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海洋意识”主题文献分析*
2019-11-01蒋冬英陈文宇
蒋冬英 陈文宇
(广州航海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
1 引言
海洋意识,即人类对海洋的看法和价值观,是海洋文化的灵魂和深层次文化,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和心态等及由此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1]。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特别是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海洋”及其衍生的论题研究成果迭出,但滞后的海洋意识还在制约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集中体现海洋文化的海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传播和构建。
笔者基于CNKI全文数据库,采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海洋意识研究领域的文献分布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以期通过分析海洋意识主题的研究前沿、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趋势,了解我国海洋意识主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为推动未来海洋意识的教育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为更全面地反映海洋意识主题文献产出情况和趋势,文献检索范围设定为“全部文献”,检索时间不限,检索学科不限,输入检索条件为“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含有“海洋意识”,精确检索所有与“海洋意识”主题相关的文献。排除通知、公告、启示、声明、读编往来、序、前言等非主题文献记录,并进行去重和标准化数据处理,将得到的有效文献数据2278条记录作为样本分析的数据源[2]。
2.2 研究方法
主要使用CiteSpace V 可视化分析软件,并结合Excel 图表和CNKI 计量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依据样本数据而进行自动分类的探索性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3]。它能够从样本数据出发,获得数据的分布状况,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达到“物以类聚”的展示效果,可以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直观图像,呈现出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分布结构与发展规律。
CiteSpace 知识图谱提供有多种视图形式,其中聚类视图(cluster view)、时区视图(timezone)和时间轴视图(timeline view)应用比较广泛,前者侧重于描述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后两者则强调了各研究主题随时间推移而呈现出的演变趋势[4]。笔者采用聚类视图和时间轴视图进行可视化分析。
3 文献分布
3.1 年度发文分布
从CNKI计量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972年起开始有学者发文对“海洋意识”主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与研究,但进展非常缓慢,1993 至1998 年,发文量有了一定幅度上升。到1998年形成海洋意识研究发文的一个小高峰;1999 年后小幅波动后即高扬直上,曲线斜率较陡峭,这种大幅的文献增长持续到2012年;2013年以后至今,有关海洋意识的发文轻微回落并趋于稳定。
3.2 文献出版分布
文献出版分布是指文献在公开出版物的分布情况,主要是指公开发表的文献的期刊分布,从期刊类别及发文量来测度分析对象的受众群体和影响力。笔者对“海洋意识”主题研究文献发文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进行统计(表1),针对分析对象共发文583 篇,占比25.58%,占比超过1/4。数据表明,海洋意识的研究已形成重要的期刊群,成为海洋类专业期刊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海洋意识核心研究内容集中发表在海洋类专业刊物。从期刊主办单位来看,高校特别是海洋学科特色的高等院校是海洋类出版物的主要主办单位,形成以高等院校为主的多元化分布态势。
表1 “海洋意识”发文排名前10的期刊
续表1
4 “海洋意识”主题聚类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主题的凝练与概括。当某个关键词被足够多的作者提炼和使用时,该关键词就会成为代表该领域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5]。多个高频关键词的关联组合以及这些组合所蕴含的亲疏关系便逻辑地搭建起了该研究领域的核心结构。
笔者借助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 V,对数据对象进行共现分析,绘制出海洋意识关键词知识图谱(图1),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提取关键词395个,累计词频3097次。图1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大,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字体也最大。从知识图谱关键词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呈现中心聚集、外层发散的研究格局。具体表现为:①中心部分呈现明显的聚集效应,汇集和迭加明显,颜色较深;该部分关键词聚类的代表有“海洋意识”“海洋强国”“海洋战略”“海洋教育”“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高等教育”“大学生”“海洋权益”等,这部分关键词词频较高,与“海洋意识”主题结合紧密,相关度高。②外层部分呈现零星的聚类分散效果、颜色较浅;该部分的关键词聚类代表有“校本课程”“海洋软实力”“可持续发展”“海洋生物”“通识教育”等,这部分关键词反映了海洋意识与教育研究热点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的多元丰富的研究特征。
图1 海洋意识关键词共现图谱
4.2 时间轴视图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海洋意识”主题研究演进的突出拐点和学科前沿的时态模式,将图1主题词共现图谱按照时间轴视图(Timeline View)进行排布,得到“海洋意识”主题共现时间轴图谱(图2),该图侧重从时间维度描述“海洋意识”研究热点的历时演进与相互关联。在图2 主题词共现时序图谱中,横坐标为知识图谱分析的时间节点(1998-2018 年),纵坐标对应395 个主题词重组后的 9 大聚类,分别为#0 海洋战略、#1 海洋开发、#2海洋意识、#3海洋文化、#4海洋人才、#5海洋教育、#6专属经济区、#7经济、#8可持续发展。每个聚类线轴上的主题词代表在该时间段内该主题词首次出现,节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连线表示共现[5]。通过对时间线图谱的深入解读,在结合上文对“海洋意识”主题研究文献的发文分布及热点主题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海洋意识”主题研究在各时间阶段的研究热点演化路径与前沿发展。
