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老年人群心电正常值统计与分析
2019-11-02石亚君但晴纪忠宇张伟光郜玲董颖王晋丽陈韵岱
石亚君 但晴 纪忠宇 张伟光 郜玲 董颖 王晋丽 陈韵岱
心电图各特征值的测量对心电图的诊断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各特征值在不同族群、年龄、性别间均存在差异,对所有人群均采用相同的正常值范围标准并不科学。目前,国内关于各年龄段心电图的诊断测量值均未有一个权威的参数,也缺乏系统的关于心电图各项测量指标的数据。本研究基于肾脏病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中心课题采集60岁以上695例健康人群静息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统计人群的心电特征值范围及其与既往通用的心电特征值正常范围之间的差异,从而分析该差异出现的原因,旨在为临床实践工作中,该年龄段人群心电诊断标准提供更多的参考与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一项前瞻性合作研究设计(肾脏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中心课题),以695位该课题组受试志愿者为调查对象。所有人除记录心电图外,均完成肢体动脉测量检查,并有其他完整的医疗档案记录。遵照国际上推荐的筛选健康人方案[1],对符合下列全部条件者进行登记并入选本研究:① 无心血管病史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史;② 血压低于140/90 mmHg;③ 无舒张期杂音,或收缩期杂音不大于Ⅱ/Ⅵ级;④ 血脂正常;⑤ 血糖水平正常;⑥ X线胸片未发现任何心、肺异常。排除心电图束支阻滞及预激综合征受试者。入选人群共695例,其中男310例,女385例,年龄60~93岁,统计学分析显示年龄呈正态分布,该组入选人群年龄均值为(68.96±6.445)岁,研究人群年龄和性别分布见表1,可真实反映60岁以上健康人群心电特征值特点。
表1 入选人群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1.2 数据采集和测量
采用数字式12通道同步心电图记录仪(GEMAC5500或5500HD)采集12导联同步静息心电图,每例记录10 s。所有数据均由通过欧洲国家标准心电图数据库检测的MUSE系统传输存储,并测量与计算最后输出。各测量值测量标准均按照近年来国际推荐标准:P波时限,自P波最早出现的导联测量至P波最晚结束的导联,用ms表示;P波振幅,以P波起点前的等电点为测量点,自基线上缘垂直测量至P波顶峰,用mV表示;PR间期,自P波最早出现的导联测量到QRS波最早出现的导联;PR段,自P波最晚结束的导联测量至QRS波群最早开始的导联;QRS时限,自QRS开始最早的导联测量至QRS波群最晚结束的导联。额面P-QRS-T电轴采用面积法计算。为避免饮食、环境、测量时间及电极位置对心电图波形的影响,该组人群心电图均在上午由同一技术员采集。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所有心电图测量值起点、终点均由计算机识别和判断,并经人工检查复核,测量和分析由muse系统完成。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男女各年龄组心率分布
61~70岁男性心率波动为39~107次/min,中位数为65次/min;同龄段女性心率波动44~104次/min,中位数为68次/min。70岁以上男性心率波动为42~105次/min,中位数为66次/min;同龄段女性心率波动46~101次/min,中位数为70次/min。
2.2 男女各年龄组各测量值的平均值、标准差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P波时限、PR间期、PR段等测量值见表2。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① 60岁以上男女人群在P波时限、PR间期时限、T波时限、QT及QTc间期方面较正常范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 60岁以上男女人群PR段时限较正常范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 60岁以上男性人群QRS时限较正常范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年龄组女性QRS时限与正常范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 60岁以上男女人群P波电轴与正常范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 60岁以上男女人群R波电轴较正常范围左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 60岁以上男女人群T波电轴较正常范围左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ab.2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measurem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P<0.01,与正常值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上年龄组各测量值范围如下:P波时限[(107.25±13.305)ms,范围94~121 ms]、PR间期[(161.70±21.210)ms,范围140~183 ms]、PR段[(54.45±20.965)ms,范围33~75 ms]、QRS时限[(88.88±13.391)ms,范围75~102 ms)]、T波时限[(195.67±43.813)ms,范围152~239 ms]、QT[(409.22±28.642)ms,范围381~438 ms]、QTc间期[(431.17±24.717)ms,范围406~456 ms]、P波电轴(49.99°±22.397°,范围27°~72°)、R波电轴(30.40°±32.690°,范围-2°~63°)及T波电轴(39.22°±28.363°,范围11°~68°)。
3 讨论
综上可见,该研究人群均为60岁以上年龄段,因此分析结果适用于60岁以上健康人群。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上男女心率中位数为65~70次/min,随年龄波动不大。男女心率最低值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此结果与正常范围保持一致。健康人平静时心率在儿童时最高,随年龄逐年降低,老年时达到最低。60岁以上男女P波时限94~121 ms、PR间期140~183 ms,均较正常范围延长;而PR段33~75 ms,男女均较正常范围缩短,此结果的原因考虑随年龄增长左房压力增大,而未造成左房生理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P波增宽,PR间期代偿延长,PR段代偿缩短。QRS时限75~102 ms,在60岁以上男性健康人群中时限延长,说明在临床应用中QRS间期可相对正常范围弹性延长。60岁以上男女T波时限152~239 ms,较正常范围延长;QT 381~438 ms及QTc间期406~456 ms较正常范围延长,可继发于T波延长,均考虑随年龄增长心室复极时间延长。本组R波电轴-2°~63°及T波电轴11°~68°,在60岁以后电轴逐渐左偏。既往有研究发现,男女性T波中位数电轴均随年龄增长逐渐左偏[2],具体原理目前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