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数字资源发展对策研究*
——以江苏高校为例

2019-11-01陆雪梅

图书馆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双一流馆员一流

陆雪梅

(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001)

1 研究背景

2017 年 1 月 24 日,“双一流”建设工程上升为中央政府主导施行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并实施每五年一个周期,进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和动态调整[1]。“双一流”工程的重心在于学科建设,旨在引导高校和科研单位了解本单位学科的优势和不足,推进和优化学科内涵建设的成效。江苏是教育大省之一,共有高校142 所[2],这次入选15 所高校。其中,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苏州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13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3]。入选高校纷纷紧锣密鼓启动学科建设计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本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布局。

一流大学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象征了国家的科学与文化实力[4],而一流学科是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根基。这既是高校馆开展学科服务的重要机遇,也是挑战。图书馆作为高校学术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现阶段我国高校馆藏资源是学科服务的重要载体,其中数字资源是把教学和科研付诸实践的纽带之一,是影响教师和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通过数字资源的采集和储存、统合整理,加强资源之间和服务上的关联性,有益于丰富馆藏资源性,提供智能化的检索服务,努力满足用户多维度的需求,提升知识服务的质量,从而有力地促进高校学科服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江苏省“双一流”高校数字资源与学科服务现状分析

2.1 江苏省“双一流”高校数字资源与学科服务现状

目前,高校的馆藏资源种类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实体馆藏主要为印刷型、缩微型和声像型资源;虚拟馆藏为数字资源和外延资源两部分。数字资源一般指购买的各类数据库和免费网络资源。从各类高校馆的建设发展来看,本科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更加丰富和系统,而入选“双一流”名单的高校馆的数字资源更具有代表性。因而,为了解江苏省高校馆服务学科发展而开展数字资源建设的情况,笔者于2019 年3~4月,选取了入选“双一流”名单的高校馆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特色资源建设、数据库导航、学科馆员和学科服务平台建设等,同时调查了部分高校馆集成检索、跨库检索、信息推送、在线培训和信息定制服务等情况。为准确获取信息和数据,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会议交流、网络检索、在线咨询、电话咨询和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相关调研,具体调研情况见表1、表 2和表3所示。

表1 江苏省“双一流”高校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及相关服务

学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用户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学术资源和信息,是联系用户和学科馆员的重要纽带,是学科服务顺利开展的保障。从表1中可看出,15 所高校馆都已建立一站式资源集成检索平台,有的是多个资源整合平台(系统),有的是馆际联盟资源共享服务系统,有的由单个数据库提供。平台的名称各异,主要有成贤搜索、智周检索和知识发现等,其中南京大学的Find+、Book+、Mobi+、Pad+、Subject+等学术检索平台是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经典之作[5]。南京农业大学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馆联盟搭建的检索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和科研支持的保障,如本校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城东联合体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Find+发现平台等。在数字资源管理方面,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实行专人专管,合理分配数字资源检索与利用工作,落实到每个学科馆员。

目前,我国在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高等教育强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入选“双一流”名单的江苏省高校,正在努力围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学科结构调整、优化重点学科体系和凸显特色学科,各馆通过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不断完善资源体系,着力支持“以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改革。一流学科及其特色资源建设情况如表2、表3所示。

2.2 江苏省“双一流”高校数字资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已进入“双一流”建设和发展的阶段。985 和211 工程是项目发展模式,而“双一流”则是长远的规划发展模式,动力来自国家给与长期经费支持,区别也在于经费分配,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高校。至2030 年,高校之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而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在于资源。数字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图书馆经费投资最大的两个部分。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是实现行业价值的手段,只有三者平衡、协同深入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和学习中心的作用。

