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研究

2019-11-02彭坤杰贺小荣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旅游业

彭坤杰, 贺小荣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以其独有的低投入、高产出、服务性、娱乐性、高就业等特性,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1]。随着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热点。国外学者如Khan等最早使用协整理论对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作者译)[2]。Chi-OK Oh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韩国经济增长对旅游业有单项正向推动作用(本文作者译)[3]。Luis A. Gil-Alana和Christian Fischer则透过一个具体的案例(西班牙葡萄酒出口到德国和德国游客到西班牙旅游之间的联系),发现了旅游对区域经济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初始影响(本文作者译)[4]。Massidda等应用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实证分析了意大利的入境旅游和GDP及贸易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译)[5]。国内学者生延超和钟志平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湖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湖南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不高[6]。刘定慧、杨永春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开启了耦合协调度从大区域转入小区域的研究[7]。高楠等人在研究9省1993—2012年旅游经济面板数据中发现,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显著,且空间地域差异较大[8]。周成、冯学刚等增加了耦合协调度的维度,构建了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多维耦合协调评价体系,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三大系统的未来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9]。目前,已有的研究多以省为单位,跨区域研究和小区域研究占比不大。另外,许多研究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小,指标体系建立不够科学全面。本文在吸收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会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全面选取相关指标24项,收集过去10年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其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程度,并结合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基本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研究区概况

合肥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雄厚,旅游资源丰富,禀赋独特,人文和自然资源景观组合价值和开发潜力巨大。合肥现有5A级景区和4A级景区共25个。此外,合肥还是全国唯一拥有3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安徽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合肥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近10年来,合肥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节节攀升,从2008年的仅有6%飞速上涨到2017年的20%以上。可见,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 耦合度模型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合肥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借鉴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数模型,得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本文作者译)[10]如下:

式中:U1表示旅游产业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U2表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C2表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

2. 耦合协调度模型

单一应用耦合度模型来分析地方经济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水平是有缺陷的,所得的结果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原因是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不同于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单使用耦合度模型计算会出现两个系统发展水平指数都较低,而耦合度却较高的实证结果。为了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要对耦合度模型进行修正,即引入耦合度协调模型[11]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协调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借鉴已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α、β分别赋值0.6、0.4。参考廖重斌等人的研究成果[12],反映旅游经济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的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3. 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并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目前国内常见的各种关于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类分析文章并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在设计指标体系时,综合考虑指标选择的可行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并参考了已有文章研究此类课题使用的高频次指标,构建形成了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13]。旅游产业系统包括10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星级饭店数量、旅游创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数、限额以上住宿餐饮营业额、旅行社数量和A级景区数量。区域经济系统有14个指标:GDP、第三产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人均GDP、城镇新增固定资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公路客运量、邮电业务总量、绿地面积、境内公路里程、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汽车和商品进出口总额。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每个指标单位和效用的不同,为了能够方便比较和测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一的标准化处理,使得数据可以横向比较。并且使用较为客观的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14]。所有数据均来自合肥市统计局公布的2008—2017年度的统计年鉴及其旅游年鉴。表2显示了2012年合肥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各指标的权重。

4. 数据处理与权重计算

将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通过线性加权法来测算,公式如下[15]:

式中:Ui为i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λij为指标权重,Uij为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都为无量纲化数值,是以初始数据按极差标准化方式处理得到的[16]。

Uij的处理过程为

式中:xij为第i个系统的第j个原始指标;xjmin、xjmax分别表示xij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权重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使用较为客观的熵值法来计算指标权重是相对较好的方法。由于计算的过程比较繁琐,为节省文章篇幅,此处只表结果,见表2。

表2 合肥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各指标权重

注: 合肥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各指标权重数据均来自合肥市2009—2018年度统计年鉴与旅游年鉴

三、结果与分析

1.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表2可见合肥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各权重,再根据上述计算耦合协调度的方法计算出合肥市2008—2017年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数值。具体结果见表3和图1。

