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2019-11-01张志明
摘要: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将优秀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等价值。将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开展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环境、开设地方民族文化课程、搭建宣传平台等。
关键词:湘西少数民族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1-0119-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元素,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中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见,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一分析。
一、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湘西地属湖南省西部,境内多崇山峻岭,自然环境复杂,是一片神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土地,是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多个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上,湘西属于西南、楚国、中原及土著文明的文化交汇区。远古时期,蚩尤与黄帝、炎帝战于涿鹿,蚩尤兵败,其部分部族退居江汉流域,沿长江至洞庭,居五溪,形成后来的苗族。[1]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23年,楚平王率“舟师以阀濮”,用武力夺取了酉水地区在内的湘西,臣沅一带成了楚国的边陲小镇。[2] 秦统一六国后,属黔中郡;隋唐时期,属黔中道都督府;宋元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在湘西实行了长达八百年的土司制度。
湘西有着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各族人民在大山的怀抱里艰难生存,这里的现代化起步较晚,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乐在其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湘西人民以歌养心、以舞养身,土家族歌曲打溜子、咚咚喹,土家族舞蹈摆手舞、毛古斯,苗族民歌、苗族鼓舞等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等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除此之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戏剧、民间文学、传统美术、民俗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湘西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如:汉语中的“天”和“天上”,土家族语言称作“麦”和“麦嘎”;汉语中的“读书”和“写字”,苗族语言称作“念牍”和“顺图”。[3]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鲜明的民族色彩,这在宗教信仰中也有所体现。湘西曾是古楚之地,崇神信巫是湘西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在沈从文的《湘西》中也有关于放蛊、赶尸和落洞的描述。现在湘西的宗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与多种宗教文化混融的状态。湘西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表现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上,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它与佛教、道教、儒教等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多元宗教文化并存的格局。
湘西少数民族是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勇敢奋进的民族,这在电视剧《血色湘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日本侵略者没有到来之前,“祭屈原”“赛龙舟”“蒙童开笔”“天坑赌命”“男女对歌”“哭嫁”“坠天坑”,通过这些民俗集中表现了湘西质朴淳厚、礼义诚信的民风;同时也极为鲜明地刻画了湘西人的骁勇蛮悍、矢志不渝的性格特征。[4]但是,当日军进攻祖坟山雷达站时,剧中各类人物抛开个人恩怨,团结一心奋勇抗日,虽然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但是没有浇灭湘西人民抵抗外敌的爱国之情。
二、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将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征且丰富多彩的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的具体举措,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认同、提升教学成效,有助于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一)深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湘西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复杂严峻的自然环境下,养成了热爱自然、崇拜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命意识及勤劳、淳朴的民风民俗,多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和平共处、中华一体的民族团结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及思想影响,一些高校学生出现了价值观偏差,存在崇洋媚外等不良情况,迫切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另外,湘西地区高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外地学生适应本地生活有一定难度,将本土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外地学生尽快适应本土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资源,深化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从而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二)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多种文化相互交融、交锋,迫切需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湘西少数民族有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礼仪诚信、爱国主义等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将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和弘扬经典文化,又能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高校扩招后,部分学生在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思想境界、认知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不足。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畴,其中蕴含有很多育人的道理,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思想境界、认知能力等方面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一定效果,通过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爱国主義先进事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及人文素养。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讲学、主题班会等传统形式开展,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多集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会议精神等理论教学,此外还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校园贷”“网络贷”等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等教学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之以往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内容覆盖面窄;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资源配备不足等。因此,高校可结合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资源,将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地方民族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民族文化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培育等都有一定影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更应肩负起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这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与灵魂,既可体现学校的校风、校貌还可彰显学校的特色。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实际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的特色风貌。民族地区高校可通过开展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民族服装秀、民族歌舞秀等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服装秀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少数民族服装,进行服装表演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另外,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极具民族特色,很多外地大学生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高校可开展校园民族歌舞秀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湘西少数民族歌舞,通过民族歌舞秀展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高校通过开展这类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宣传本土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高校的凝聚力。
(二)营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境,美好的校园环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高校应通过环境与氛围的塑造,积极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可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营造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比如:高校的教学楼、寝室楼、办公楼,甚至食堂,都可以根据地方建筑特色建设及装修。如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艺术楼就参考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特色,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另外,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蔡和绪教授的泥塑作品展,凸显了乡愁的人文情怀。将这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中展现出的生态意识、乡土情怀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开设地方民族文化课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中指出:“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见,将地方民族文化引入课堂既是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又是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保护和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将民族文化引入课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积极意义。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大湘西苗鼓、针织艺术、桑植民歌等才艺选修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既可以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成效。
(四)搭建宣传平台
湘西地区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湘西地区以外,本土学生只占少数,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缺少了解,因此,高校可通过校园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也可通过校报、海报、校园橱窗等展示湘西少数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多媒体资源的功效,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学习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精粹。
参考文献:
[1]郑英杰.湘西文化源流再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郑英杰,谷遇春.湘西原始宗教文化特质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阳桂红,李珩.湘西文化的文化自觉[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5(3).
[4]孙大志.民族魂的祭奠——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的主题原型[J].电影文学,2009(9).
作者简介:张志明(1984—),男,汉族,湖南省慈利县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