表2 入选一流大学的江苏A类高校一流学科及其图书馆特色资源

表3 入选一流学科的江苏高校及其图书馆特色资源

从获取的数据看,目前江苏各高校馆数据库数量和特色资源的建设差异较大,这与各校的特色、经费支持密切相关。虽然每个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如火如荼,但在数字文献入藏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数字资源建设如何确保本校的学科特色平衡发展?如何优化数字资源服务的搜索引擎平台,实现智能可视化呈现?再如高校之间的部分数据库重复购买,有限的经费捉襟见肘问题;数据库导航的位置、名称不同,用户不易辨认、获取所需资源;数据库导航和学科导航未进行科学布局,只是简单地在网站或隐藏在若干层子菜单下,查找困难,不利于使用;一些馆的学科馆员名单只是简单罗列在网站上,实质性的知识服务并未完全开展;部分图书馆数字资源无专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出现异常情况时往往是用户先发现,造成馆员的工作比较被动;移动服务平台与数字资源尚未实现全面对接,不利于移动环境下用户的知识获取。

在数字资源飞速增长和普遍使用的当下,图书馆的经费在不知不觉中被数字资源和数据库商绑架。程焕文教授曾说:“在各图书馆资源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一个图书馆知识积累有多高,学校的科研平台就有多高。”[6]近年来,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各种元数据的收录融合、融合多个数据库的检索平台和长期保存问题,一直是图书馆学界和业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3 “双一流”高校数字资源的发展及其服务举措

3.1 建设丰富适用的数字资源体系

虽然调研中的各图书馆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初步建设,但部分馆尚缺乏对数字资源的统合整理,资源之间和服务上的关联性未充分体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不应仅仅局限在信息资源采集和储存上的大而全,还应引入信息加工处理、研究重组等工作,利用馆联盟之间的力量,重视建立学科专业性的多维度。目前大部分馆拥有CNKI、万方、维普等三大中文数据库和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EBSCO 学术期刊等外文数据库,以及多种专利及一流学科领域的专业库,并且自建特色数据库。为保持本校的学科特色平衡发展,“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要紧紧把握本校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发展的要求,既要加大综合性、专题性中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力度,同时利用资源挖掘和整合工具,将某些学科专业的文献资源形成校内专题资源集成库。例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对一流学科体系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建立多学科的数据系统。在此基础上,笔者建议学科馆员要把握对口专业院系相关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搜集、推荐优秀资源,编写、更新相关学科资源的使用指南,征求用户的意见和评价,为及时调整馆藏资源的选购和建设方向提供依据。另外,虽然“双一流”建设由国家资金支持,但学科相近的高校馆之间仍然要秉持合作共享的资源建设理念,通过资源共建和服务共享,减少部分外文数据库的重复购买。

3.2 规范数据库导航建设

近10 年来,国内大部分高校馆已陆续建成集资源与服务于一体的资源整合系统,极大地方便了用户获取资源。从简单的链接整合、导航整合向更深层次的跨库检索整合发展,已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数据库导航与学科导航作为两种主要的资源整合方式在部分高校馆并存。通过搜集、整合、序化已购买或拥有的数据库、网络资源,形成统一的界面,按照数据库字母序、关键词、学科分类、文献类型等实行分类,成为方便用户通过网络查询检索学术资源的系统工具[7]。它包括文摘索引与评论、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多媒体资源、参考工具、电子期刊与会议录、电子图书和教学参考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由于发展规划不同,资源整合的成效也有所差异。从用户组成的角度看,“双一流”高校的主要使用者是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和管理者,他们有能力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需求选择数据库。职能管理部门需要通过SCI、EI、CPCI 等索引数据库,了解教师的发文情况,评估文献的学术价值;教师等科研工作者需要了解论文收录和被引率。相比较而言,本科生对数据库的利用率明显偏低。我们必须细化用户需求,根据不同数据库的检索要求,制作数据库导航和学科导航,提供不同的检索策略,优化图书馆服务体系。譬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围绕“双一流”,于近两年新建立22 个学科导航。

3.3 提供高效智能的检索

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作为信息资源和用户之间的桥梁,高校图书馆各类资源服务的知识化、个性化、高效化、社会化也得到了彰显。为进一步发挥数据库导航服务的功能,体现检索的个性化,各馆可结合自身技术与服务特色,建立有序的资源服务体系,加强导航服务的个性化设计,完善特色资源的建设工作,在数据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标准化、可拓展性和兼容性,丰富馆藏资源的内容与形式。开发和完善一站式检索平台的使用,将智能优化技术嵌入到检索平台中,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分散的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规划;挖掘资源共享的便捷化途径。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拓展馆际互通和交流工作;在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标准化程度,增强兼容性,以便增强衔接能力。减少用户筛选信息的困难,提供个性化的用户服务。

