动。受控选择活动指的是译者处理事先安排好的或有所准备的文本的翻译工作,通常是“一对一”(一位译者搭配一位发言者)的翻译工作。因此受控选择活动是发生在标准化的交流环境中,处理高度标准化文本的任务。而非受控选择活动则不具有那么高的可预见性,更多依赖译者的灵活策略、丰富的经验和解决临场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

基于Weisberg的创造性思维心理模型,口译的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从宏观角度来看,大致分为翻译工作的准备阶段、实际工作阶段、结束后的评估阶段(本文作者译)[4]。Gile的口译认知模型同样也将口译过程划分为不同认知阶段(本文作者译)[5]。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加工过程的分析似乎正确;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口译的完成过程是一个整体,需要一气呵成。创造性思维运行的过程也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根本无法如模型中所描述的那样将其分割成若干步骤。因此,口译过程和创造性的过程是类似的,口译的过程掺杂着大量不同的、语言内或语言外的因素,且这些因素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被激活并发挥作用。

如果将口译的过程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源语言问题的定位即是问题,而目标语言文本则是解决方案。口译是一种“在线”的活动,口译者会在短时间内连续接收到一系列有限的提示或信息,然后需要在几秒的时间内给出正确的结论及正确的翻译,或是在短时间内预见发言人下一步要说的内容信息,从而正确组织好自己的翻译语言。在这样的工作过程中,口译者的行为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说话人所表达的信息,而且要参与到对语言的再创造、再生产的过程中来。文中所提及的预见能力或称为预测能力是指口译者在进行口译时,通过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以现场说话者的行为为依据,对下一步的交流内容进行预测,即同时激活长时工作记忆和短时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预测就是对下一步要说的内容或下一步要发生的事进行预测,而这需要口译者有很高的天分和智谋,译者要完全投入说话者的所想当中。创造性思维中的“最低参与策略”能很好地诠释译者的预测能力,因为创造性思维需要个体去察觉和认识信息中的难点、问题、缺失的元素、不恰当的部分等过程,要参与到对信息缺失或信息错误的猜想和假设中,并对他们作出评价和检验,再尽可能地修正这些假设,最后将翻译结果表达出来。口译中的发散性思维可能发生在源语言信息还没完全展开时,译者通过设想多个不同的翻译方案来应对面前的翻译问题。

2. 口译中的创造性产物

口译过程中的源语言信息是由非口译者传达的,因此,译员是在听懂且理解源语内容后对其进行的“再创造”,而非“再复制”,这个过程称作“听辨”[5]175。“再创造”一词能够准确地诠释口译的过程,甚至泛指所有的翻译过程。也就是说,翻译行为并不是机械地将源语言转化为目标语,而是在目标语言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本”。根据巴黎学派的观点,口译需要译者抛弃源文本的语言形式,即不拘泥于表面的字眼和句式。因此,目标语言文本可被视为是创造力造就的产物,其不同于源文本,可以算作一种创新。而创新的程度,则可能取决于不同的语言体裁。口译过程中的创造不仅仅局限于在目标语言中对源语言信息进行变通,口译者需要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技巧进行语言提取和选择,而这些技巧实际上是译者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是在应对某种困难或情况时个体大脑“创造”出来的。笔记(简略)、符号使用(译者习惯使用)、短时工作记忆(或译者特殊记忆法)、简略记法(用来处理冗长文本)等口译策略和技能都是具有创造性的。

笔记的主要作用是提示译者“信息点”,而不是作为“翻译文本”看着翻译,所以符号是极具个人特色和使用习惯的。尽管在网络和很多口译教材中都有有关口译符号的讲解和信息对照表,但教师在培训学生口译技能时,切勿设置“符号记忆”的任务。因为这不但不会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和使用符号技能,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在传译过程中增多了加工符号记忆的环节,这种外显式的学习方式无疑影响了口译加工的效度。除此之外,“新词”翻译也体现出口译者的创造性。所谓新词主要指的是源语语境中出现的社会热词或流行词汇(包括新兴的网络用语)等。这些词汇往往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语言表达,而且某些源语词汇的“流行度”可能是暂时的,使用一段时间后便会消失;有的可能会由于其特殊性和使用的频率而成为固定词汇[6-7]。因此,新词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说话者创造的产物。口译工作者被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争分夺秒”地完成任务,用目标语重现说话者的原意。所以,目标语言中的表达可以被认作口译者创造性的产物,尤其是在处理晦涩难懂的源语言文本难以“翻译”时,口译者的创造性会更加突出、明显。

除了上述的口译过程之外,口译者在参与、应对整个交流环境(交流情景)时,创造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专业的口译员来说,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口译工作,而口译的认知过程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刻意的、无意识的(自动的)习惯行为,交流环境的特征(地点、交流参与者、主题、讨论的事件等)也会随着翻译任务的改变而改变。每一种语言情景、语言场合都具有独特性(包括当时的特殊语境、说话人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要应对好这些问题,需要口译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即“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需要译者对现有和新的状况做出具有建设性的反应,而不是仅仅对环境和情况进行机械性的适应”(本文作者译)[3]44。

四、小 结

基于心理学文献,创造性可被定义为口译的本质要素,其分为三个层面:口译产物层面、认知策略内涵的思想活动过程层面、口译员在特定交流环境下的专业行为层面。除了在思考过程中所包含的创造性外,口译者自身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既要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懂得灵活变通,还要有一定的才智,这样才能应对工作中遭遇到的特殊情况。而那些口译实习生或者学生译者,尽管认同口译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但他们对口译创造性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局限的,以至于他们常常只把口译的创造性与他们在目标语言中的翻译和表达联系在一起。在未来,学者们应该对“口译所需的创造力水平是否与不同的语言、文本、语篇类型有关”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口译员口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