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及方案可行性分析
2019-10-31李章献陈泰祥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湖南省衡阳市421900
李章献 陈泰祥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湖南省衡阳市 4219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以腰痛为典型表现的常见病,患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如纤维环、髓核、软骨板等,受外力因素的影响,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压迫或刺激,从而表现出腰痛、下肢麻木等症状[1]。手术是最直接的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也日新月异,微创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案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越来越成熟,能够在直视下切除髓核组织,达到减压的效果。实验选取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方案对比探讨,通过数据比较及理论分析,旨在体现椎间孔镜技术应用的优越性,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4例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分析,将其随机盲目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52.31±1.28)岁,病程2~43个月,平均病程(28.94±1.06)个月。对照组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2.97±1.32)岁,病程3~44个月,平均病程(28.97±1.15)个月。两组患者入院时,均存在腰痛、下肢麻木感,其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均经影像X线平片、CT、MR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患者至少接受3个月的保守治疗方案,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反复发作;患者及其家属均签订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腰椎肿瘤或畸形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取患者俯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处理后,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做一长度为4~6cm的切口,逐层无菌下将患者的皮肤韧带等切开,椎板开窗,确保病变的椎间隙充分暴露,随后无菌下,摘除髓核,并对神经根及硬膜囊进行松解,进一步进行神经根管减压,常规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依情况让患者使用抗生素,并嘱咐3d后下床活动。观察组:采用经皮后外侧路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手术治疗。协助每位患者取俯卧位,对椎间盘的具体位置使用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进行定位,同时做好标记及穿刺方向。通常情况下,穿刺点需结合患者体型及手术间盘进行调整。利用利多卡因(1%)沿患者穿刺途径逐层进入麻醉至患者关节突部位,X线透视下,观察造影剂在椎间盘内的分布状况,在皮肤表面做一长度约为0.8cm的切口,并使用三级扩张套管进行逐级扩张[2]。扩张期间,一旦遇到关节突阻挡,可用环钻磨除上关节突外侧缘部分骨质,进一步扩大椎间孔。用3 000ml生理盐水对椎间孔的套管进行冲洗,同时做好相关连接工作。直视下,采用型号不同的髓核钳摘除突入椎管内的髓核组织,依情况进行低温等离子射频处理等,双极射频止血,必要可对破坏的纤维环进行修整[3]。最后仔细探查,确保神经根和硬膜囊搏动良好,患者无活动性出血,即手术结束。将椎间孔镜突出,无菌下1针缝合切口并进行敷料包扎。术后1d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后3d,适度进行直腿抬高练习。告知患者术后3个月内避免弯腰搬重物等,循序渐进做腰背肌的肌力训练,有利于加快腰椎的恢复速度。
1.4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分值0~10分,0分和10分分别表示无痛和剧痛,得分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3)治疗有效率:优:术后经CT或MRI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根无压迫,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腰痛、下肢麻木明显减轻,且术后经CT或MRI检查,显示神经根存在轻度压迫;可:术后经CT或MRI检查神经根有压迫,临床症状与术前相比有所缓解;差:影像检查患者术后神经根压迫严重,且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反复出现。有效率=(优+良+可)/总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分别用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mean±SD)
2.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对比 观察组术后24h、72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对比(mean±SD,分)
2.3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注:两组有效率比较,χ2=21.026,P=0.000。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包括:(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当患者髓核出现退变,其含水量明显降低;当患者纤维环出现退变,其坚韧程度下降;(2)损伤,与患者从事的劳动有一定的关系,一旦长期反复受到外力的作用,极易造成轻微损害,从而加重退变的程度[4];(3)遗传因素;(4)腰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成年后,腰椎盘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且修复能力越来越差,一旦受外力因素作用,极易造成髓核突出[5]。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显微椎间盘摘除、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椎间盘摘除等微创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操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言,如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管狭窄、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等,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手术总体效果[6]。相比而言,椎间孔镜技术取得了更显著的效果,且有效弥补了原有脊柱微创手术的不足之处。
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优势表现在:通过外侧椎间孔入路途径,能够有效减轻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水介质,可持续灌洗病变部位,达到消炎的目的;运用射频电极对纤维环进行修补,阻断环状神经分支,避免造成软组织疼痛[7]。手术操作时,只需要切开约0.8cm的切口,且不会对损伤周围的韧带、神经组织造成损伤,确保患者脊柱韧带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对保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也有积极的影响[8]。手术以X线为引导,视野清晰,临床医师能够直观、清楚地观察到病变部位及神经根,准确操作,降低神经及血管的损伤率,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务必要仔细观察,并严格按照手术规范操作,规避一系列手术风险发生。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和术后24h、72h的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受到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的普遍认可。
综上所述,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有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能够降低对正常结构的损伤程度,减轻疼痛,提升治疗效果,因此,与其他方案相比,更值得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