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守护者
2019-11-01吴剑
吴剑
时光荏苒,年复一年。每到汛期,总是黄河人最忙碌的时候,在巩义黄河河务局防汛一线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80后的老黄河,也有90后的黄河新人。自汛期以来,他们巡坝查险、观测水位……日夜守护在母亲河身边,默默无闻地恪守“黄河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黄河“特种兵”
7月4日15点30分,笔者还未进裴峪工程班大门,就听到院里轰隆隆地响着,走进去就看到浑身湿透的马珂,只见他戴着迷彩帽、背着打草机,双手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慢慢地向前移动,他走过的地方草皮整整齐齐。
马珂是裴峪工程班的班长,一名转业到黄河的“特种兵”,巩义黄河河务局2019年推荐的“出彩河南人”之首届最美退役军人。
“马哥,这天儿真热,您怎么还在打草呢?”笔者忍不住问道。
马珂抬头微笑,黝黑的脸上沾着碎草屑,“天再热也得保持班组整洁啊,趁这会儿不去巡坝查险,可以打打草”。
“现在是不是每两小时报一次水尺?”
“对,我也打完草了,该去26号坝看水尺了。”马珂一边说一边卸下打草装备,在庭院中间的水池里捧着水洗了一把脸。
我们提出跟着去看一下他的日常工作,马珂笑着说:“26号坝离这里有2公里,你们开车先过去吧,我跑着过去。”
我们乘着车赶到26号坝之后没几分钟,马珂已经跑了过来。他熟练地把救生绳系到自己腰间,另一头递给同事,然后顺着石梯下到水尺边,他用木棍把缠在水尺上的杂物拨开,然后弯着身子读取了水位,并通知岸上的同事做记录。
太阳刺眼的光照在壮阔的河面和水尺边观测的人的脸上,这张脸散发着铜铁般刚毅的光。部队中的特种兵,治黄一线的守河人,坚毅和尽责,是他永不会褪的颜色!
党员的誓言
笔者一行沿黄河大堤向下游行进,在沙渔沟民建工程联坝路上,碰到了正在巡坝的李爱军和他的两个同事。
6月21日,巩义黄河河务局启动防汛运行机制,当天派驻4名中层干部到各个工程班常驻,现场督导防汛工作,李爱军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是一名老黄河,还是一名老党员,多年来一直负责巩义黄河河务局的党建工作。此时正值下午4点,气温依旧高达38摄氏度。在没有任何遮挡的黄河大堤上,李爱军的额头早已渗出密密的汗珠。
泄洪期间,水势猛涨,带着旋涡的黄河水离他们脚下的地方不到1米。他们三人走走停停,仔细地在岸边查看险情,并拍照留存。
“太阳这么毒,到车上去避一避吧!”笔者说道。
“没事,这个民建坝子多年不靠河,这次防汛形势严峻,我们得勤转转看看。”
“那你也要去巡河吗?”笔者问。
“既然来了能做点啥就做点啥,和大家搭个班,多来巡查看看我心里更踏实!”
李爱军的话也让笔者心里感到踏实。
橙色行者
在赵沟控导工程坝头上,一丝风都没有,整齐的坝垛静静地守在大河旁边。3名职工身穿橙色救生衣,时而驻足远望,时而低头观测。
笔者迎上前,原来是赵沟控导工程班巡坝查险的队员。只见周小牛向前探着身子,正拿着一根1.5米左右的木棍,费劲地扒拉著水尺周边的水草。然后上下左右移动着摸水杆,不停地拉起、扎下,一点一点地探摸根石,并不时地给拿着记录本的李跃轩说着探测情况。张超则紧紧地拉着系在周小牛腰间的安全绳,眼睛时刻注视着他,不敢有一丝松懈。
“大河流量变大以后,上延10号坝也靠主溜了,我们要比以前多测几个点。”“根石坡度一致,此处没有根石走失,继续往下走……”周小牛与同伴交流着。
90后的周小牛告诉笔者:“这一段河势变化频繁,中小洪水下易发生横河、斜河,去年咱赵沟就出过险,所以今年我们得更加小心,现在是涨水期,最容易出险,每天要不定时进行根石探测,两小时报一次水位,以便险情早发现,早抢护。”
手持防护绳的张超说道:“从小浪底水库加大下泄流量以来,职工们就没睡好一个晚上觉。白天进行根石探测,晚上轮流值班、报水位,有时,大半夜也要起来到河边来转转。一天得来回4遍,保证24小时不间断巡查。早上的根石探测工作是最轻松的,中午太阳晒、晚上光线差,还有蚊虫咬。”张超说着撩起衣服露出胳膊和腿,上面满是被蚊虫叮咬的肿包。
烈日下,这救生衣穿着就像是穿了件羽绒衣,沿着工程一路巡坝走不多远,汗水就顺着他们额头流下来,浸透了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跟随他们在河边行走了1个多小时,单单是拍了几张照片,笔者已是筋疲力尽,难以想象无数个烈日灼烤的正午和满是蚊虫的漆黑夜晚,这3个年轻人要流多少汗、要走多少崎岖的路。
正是因为他们日夜守护在堤坝上,风雨无阻,全年无休,紧盯河势变化,保护黄河工程安全,用自己的坚毅身躯守护黄河,母亲河才能岁岁安澜。向母亲河的守护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