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院落的格式塔质
2019-10-31马爱民
马爱民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对中国传统院落现场考察、测绘,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组织的特点和规律,得出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中,建筑维合的空间(院子)是被当作“格式塔”(图形)来考虑的结论,这种不同于西方传统建筑的思维方式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建筑及空间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并为今天的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格式塔;院落;图底;运动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gestalt)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合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的主要组织方式,这种建筑围绕虚空的院子组成的封闭空间具有明显的格式塔质,图地转换原理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诠释。
1合院式布局产生的历史
最早的住宅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它们实际是满足遮风避雨等基本安全需要的窝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用人工的方法分割出一块属于自己家庭的空间,即用泥土或是芦苇等筑起四周围墙,加盖一个屋顶,便成了住房。由于它们功能根据商代民居建筑的考古发掘,建筑史家认为,远在商代,依据南北轴线排列的院落式单一,建造简陋,这时候,东西方建筑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内容的增加,随着文化特色的形成,中西方的居住建筑也逐渐具有了自己的风格。
图1是金文的“宫”字,一提到“宫”字,大概在多数人的概念里是指“皇宫”一类皇室专用的房屋。但是,在汉代之前,“宫室”是作为一般房屋的统称。中国最早词典之一的《释名》对其的解释就是:“官,穹也,屋见于垣上穹窿然也…”至于为什么做出意义上的改变,原因在于“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汉代的皇帝把自己的房屋成为“宫”,于是其后对于不是皇宫的建筑局不能再成为“宫”了。
这个“宫”字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筑平面图,在一个方形的院子里,四周布置了四座房屋。这个“平面图”和现代的建筑平面图表示方法不一样,但是中国古代一直是以这种方法来表示平面图的。图2是《三礼图》中的“名堂”图。“名堂”图中外围的围墙和建筑是立面图,内部的名堂是平面圖,小方格则表示户牖的位置。这种“平面”和“立面”结合的表达方式是超过两千年的传统绘制方法。
到周朝初期,四合院布置的住宅形式已经形成,在陕西扶风县和岐山县发现了许多周朝立国之前的建筑遗址,证明了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经出现了前后两进的四合院住宅。院子中轴线上排列着大的厅堂,两厢是一串小的房间,主次分明。春秋时期,士大夫们的住房更加完善了,中轴线上设有门和堂。门内是庭院,正上方为堂,是会见宾客和举行仪典的地方。堂有东西二阶,分别供分宾主上下,堂的左右为厢房,堂后有内室,为休息之处。这种布局体现了传统中国社会极为重视的“礼制”思想,即内外、上下、宾主有别的“礼”的精神。从此“门”、“堂”分立的制度变成了中国建筑主要的特色。周代以后,门堂之制作为“礼”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传统建筑布局起着决定性影响,这也是对称有序的院落式住宅在我国沿用千年的主要原因。
2合院式布局的特点
中国合院式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中,以三合院与四合院分布广泛。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三合院即正方加上左右两侧的厢房,形成凹字形。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是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一般人家以“一主两厢”的三合院居多。这种“一主两厢”的三合院是中国传统院落布局的基本单元,以这个基本单元为基础沿着纵向的轴线可以组成层次丰富的多重院落组合,各院落之间以小门楼或者过屋作为过渡和链接。呈“口”字形的院落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
3院落布局中的“格式塔”质
在院落布局中,建筑立面构图的目的用以构成院子的背景比之自身的表现更为重要,事实上,大部分建筑的立面都是基于构成院子内部的景色而设计的。因为位于院子之中的主房、厢房常有墙垣与之左右连接,于是“三维”的“体”就转化为“两维”的面,这样对单体建筑本身的表现是有损害的,但作为院子的背景就没有问题,在得失取舍上单体服从整体,多半以院子为重。
