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多种媒体融合下的 中国电子音乐视听艺术呈现

2019-10-31王铉戴姗珊

人民音乐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多媒体音乐

王铉 戴姗珊

一、《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概况

中央音乐学院承担的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声影·中国》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舞台艺术创新工程历经近两年,通过“技术研发创新”与“艺术呈现创新”两个方面的不断推进与相互印证,实现了整体上对“电子音乐舞台演出艺术样态创新”的规范化定义和内容的分类确认,以及三个分项的技术研发创新等一系列预期目标和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是项目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艺术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结晶。在此基础上,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品牌演艺”项目资助的《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巡演作为该工程一个成果性展示,于2019年4月28日—6月11日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等地进行巡演,巡演内容汲取了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举办25年来所沉淀下来的电子音乐精品,舞台表现是基于动态化、全景声 24 声道电子音乐的声音媒体,算法生成影像与预制影像的交互式视觉传达以及与现场器乐演奏、舞蹈表演、戲曲表演等多种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融合。

项目负责人张小夫教授自1993年法国巴黎学成归来后,将电子音乐的新技术、新观念带回国内,在国内开创了电子音乐专业发展新局面。三十多年间,积极同国际接轨,在不断的探索与国际交流中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电子音乐特色。《声影·中国》展示了中国电子音乐三十多年来的积淀与不断创新取得的成果,承载着我国三代电子音乐作曲家的追求,是全新多媒体舞台艺术的精彩展现更是中国的电子音乐走出“象牙塔”,走进高校,回馈给我们的时代与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元素与电子音乐的融合渗透

自电子音乐进入中国以来,每一代中国电子音乐作曲家们都不断努力尝试如何用电子音乐的技法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创建具有东方特色的电子音乐新“语境”,弘扬当代中国的音乐气韵和文化精神。此次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演出的作品,除了对音乐会的多媒体表现形式的深入研究外,其作品的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民族文化立意,探索传统民乐的新音色,用电子音乐语言重构“母语化”的音乐语汇。

(一)以中国乐器为基础

作品《吟》选用大曲笛作为作品的主奏乐器,并创造性地“开发”出多种笛膜的表现手法,即“竹膜”“纸膜”及“无膜”,以获得不同的“声音造型”与音乐色调;用“吹指孔”“吹笛头”“卡腔”等新的演奏法使古老的传统乐器拥有了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力。作品中经“电子化”处理的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埙、笛、箫的电子声音与大曲笛交相辉映,在电子音乐的“声场”作用下,大曲笛依托24声道全景声技术的声音多点投射和扩散传播,实现了声像定位和声音漂移,形成横纵双向的空间分割、音响的分层分区及多维空间表达。 作品《墨韵灵飞》从中国书法和水墨艺术秀逸灵飞的韵律节奏中找寻到创作灵感,用中国传统民乐组合埙/箫/笛、二胡、琵琶、筝、打击乐,现代电子音乐和视觉影像三种艺术元素表达出中华民族博大雄强的精神品格。而作品《一叶菩提》则以二胡的乐音线条和结构的音声本质赋予以西魏壁画飞天羽人造型为创编灵感的舞蹈肢体语汇意义,并结合电子音乐融合营造出一个含蓄、内敛的“中国”语境。《楚·汉》一曲运用“音符音响化”“音响音符化”的电子音乐思维,用琵琶、筝、民族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声音组合为我们讲述了楚汉之争的历史故事。

(二)以中国古曲为创意

为古琴、意象中国舞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普安》,选取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古琴的古曲《普庵咒》部分段落改编而成。电子音乐部分由古琴、钟、铃类金属打击乐器的采样,通过电子音乐手段变化而产生的更加丰富的声音与古曲融合渗透,作品通过这些新的语汇表现出古琴音乐清净空灵的意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象。为埙/箫/笛、打击乐、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将军令》灵感则来源于中国古曲《将军令》,作曲家在尊重中国古曲《将军令》原曲核心因素的基础上用电子音乐的语汇技法进行重新改编,运用MSP、GRM Tools等电子音乐技术对原声乐器进行变形,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在抽象与具体中探索新民乐的平衡点和新的意境。

(三)以中华文化为内核

作品《诺日朗》与《逝去的记忆》融入了我国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诺日朗》使用藏族女声以及藏传佛教中的喇嘛念经的采样人声素材作为创作的主要声音材料,通过音频技术与电子制作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其变形发展。将藏文化中生命轮回的理念与电子音乐作曲中循环式的音响动机(Loop)的相融合,由小循环到大循环的展开来表达“圆”与“循环”的文化创意。并在此基础上与整体音乐结构的螺旋式发展联通契合,形成统一、完整的音乐逻辑;《逝去的记忆》则以蒙古族特有的呼麦唱腔作为其作品的文化符号,并将蒙古长调、 呼麦音色、中国大鼓等声音素材进行电子化变形处理,汇聚成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的新声音。作品《北京咏叹》则融合了中国传统民乐组合、京剧青衣表演与电子音乐、视觉影像等多种表现元素,选择了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三字经》和《百家姓》以及乾隆皇帝赞美北京北海的诗词,用童声朗诵、京剧念白、韵白以及半说半唱等方式赋予它们特定的文化传承意蕴和写意抒情的音乐特色,预制的电子音乐与现场演奏的中国传统乐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京剧青衣的水袖表演妩媚动人,如诗如画。