表3 2008—2017年合肥市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数值及评价

图1 2008—2017年合肥市旅游与区域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变化

通过表3和图1, 可以了解到合肥市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标正在逐步提高, 从2008年的0.108 73到2017年的0.934 97, 旅游业指数年均增长率为86%。 在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数的各项指标中, 除了星级饭店数量有小幅度波动外, 其余9项指标均呈增长态势, 都于2017年达到了峰值。 特别是合肥市的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总量比重, 2008年只有6.37%, 2017年达到了20.67%, 占GDP总量的1/5。 可以明显地看出, 合肥的旅游产业前景越来越好, 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果也越发明显, 具体体现在5个方面。 第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交通、房地产、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收入, 缩小了地区差异。 合肥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从2008年的126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1 468亿元。 这些收入直接用于合肥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再建设及相关行业的投入, 形成旅游产业反哺其他产业的良性循环。 第三,增加了区域就业机会。 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就业。 合肥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数量因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了较快的增长, 从2008年的2万多人增长到了2017年的4万多人。 第四,增加了旅游创汇收入。 从2008年8 229.2万美元到2017年3.31亿美元的旅游外汇收入, 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合肥作为旅游目的地。 这不仅能够促进合肥市平衡区域收支, 而且也有助于国内外多方合作平台的搭建。 第五,旅游产品和相关要素的跨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提升以合肥为中心的旅游吸引力和服务档次, 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水平也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通过表3和图1可以看到, 合肥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从2008年的0.130 71上升到2017年的0.902 61。 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合肥市旅游产业的兴盛繁荣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和有力的支持。 第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旅游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交通设施与旅游关系密切, 优良的交通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17]。 第二, 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合肥人民的收入。 截止到2017年, 合肥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了5 000美元, 旅游成为了普通大众生活休闲的一项经常活动。 这为合肥未来的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 区域经济的持续成长给合肥政府带来了大量的财经收入。 一方面能够减少财政赤字, 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支持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资源的保护和适度开发。

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发现, 合肥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无论是旅游业对地区经济, 还是地区经济对旅游业, 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 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从2008年的0.117 52上升到2017年的0.922 03, 说明二者之间彼此成就, 成效显著。

2. 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

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系统的综合水平都表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也同样如此。从表3看出,合肥市2008—2017年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耦合失调阶段和耦合协调阶段。耦合失调阶段是在2008—2010年。这3年里,合肥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尚未达到协调阶段,旅游产业水平相对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区域经济对旅游业的反哺更大。在该阶段内,旅游总收入增长不明显,占GDP比重分别只有7.95%、8.22%和9.15%,均未超过10%,说明这3年合肥市旅游产业虽然增长势头较为迅猛,但总量仍然不大,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不大。但同时,该阶段合肥市的GDP增速明显,分别达到了24.74%、26.27%和28.52%。因而在该阶段内,旅游产业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两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尚未达到耦合协调。耦合协调阶段是2011—2017年。这7年间,合肥市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从2011年的初级协调到2017年的优质协调,耦合协调度从0.676 14上升到0.960 15,呈强劲的增长态势。区域经济较旅游产业水平相对平稳,而旅游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突破10%,并于2017年达到了20.67%。旅游产业不仅自身成长迅速,还极大地促进了合肥区域经济的发展[18]。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合肥市2008—2017年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确实存在耦合和协调关系。随着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两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

(2) 合肥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程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耦合失调阶段,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小,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能力较弱。第二阶段是耦合协调阶段,区域经济的增长率略低于旅游业。旅游业为区域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 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合肥市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程度达到了高质量的协调。

未来,合肥将继续致力于以下3个方面的建设:

(1) 打造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探索新的旅游方式。合肥市旅游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旅游业发展,加快产业整合,促进旅游业与地方文化产业的融合。依赖本地丰富的文化产业优质资源和广阔的文化新业态,大力发掘旅游新模式。通过投资新建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如名人故居包公祠、历史遗迹逍遥津古战场遗址等,展示徽派建筑的古色古香,重现古徽州的文化与历史,向游客展示合肥特有的江淮文化,构建合肥独到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体系,培育合肥城市文化标志。

(2) 改善市容市貌,提倡老城复兴。 合肥市是全国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 但近年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改善环境, 合肥市应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入贯彻到旅游发展过程中, 大力整治市容市貌,保证城市清洁度, 提升游客出行满意度; 贯彻执行老城复兴计划, 清理临时亭棚, 杜绝经营占道, 启动餐饮业油烟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减少大气污染, 优化经营业态, 提升环境品位, 为塑造良好的绿色生态旅游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造合肥专属的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将集休闲、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市井文化展现给广大游客。

(3) 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便捷性。合肥市有关部门应提高对市内交通通达性的关注程度,监督有关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情况,妥善安排好施工路段的交通,并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对合肥交通网络进行重点优化,加快合肥新桥机场二期的建设,提升合肥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国际空港集散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地铁、轻轨、公交系统,提升游客与本地居民出行选择的便捷性;完善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运营和管理,为游客和当地居民到达旅游景点“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便利提供最合适的方案;加快以旅游景区环绕城市中心为骨架的重点旅游线路建设,努力做到全市景点贯通连接, 提升景区的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19]。

本文通过分析合肥市近10年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看到了合肥市旅游产业的进步,也看到了存在的不足。希望以上分析能够弥补不足,使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和实现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长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希望能够为其他以旅游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提供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旅游业
合肥的春节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