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前沿有了“电子哨兵”
2019-11-01孙冬敏贺乔静
孙冬敏 贺乔静
早晨刚过7点半,历城黄河河务局遥墙管理段的老职工孙宝良就早早地带领两名年轻职工,来到霍家溜险工处的水位观测点进行当日的水位校测。
黄河右岸大堤下,自下而上排列着两根水泥柱桩式水尺,上面用醒目的红色标注着水位刻度;旁边还高高地立着一根遥测水位计,它探向河道的悬臂前端稳稳地装着雷达探头, 如同哨兵警觉的眼睛,时刻监测着滚滚东流的黄河水。
孙宝良认真观测记录下柱桩式水尺的水位数据,又与遥测水位计提供的数据进行了比测,比测结果让他感到很满意:“这‘电子哨兵可真是个好东西啊,有了它,只需每天早上8点前过来比测一次就行,再不用整日整夜地守在这里进行人工观测啦!”
老孙口中的“好东西”,就是水文行业中的新式武器——非接触式雷达水位计,黄河职工们亲切地称它为“电子哨兵”。2019年5月,济南黄河河务局辖区内的28处水位观测点已全部安装上了这种设备。在这次防御大流量洪水期间,各水位观测点的水位数据均由它来采集和测验,并以6分钟一次的频次传输到后台。这样一来,值班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随时监测水位。
众所周知,在洪涝预警工作中,水位是水文观测最基本的观测项目,为防洪、防汛方案的制订提供第一手可靠资料。用济南黄河河务局防办副主任韩亚娟的话来说,水情监测工作就是防汛部门的“耳目”,必须随时保持“耳聪目明”。“它所提供的情报是否精准,是否及时,对防汛工作部署的科学合理性有着很大影响。所以,这些年来,市局一直都在设法解决水情监测设施落后的问题,努力提高防汛工作的科技含量。这不只是出于防汛技术保障的需要,同时也是降低基层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途径。”
雷达水位计启用之前,济南黄河各基层管理段一直采用原始的人工测验方式进行现场读数。流量平稳期一日四次测报,洪水流量涨、落时,必须两小时测报一次。这对于人员少、堤防战线长、管理任务重的基层河务段来说,是项非常艰辛且十分牵扯精力的工作。
从事管理段工作13年的孙宝良对此深有感触:“人工测报一次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因为回溜、波浪等因素都会影响测报准确度,必须等水流平稳时才能计测。尤其是夜里,根本没法合眼,测完刚回到驻地,又该返回來观测下一时段的水情了,有时干脆夜里就守在观测点,蚊叮虫咬、风吹雨淋不说,关键是白天还得照常进行巡堤查险、河势查勘,说实在话,那是真累啊!”
处于济南黄河最下界的是济阳仁风管理段,包括段长在内共有6人,承担着13公里多的堤防日常养护管理任务,并管理着辖区内1处险工和1处控导工程。段长徐法义介绍,由于有些观测点离管理段办公地点较远,为解决职工夜间值守观测的问题,各管理段大都是协调附近的闸管所或企业提供值守房;更偏僻的观测点如邢家渡,值班人员无处可栖,干脆就将帐篷支到工程坝岸上,一驻就是十天半月甚至好几个月。
“重要的还有职工人身安全的问题。最怵的就是风雨夜,大堤上黢黑一片,狂风吹得树枝摇来摆去,杨树叶子‘沙沙响,脚下的路又湿又滑,照明工具只有手电筒,连我这大老爷们儿都胆儿颤,更何况其他段上还有不少女职工参与值班观测呢!”徐法义说。
为解决基层管理段水情观测设施落后的问题,2012年,济南黄河河务局本着提高科技含量、服务基层的原则,将其作为防汛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决定从防汛经费中挤出资金,优先安排、逐年解决,并专门组织人员,从基础设施到太阳能采光板,遥测探头的灵敏度、准确率和先进性等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考察,坚持以“先进性、准确性”为前提,争取最大性价比,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益。自当年起,市局每年从防汛经费中拿出30%以上的资金,为各管理段配备非接触式雷达水位计,经费投入最多的是2014年和2015年,占到了防汛经费的54.6%。2018年又争取到黄委的专项经费40多万元,一次性配备了6处雷达水位计。至2019年汛前,全局28个观测点全部用上了“电子哨兵”。
“现在不光是测报精准度提高了,管理段职工的劳动强度也明显缓解了。”徐法义说。
更让他高兴的是,自今年起,段上每个职工的手机都装上了新研发的水位监测APP,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每6分钟一次的水位实时数据,随时可以把握水情动态。
徐法义一边介绍一边用手指划动手机屏幕,让笔者看上面显示的水位数据。然后他又轻轻划了几下,屏幕上清晰地出现了小街控导工程及黄河河道的画面。
“你看,这是今年山东黄河河务局信息中心试点开发的工程视频监控系统,以后就连河势和工程状况都能从手机上查看和监测了,就盼着咱们所有的重点工程都能够用上这样的先进武器。大数据时代,咱黄河也不能落后!”
他的眼睛里闪着熠熠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济南黄河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