图书馆需要安排专业馆员对导航系统检索门径及时更新和完善,使检索界面与链接的资源内容相吻合,避免出现空档链接。同时,参考咨询等服务工作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一方面,我们为用户有效地提供答复咨询、书目参考,完善信息检索、情报研究的服务方式等;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执行参考服务评价。通过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广泛宣传等多种方式,指导用户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如介绍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等;并依据咨询档案和用户反馈意见进行参考服务评价,发现服务中的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改变过去静态、单向的服务模式,借鉴淘宝、京东等网络商业平台的推荐方式,以满足新时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利用微信平台的智能咨询回复功能,在语料库增加本馆数字资源的检索方式方法,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引导用户快捷检索。

3.4 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关注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服务。但调研中发现,个别高校馆线上服务仍缺乏与用户的双向交流,未能积极调动用户的参与热情。具体来说,大部分高校馆都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时线上咨询服务,如图书馆FAQ、QQ交谈、微博和微信等,根据用户偏好提供主动的推送服务,如新书通报、文献速递、学科信息推送、刊物内容推介等服务内容。与此同时,图书馆要面向全体浏览网站的用户,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动提取用户需求的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用户数据处理,预先掌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导向,从而确立便捷多样的个性化服务目标,在知识服务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拓展和提升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能力。

随着“双一流”工程的推进,各高校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深入了解引进人才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行为,分析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成为有关职能部门迫切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依托在信息资源保障和知识服务支撑上的优势,通过学科馆员为职能部门提供相关的专题调研、数据分析等信息辅助服务,提供事实参考依据。学科馆员的本职就是围绕建设资源和利用资源来开展工作[8],“双一流”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和突破。各馆要在原有基础上,完善馆员队伍专业化结构,强化学科化队伍建设,为学科服务提供支撑。

3.5 重视学科馆员建设

依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第一版,学科馆员为“拥有专业知识、业务经验和从业资格,从事特定学科领域的专门信息服务,包括文献选择与评价、书目指导、专题信息导航和参考咨询等工作的图书馆员。”[9]而学科服务的经典定义,是由初景利教授提出的“以用户为核心,学科馆员依托图书馆和公共信息资源,面向特定机构和用户,建立基于科研与教学、多方协同、面向一线用户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10]学科馆员不仅应与各院系建立对口联系,负责试用、评介相关学科的数字资源,还要建立相应的反馈体系。各馆应为其主要数字资源设立责任馆员,负责对数字资源进行较深入研究、指导用户使用,并提供咨询。高校馆未来的发展和转型,尚需所有的学科馆员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努力。但前提是馆员必须具备使用信息工具和技术的能力、帮助用户精准地获取文献的能力、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

各图书馆需要加大力度优化人才队伍,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吸纳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对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图情领域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并建立考评机制。着力探索建设有特色的学科服务体系,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被动服务模式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化。总之,学科馆员承载着高校馆服务转型升级的光荣与梦想,要善于向用户展现自己的专业特长,重视提高用户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并通过服务展现馆员的专业价值。

4 结语

“双一流”建设不是985、211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11]。它是个开放的体系,面向所有高校,包括高职院校,5 年为一个周期。从未来看,“双一流”政策将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地方院校,抓住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色和区域优势,科学选择,合理定位,确立目标,制定科学发展战略,选准特色学科的发展路径,完全有可能走向卓越,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一流大学[12]。通过研究分析入选“双一流”名单的江苏高校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现状,笔者认为,高校馆应与各职能部门“双一流”建设对标,实现大学、政府与社会的动态联合,有所作为、主动作为,根据学科特色提供更为实时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同时要顺势而为,明确图书馆服务边界,提高核心服务能力,利用数字资源、空间资源、优质馆员服务的优势,为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科研支持和教育改革做出引领和示范,引导和促进图书馆馆藏资源形成多元化发展态势。

猜你喜欢

双一流馆员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