的确,中国建筑无论是单体或是院落重视的重点都不是围合建筑的墙体或者是围合院落的建筑,而是由它们围合所形成的空间。墙体和围合院落的建筑为实体即“有”,由它们围合的空间是虚空即“无”。中国建筑对“无”的重视一如中国画对“留白”的重视。“计白当黑”是中国画的核心理论,在中国画中“有”的部分——“形”并不是核心,“无”的部分——空白才是画的“灵魂”,是意境产生的关键所在。
用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图底转化原理同样可以解读这种“有”和“无”的关系,图3是著名的鲁宾之杯,如果说西方关注的是黑色的杯子,那么中国传统建筑关注就是杯子周围的白色,看到是两个白色对称的头像。院子就成了只有四壁没有屋顶的建筑。
建筑师营造的是人的活动空间。而人的活动空间无外乎室内和室外。建筑物的外形,轮廓对室内空间并没有绝对的影响,但对于室外空间,这个影响就大得多。因为建筑物的外立面,就是围合外部空间(院落)的“墙”,而且需要通过许多建筑共同围合的。西方建筑突出单体,其周围边界无法界定,因而很难具备“格式塔”(图形)性质,而中国建筑常以群体出现,当建筑的数量达到三幢以至四幢,最终形成院落,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所形成的空间,与其看成建筑外部单纯的“背景”空间,不如作为建筑与建筑围成的内部“图形”来考虑。这个“内部”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与纯自然不同的没有屋顶的“外部”,这时候“背景”和“图像”就发生了翻转。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建筑与环境相适应”,就变成了“建筑如何参与到周边的建筑中,共同围合出一个院子。”院子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的建筑分开。其魅力取决于周边维合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揉捏陶土做器皿,中间没有陶土的空间,才能盛载东西,这个空间才是制器的目的。如果把器皿换成中国的建筑来考虑,那其中的空间就是中国的传统院落,中国的院子就是由建筑维合的富有“格式塔”特质的外部空间。今天在城市空间或者景观设计中应用“图形”与“背景”的观念,就是在对原有空间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为改空间赋予“图形”性质,或者把一向作为“背景”考虑的空间,有意识地当做“图形”考虑。把“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观念,应用于当今的建筑或城市空间中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会有很多新的惊喜。
如果把院子看做一個“格式塔”(图形),就会发现,中国建筑的立面构图完全是依随着平面组织而产生的,它的重点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做出维合空间——“内院”的效果。看似简单的平面,几乎完全相似的重复的“院落”,会因“组织程序”的不同而大异其趣,每一个封闭空间所产生的景象和格调常常完全不同。其设计的注意力主要关注的是不同空间之间景色的变化和转换,当人们从一个院落进入另一个院落的过程中,正所谓“移步换景、步移景异、景异情动”,由视觉变换而引起一连串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产生情感上的集聚和变化。中国的合院与文学、戏剧、和音乐有相通之妙,它带来的美感并不限于一瞥间的印象。正如文学一章一节地展开;正如戏剧那样一幕一幕地变换;也如音乐一样娓娓道来。中国传统院落的组织这些文学、艺术一样——起、承、转、合,由平淡而至高潮再到尾声都考虑在内,其设计意图就是控制人在多重院落中运动时感受到“戏剧性”的效果。
很多人觉得和西方建筑相比,中国传统建筑体量不够大,由于平面简单而造成立面组织也不够丰富。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观看的距离问题。由于把庭院作为“格式塔”的布局使中国传统建筑失去了中距离视觉效果的表现机会,因而中国传统建筑在视觉上安排上,很少追求象以单体表现为主的西方建筑那样重视体量的变化。西方古典建筑常以雕塑式的“体量”来呈现外观,造型丰富的建筑立面凹凸明显,由凹凸产生的阴影变化万千,给人的印象是明确而深刻的,所以非常适合中距离观看,而且以单体“体量”出现的西方建筑给人最大、最多机会的欣赏距离就是中距离。
由于中国院子的“格式塔”质,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变化多端的外轮廓线是适宜远观的,同时它还有着丰富的细节,它的精巧构造和装饰也适合近赏。远观碧瓦朱甍、层楼叠榭、飞檐翘角,近看雕梁画栋、栾栌交错、阳马承阿。在院落中行走过程中,格栅、雕栏、雀替、挂落、砖雕、石雕、等精巧的形状和肌理都一一呈现,即使无心也会为之吸引。这些都是设计师有意为之,他早给人们安排了一个适宜欣赏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妙环境。
4结束语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是把院子当作“格式塔”(图形)来考虑的,而不是作为建筑的“背景”对待的。建筑的立面布局是为院子服务的,目的是得到一个和谐而统一的内院背景。在这样的布中,无论是平面布局还是立面组织都是为“人”的,着重考虑了人在其中的运动和情绪变化。这种以“人”为主的观念其意义和原则在追求复兴民族文化,讲究古为今用的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和平面组织的经验对于今日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研究和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