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
——以互助小庄村为例

2019-11-01雯1薛华菊23

新营销 2019年4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村民旅游

□ 李 雯1,2 薛华菊23

(1.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1)(2.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海 西宁 810001)(3.青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1)

贫困是困扰全球的世界性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提出了Pro-Poor Tourism(PPT)的概念,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1]。PPT着重强调当地贫困人口的获益问题,直接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自此,旅游扶贫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是检验各级财政和扶贫部门旅游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准,也是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8〕35号),提出旅游扶贫绩效管理的多个检验指标。在扶贫攻坚的决胜时期,青海省加大年度扶贫项目实施力度,检验扶贫资金实际流向成效变得尤为重要。旅游成效的研究,是检验青海省能否从旅游业中获取实际效益与发展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学术界针对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感知绩效体系和区域综合旅游扶贫体系两大类。一方面,学者从经济、社会、环境[2]等方面探究区域内旅游扶贫综合感知评价,或以居民视角涉及参与度[3]、满意度[4]等方面的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关于区域综合旅游扶贫体系的研究,学者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体系构建,主要以实际变量指标作为体系要素[5],部分学者结合感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6,7]。总体而言,经济绩效[8]的评价是扶贫绩效体系中最为关注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一般是以定量研究为主导,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除了使用层次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外,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9]也是常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本文以青海省互助小庄村为例,以小庄村村民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探察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的成效状况,以期对乡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学界对旅游扶贫绩效综合感知评价的研究,包含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层面外,考虑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民族本土化现象,增加了对民族地区文化绩效层面的考量,因此,将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分为4个层次36个评价指标。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互助小庄村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境内(101°56′E,36°50′N),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合部,距青海省会西宁市约31千米,距县城威远镇1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土族聚居村。截至2018年,小庄村共有161户村民,总人口610人,其中土族人口59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2%。小庄村确定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59人,于2016年实现脱贫,现处于巩固阶段。

小庄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民俗旅游接待,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旅游发展历史。目前,全村以经营民俗旅游为主导产业,全村95%的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及相关的服务,民俗旅游接待户90户,占总户数的56%。2014年,小庄村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互助县十大最美乡村”。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726.52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为11285元。2015年获评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6年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2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6%。2016年被评为县级“平安村”,市级“十星级平安村”。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将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转化为问卷问题进行调查。课题组于2018年4—5月在小庄村进行入户调研。问卷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于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村民,通过访谈辅助的方式完成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为83%。借助SPSS20.0统计软件并结合李克特五级量表,采用均值分析法对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下的36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受访村民人口属性特征

受访村民人口属性特征表明,受访对象以本地村民为主,占61.4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占55.42%,女性占44.58%;贫困程度方面,以非贫困户为主,占71.08%;年龄以21~35岁和36~50岁年龄段人数居多,合计占49%;文化程度方面,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合计占61.45%;居住时间方面,以10年以下居住时间的村民为主,占42.17%;民族方面,以土族村民为主,占59.04%;收入方面,1万元以下和1万~2万元年收入的村民为主,合计占54%;从事旅游行业方面,参与旅游的村民占49.4%;职业方面,土特产、工艺品店铺和餐馆、旅店、棋牌歌舞厅以及其他方面的从业人员为主,各占20.48%、20.10%、49.40%。

(二)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

小庄村村民按照李克特五级量表对乡村旅游扶贫绩效指标进行1~5分评价(非常不赞成=1分,不赞成=2分,不确定=3分,赞成=4分,非常赞成=5分)。结果表明,绩效总体得分均值为3.95,总体绩效评分较好。51.8%的村民总体绩效评分在4~5分,45.8%的村民评分在3~4分,仅有2%的村民总体绩效评分在2~3分。说明小庄村村民对扶贫总体绩效评价较为满意。

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绩效四个层面,各层面绩效评价均值依次为生态绩效(4.07)>文化绩效(3.99)>社会绩效(3.95)>经济绩效(3.80),生态绩效层面评价最高为4.07,经济绩效层面的评价最低为3.80。从指标层面分析,绩效评价均值在4(赞成)以上的评价指标共有17个,其中包括6个社会绩效指标、6个生态绩效指标、5个文化绩效指标;部分指标均值在3~4分(不确定至赞成),说明部分指标仍亟待提高(见表1)。

表1 乡村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结果

1.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的评价均值为3.80,是指标层中得分最低的层级。这说明改善经济状况仍是旅游扶贫工作的主要问题。个人经济状况方面的4个评价指标,是该层面评价最低的4个指标。包括拓宽了家庭增收渠道(3.61)、提高了个人及家庭收入(3.65)、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增大(3.71)、增加了就业机会(3.73),各均值低于4.00,在3.60~3.73范围内。显示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成效评价较低。实地调研发现,部分村民反映乡村旅游的发展并没有拓宽家庭增收渠道,个人及家庭收入没有得到实际的提升。

针对村落整体的发展状况,村落整体的经济发展方面的5个指标评价均值在3.80~3.99。促进了本村商业发展(3.80)、加快了本村脱贫致富(3.83)、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3.93)、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3.94)、促进了本村农特色产品的销售(3.99),说明小庄整体经济发展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2.社会绩效

社会绩效的评价均值为3.95,评价均值接近4.00,说明乡村旅游扶贫解决了部分社会问题。维护了本村良好的社会治安(4.08)、增强了村民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4.07)、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4.05)、提高了本村的知名度(4.04)、改善了邻里间的关系(4.00)等6个评价指标,反映出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综合优化了村民的社会生活环境。

