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2019-10-31李志军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天津市300452
李志军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天津市 300452
血管性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判断力、思维、定向等障碍,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并带来巨大的压力[1]。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损伤脑组织功能而引发的获得性智能损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或与氧化应激反应有较为关键的作用[2-3]。对其治疗时应以改善脑血流、脑供血及代谢和预防脑梗死为主,但临床治疗方案缺乏统一性,其神经营养因子、钙离子拮抗剂、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疗效结果不一[4]。因此,在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中寻找能够安全有效、对症状进行有效改善、提高生活质量的药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丁苯酞从芹菜籽中提取,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用,但用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及不适症状改善上报道较少。本文为探讨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选取了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男38例,女2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8.41±3.20)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74±1.24)年,小学及以下25例,初中及以上36例,既往病史:高血压18例,糖尿病1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83±3.22)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68±1.20)年,小学及以下21例,初中及以上40例,既往病史:高血压13例,糖尿病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1)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诊断》[5]中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经MRI和CT检查确诊;(3)所选病例均由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4)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1)自杀倾向严重的患者;(2)存在较为心力衰竭、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患者;(3)药物过敏和芹菜过敏体质患者;(4)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降脂稳定斑块、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对症治疗上增加丁苯酞氯化钠(生产公司: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淮字H20100041)25mg,2次/d进行静脉滴注时间控制≥50min。两组患者进行持续28d的治疗。
1.4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6]。显效: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7]评分上升20%以上;好转:MMSE评分上升12%~20%以上;无效:MMSE评分上升<20%。临床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8]:评分越高则生活能力越强。痴呆测量评分表(CDR)[9]:痴呆程度越高则评分越高。MMSE评分:对认知功能、定向、计算能力、回忆、语言5个方面进行评价,认知功能越好则评分越高。(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10]。抽取空腹静脉血3ml,血清分离,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丙二醛(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化学比色法。(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MMSE、CD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ADL、MMSE、CD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DL、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均升高更为显著;治疗后,两组患者CDR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6.521,P=0.01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DA、SOD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DA指标水平均出现明显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治疗后,两组SOD指标水平均出现明显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MMSE、CDR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n(%)]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病因,常发于老年人,是由脑血管病变损伤脑组织功能而引发的获得性智能损伤,呈持续慢性进展,常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不得到及时治疗控制病情可会引发急性脑血管、脑卒中等意外病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目前临床有多数研究者提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是与脑内血管病变相关,如脑梗死、脑血管破裂出血致脑代谢降低、脑组织灌注减少、脑组织功能和结构造成损伤,引起氧化应激反应的加剧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增加,对大脑神经元物质和能量代谢造成絮乱,造成神经元的损伤及死亡。而在目前临床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常用治疗药物中包含神经营养因子、胆碱酯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但部位药物的安全性较低且疗效不确定,找寻对血管性痴呆能有效治疗的药物,成为临床及社会人们的重点关注问题。
丁苯酞提取于芹菜籽中,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一种,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临床疗效较为明确,其作用的机制主要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维护线粒体的功能和结构。本文中采取丁苯酞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采取基础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有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当丁苯酞进入机体后,在氧低糖的状态下对神经细胞进行保护,抑制细胞内钙库释放,改善线粒体功能,降低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抑制细胞的凋亡和谷氨酸释放,增强抗氧化活性,抑制炎症反应。MDA是一种毒性产物由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生,直接反应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的速度和强项,对于临床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有助于判断。SOD是人体重要抗氧自由基酶的一种,对自由基能够及时清除,防止过氧化及自由基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是机体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的重要反应指标。而在部分报道表明,细胞和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会被自由基破坏,对MDA的产生进行抑制,而脂质过氧化物过多的产生,对诱发膜的完整性、流动性、通透性造成破坏,对细胞膜、溶酶体造成损伤,导致酶的大量释放对局部脑组织损伤,影响到大脑的功能。本文中,患者血清SOD活性提高而MDA含量降低,表明丁苯酞对氧化造成的损伤进行有效抵抗,能改善其脑循环。并进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痴呆进行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好转,而采取丁苯酞的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对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能进行有效降低。
综上所述,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病情控制有较好作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增强其学习、记忆能力,有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