1998年以前有关海洋意识的主题研究鲜有发文,没有形成主题聚类与主题词共现,在时序演进图谱中几乎是空白视图。1998年前后发文有一定增加,海洋意识研究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1海洋开发、#7海洋经济两个范畴,涉及海洋产业、国际海洋年等基本概念。
1999-2010 年阶段研究成果侧重于海洋意识之于海防、海权、经济、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海洋意识教育的途径与举措。这个阶段除持续研究聚类#1 海洋开发和#7 海洋经济以外,学界重点研究在聚类#6专属经济区中,侧重联合国海洋公约、海洋国土观、沿海国、岛礁、南海诸岛等研究热点。聚类#2 海洋意识中,学者关注海洋领域、海洋大国、海洋使用、高等教育、海上安全,如王华的《论公众海洋意识的觉醒》针对我国公众海洋意识令人堪忧的现实状况,通过有效途径,唤醒公众海洋意识[6]。同时聚类#3 海洋文化逐渐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涉及管辖海域、航海日、海洋政策、海洋环境等主题词。
图2 “海洋意识”主题文献时间轴图谱
2011-2018 年阶段深入研究开展海洋意识形成的路径探索。从图2可以看出,在海洋强国的战略新背景、新形势、新举措的引领下,本阶段高质量文献及核心期刊的发文量明显上升,研究主题词显著增多,研究范畴遍及9 大聚类,各大聚类研究主题多元,研究内容丰富,形成协同创新、成果迭出的研究态势。具体来看,本阶段聚类#0 海洋战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形势、军力、中国海权、中国梦、一带一路、海洋强国、习近平是该聚类的热点主题词。同时,聚类#4海洋人才、#5海洋教育也是学界研究的热门与重点。
4.3 海洋意识突发主题探测分析
基于Citespace V可视化分析的Burst detect 功能可以找到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定义为新兴突发词,新兴突发词相较于高频关键词更能揭示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趋势和新动态[4]。通过 CiteSpace 对关键词进行 burst detect 分析,按突现值排名,权重较大的关键词有30个。
在突变强度最大的30 个关键词中,首次提到该词的时间都是1998 年,并且多个关键词在1998年开始持续一段时间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如海洋开发(1998-2003年)、海洋国土(1998-2002年)、国际海洋年(1998-1999年)、资源开发(1998-2002年)、人类(1998-2007 年)、海洋资源开发(1998-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2004年)、海洋产业(1998-2002年)、国家海洋局(1998-2009年)、中华民族(1998-2010年)、军事战略(1998-2005年),在前30个热点词汇中占比超过1/3,是新兴突变词集中突显的阶段。但随着海洋意识研究文献数量的逐年增加,新兴关键词的数量却随时间推移而呈下降趋势,因此,新兴突现词可以反映“海洋意识”主题研究领域的兴起时段、发展阶段和研究主题演化过程。
“海洋强国”(2013-2018 年)是海洋意识主题研究中突变值最强的关键词。表明十八大以来,“海洋强国”是学界研究主题的重中之重。“海洋强国”战略在引领和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海洋文化(2016-2018 年)的推广与宣传、一带一路(2016-2018年)的互联互通与战略合作、校本课程(2015-2018 年)的海洋教育进校园都是当前海洋意识主题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5 讨论与总结
人类海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渐进发展到海洋观成熟的过程。笔者以主题文献信息聚类可视化分析为数据表现方式和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海洋意识主题文献的分布特点、热点主题分布、新兴主题识别、突发主题探测及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海洋意识”研究的特点和热点,对当前海洋意识的普及、宣传与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对海洋文化的传播、海洋蓝色国土的教育、海洋意识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5.1 从政策层面
世界各国从国家政策和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海洋对国民海洋意识形成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激发人类对海洋的向往、热爱、探索、开发和保护的情感。从发文年度分布及聚类分析时间节点可以看出,如国际海洋年、海洋发展纲要、海洋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国家重视海洋和发展海洋的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人类提升海洋意识的强劲推力。“国际海洋年”的提出,促使学界开始关注、思考和探索海洋,围绕海洋的新生概念或关联主题相继提出;《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及“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海洋意识的提高是首要任务”,这一时期是国民海洋意识觉醒、探索和认识提高的时期,是学者开展海洋意识积极探索与研究的繁荣期;从十八大开始我国将“海洋强国”置于国家战略地位,国民的海洋意识已渐进清晰,对海洋的思考围绕“海洋强国”与“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也更趋理性和多元,海洋意识的理性反思、成长和坚定的目标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
5.2 从学术层面
海洋类报刊等媒体传播在国民海洋意识形成中举足轻重,凝聚共识。从“海洋意识”主题文献出版信息来看,针对海洋意识的学术研究与科普教育所占比重相当,如《海洋世界》《海洋信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多数文献是海洋意识的通识教育与普及读物,通过通俗的故事、图片、科普与新闻介绍,在青少年和普通民众中构建和传播海洋意识。多数优秀的海洋类专业学术期刊由高等院校承办,也表明高等院校与海洋研究机构是海洋意识与教育研究的主阵地,科研人员科研与实践能力与水平较强,是海洋意识与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对海洋意识与教育研究的前沿和未来发展起到较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5.3 从教育层面
海洋教育是凝聚海洋意识的关键。从聚类分析中看出,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教育进校园、校本课程、海洋学科建设、海洋人才培养、海洋教学实践等主题词与海洋意识有高相关度。海洋教育是海洋人才成长的基础,是海洋意识形成和海洋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力量和保障,聚类中的海洋学科、软实力、合作、SWOT分析、涉海高校、教学实践、改革、宣传等主题词表明,海洋教育与海洋人才培养是推动国民海洋认知、海洋意识的培育和形成的重要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