与外地人交流的方面(4.08),村民表示互助小庄村进行旅游扶贫,大大增加了与外地人交流的机会,村民都乐于参与旅游服务活动提高收入。

当地社会治安方面(4.07),为确保小庄村内社会治安稳定,村内安保工作顺利进行,小庄村一方面建立了以派出所片警为主导,以村警、群众为主体的夜间巡逻队伍,成立户户联防组。另一方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认真登记、每晚清查。为加强建设,小庄村投入50万元安装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了平安景区建设工作的信息化。几年来,没有发生任何因流动人口多带来的社会问题。实地走访得知,村民表示收入的提高,也使当地社会治安更加稳定,村内盗窃、打架斗殴的事件基本不再发生,但由于更多外地人的到来增加了盗窃事件的发生。

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4.05),在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家庭收入和社会地位。从参与早期的民俗接待到经营农家乐、制作民俗文化产品等乡村旅游服务活动,农村女性逐渐从操持家务和农事活动中解放出来,在从事旅游服务过程中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家庭地位。

针对社保问题,提高了养老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3.58)指标并未得到村民整体的认可。当地村委干部表示,医疗设施、环境保障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难、难管理、谁来管”是问题的主要根源。

3.生态绩效

生态绩效的评价均值为4.07,是指标层中得分最高的层级。这说明进行乡村旅游扶贫对生态环境起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青海是我国的生态大省,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互助小庄村在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层面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治理。互助县围绕生态旅游发展,总投资1400多万元,打造威远镇小庄村古城山景观。该景区于2017年4月开工建设,修建了2000平方米山顶广场,包含1座景观台、1座祭坛、南北共长1260米防火步道,山腰休息亭7座,山腰半圆游廊7间,山门2座,绿化植物34231株。景区升级改造了小庄村乡村环境,增加旅游景点,提升了景区服务功能,并通过景观亮化,扮亮县城夜景。在实地访谈过程中,小庄村的村民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扶贫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对其保持积极的态度。

改善了厕所垃圾站等排污设施状况(4.25)、美化了村容村貌(4.18)、增强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4.16)、生态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优化(4.10)、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4.04)、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生活环境质量(4.02)6个指标方面有了显著的成效,排污优化和美化村容村貌的成效突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是小庄村乡村旅游扶贫的重点工作,也是小庄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基础。2013—2015年,小庄村实施了青海省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项目,启动资金总计3610万元。该项目进行了农家院的修缮及提档升级、村级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改善道路交通设施、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全方位整治、安保信息化建设五方面工作。但在交通方面,内部交通(3.88)及外部交通(3.90)指标评价显示,交通仍需改进。2010年以来,互助小庄村针对水电网以及排污管道进行了完善。2013年青海省新型农村社区试点项目中,拓宽小庄主巷道、新增路灯及停车场和修建土族信仰的本康。但在2017年景区提档升级后,小庄村村民普遍反映,整个村落建筑较为密集,内部交通与外部通达度不够,导致部分村民旅游服务活动受到影响。

4.文化绩效

当地村民保留了传统的民族饮食习惯(4.24)、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4.10)、促进民族语言的保留和普及(4.06)、保留了民族艺术表演原生态性(4.05)、促进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4.05)5个指标说明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对小庄村民俗文化方面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重视传统文化。

但在一定程度上,村民的生产生活逐渐缺失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村民日常穿戴民族服饰(3.60)的氛围较弱。村民们普遍反映以下派任务的方式要求村民统一着装,使村民内心存在逆反情绪。村民日常的生活走向现代化,传统服饰难清洁难打理的原因也使村民穿民族服装的意识变得薄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体上,小庄村乡村旅游扶贫效果良好,生态环境成效显著,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经济成效方面,使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兴农之路的主要任务。

(二)小庄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建议

1.坚守生态建设,优化乡村宜居环境

青海省是我国的生态大省,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下,需要积极探索“生态+”的精准扶贫模式。小庄村通过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景观,在完成生态宜居任务要求的同时,拓宽了旅游发展的前景道路。因此,在坚持保护优先,坚守生态建设原则的基础上,需完善村落内部的交通,拓宽道路,将小庄民俗村与古城山景观结合发展,实现旅游扶贫开发生态效益最大化。

2.以村民为本,加大政府扶持、引导力度

旅游扶贫的核心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得到发展。地方政府应当以村民为本,参与到旅游扶贫的过程中来。以满足贫困村民需求为出发点,拓宽村民就业渠道,地方政府应当给予扶持措施,带动农特产品、餐饮、娱乐、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建立旅游企业、政府、村民三方利益联结管理体制,使当地政府起到督导作用,使相关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最终使当地村民获得真正的利益。

3.加大社会保险的普及宣传

旅游扶贫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贫困村民的生活水平,给予物质、精神的保障。社会保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对于老、弱、病、残、孕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来说,也是重要的基础保障。当地政府应当加大社会普及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投保意识和对社保的认知程度。

4.提高村民参与度,激发土乡情愫

小庄村作为互助土族自治县重要的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保护民俗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需提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影响力和宣传力度,使村民积极参与文创产业建设,并引入外力支持,如通过青海大中专院校群体的介入与辅导,培育和鼓励村民群体成为乡土文化创新的主体,在发展文创产业的同时,激发村民对土乡文化的热爱。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村民旅游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旅游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