三、多种媒体融合下的视听审美呈现

在中国电子音乐发展的三十多年间,电子音乐作为一种全新的、依托于科技平台开创的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的舞台艺术,已经成为继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现代音乐之后,代表着新音乐探索创新的时代符号,经历了“具体音乐”“磁带音乐”“电子声学音乐”“计算机音乐”和“交互音乐”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学术性”和“应用性”等不同的发展层面和风格特点。在几十年的不断探索中,也逐渐确立了“幻听类电子音乐”“混合类电子音乐”“交互类电子音乐”“多媒体类电子音乐”四种电子音乐基本演出模式,以及具有交叉性、开放性特征的“多元融合创新类电子音乐”的演出模式。此次《声影·中国》北京巡演正是在沉浸式的视听艺术审美方面有所突破点和融合创新。

(一)跨界多媒體交互融合创造音乐多元化

随着科技与媒体传播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电子音乐演出模式,此次演出展现出电子音乐与现场器乐演奏、舞蹈表演、戏曲表演、投影及LED视频互动、通过装置与计算机交互等多种舞台表现形式的创新融合,构建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样态。除大部分作品结合民族乐器演奏并结合LED视觉配合以外,作品《北京咏叹》还结合了戏曲青衣的舞台表演,作品《普安》结合了意象中国舞的元素,在“视听一体”“多元一体”的演出样态方面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为电子音乐与视频影像而作的交互式多媒体作品《无垠》作品则运用另一种(舞台上无人表演的)视听结合的方式,通过纵深方向的影像运动与宽广的声音空间表现将观众的感官体验带离现实空间,较充分地发挥了超现实的声音与影像的艺术表现力。作品通过 Max 编程环境运用编程方式搭建出实时音视互控系统 。以声音主题作为作品的主导信息,根据声音材料的音色、动态表现、空间运动等特点对影像材料的造型要素、颜色、空间光影效果进行设计;根据音乐作品的时间结构定义不同的图像组成要素,并通过丰富的参数选项随时根据音乐作品的时间进行调整图像的表现效果;根据演出现场环境灵活的调整输出影像的尺幅与形状,并让影像内容跟随声音的相位参数在影像空间中完成与声音相同的空间运动轨迹,整合听觉空间与视觉空间中与位移相关的事件,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声影交互所带来的视听一体的表现魅力。

交互类电子音乐作品的舞台呈现方式,是电子音乐“人机对话”的演出区别于传统音乐演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交互演出往往利用软件所编写的程序使现场演出中的预制部分做出响应,软件的设计可以控制着音乐中的部分参数,重塑声音结构。另外,在利用交互音乐控制器表演时,音乐的参数可以随着表演者动作的变化而改变,每一个动作的表现在交互过程中都是一个新的声音呈现,使此类作品的舞台表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即兴性。在本次巡演中,实时交互电子音乐作品《绳索与声线之歌》所演奏的乐器是交互音乐控制器而非传统的常规乐器,作曲家既是舞台表演者同时也是乐器演奏家。作曲家在表演时采用Game-Trak电子控制器作为演出的乐器,通过计算机编程和基于kyma系统使Game-Trak两条细长的绳索,分别对应控制与模仿人类歌唱的不同声腔与声线的音色,利用kyma系统中的加法合成技术,演奏者通过双手对绳索的细微控制,使得计算机可以实时合成非常具有特色的歌唱乐句,将“乐器”化身为“歌手”。

(二)沉浸式全景声设计建构音乐多维空间

《声影·中国》全景声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利用《声影·中国》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舞台艺术创新工程项目所研发出来的“多声道全景声”的电子音乐声音扩散音响模式与多点、多层声音投射表现样态,给我们带来多层次、多空间、“沉浸式”音乐与音响的多重震撼。音乐会所用到的电子音乐的扩散系统不同于目前现有的5.1、7.1等家庭影院音响扩散系统,24声道“全景声”声音扩散系统的每个音箱都有自己的独立功能,而电子音乐的每个声部都是一种表现方式,也是独有的声部。在这个独有的声部内已经包含了全频段的声音,在每一个声部发声的时候也需要音频的全频段展示,因此电子音乐扩散系统的每一个音箱都是播放全频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音乐会所用到的音箱不仅仅分布在舞台上,而在舞台下的一层、二层不同的高度,甚至在观众席都有分布,并且根据作曲家的设计与构思在现场对音乐的空间位置进行实时操控。相对于传统的音乐会,电子音乐会以听众为中心进行多重音响空间的分布,让声音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等不同此起彼伏、动态化的表现形式,打破了音乐时间意义上的变化,建构了音乐的多维空间,让音乐在空间上也处于不断变化行进的状态。电子音乐会的前卫感与科技感给人更多浸入式的体会,赋予听觉上“虚拟现实”的意义,实时化调制的音响空间让观众们跟随着作曲家沉浸在电子音乐的神秘世界。

结  语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大主题,也是电子音乐的立命之本和发展动力之源。《声影·中国》全景声多媒体电子音乐会通过软、硬件设备混搭与新技术理念的相互作用和组合创新,实现了以多点投射、分层分区、沉浸式体验为主要艺术特色的“未来舞台空间”;通过新媒体、新国乐、新舞蹈、新戏曲,交互式的跨界融合为我们呈现了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样态。这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代表着21世纪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舞台艺术的新高度。正如张小夫教授所说:“农耕文明的音乐符号是‘人声歌唱,工业文明的音乐符号是‘器乐交响,以高科技为发展动力的信息时代则为电子音乐和新的媒体打造了新的平台,为我们构建新的音乐语言,探索新的音乐表现空间插上了展翅翱翔的双翼。”

参考文献

[1] 陆敏捷《中国新媒体艺术之互动音乐发展初探》[J],《音乐探索》2013年第1期。

[2] 张小夫、张朝霞、刘言韬《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范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王     铉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副教授

戴珊珊  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多媒体音乐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