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社会资本、外部整合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
——IT 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作用
2019-10-31胡海青薛萌张琅张丹
胡海青,薛萌,张琅,张丹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54)
1 引言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得到高速发展,其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途径,并逐渐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各金融机构的“蓝海战略”竞争利器。关于供应链金融最经典、并被广泛应用的概念来自于瑞士学者霍夫曼,其将供应链金融归纳为一种基于供应链的,包含外部服务提供者在内的组织通过规划、执行并控制金融资源,进而共同创造供应链网络价值的一种途径[1]。供应链金融致力于为供应链伙伴们打造一种双赢的局面。已有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强化与供应链核心企业间的关系质量、关系强度提升自身获取供应链融资的频率[2],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关系效能维护方面的良好表现实现供应链融资的获取。供应链社会资本作为嵌入于供应链关系层面上的企业社会资源的综合体,其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始终未被综合考虑。此外,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成本越来越低。周驷华和万国华[3]指出,对IT 资源的投资能够通过信息整合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并且,通过开发IT 能力在内的新技术、新流程,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竞争优势。IT 使能共享能力是基于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发展起来的,使企业能够通过构造有形网络进而在供应链伙伴关系维护上具有更高效能的一种无形能力[4]。作为提升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关系维护效能的重要能力,其对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利用社会资本改善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作用不可忽视。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并讨论以下两点问题:一是,在供应链网络当中,为什么有些中小企业可以顺利获得供应链融资并拥有较高的融资绩效,而其他中小企业却不能?二是,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是否能够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提升机制上起到一定的调节效应?具体来讲,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探索中小企业积累供应链社会资本对提升其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作用机理。其次,融合社会资本与信息整合的视角,将供应链外部整合纳入研究范围,明确其在提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路径中起到的关键中介作用。最后,结合当下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的供应链融资业务背景与发展需求,引入企业信息技术使能共享能力(IT 使能共享能力)这一概念,实证检验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对“供应链社会资本-供应链外部整合-供应链融资绩效”转化链条产生的潜在调节作用。通过上述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小企业融资绩效方面的定量研究与应用,还能够为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背景下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融资绩效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
与传统银行信贷不同,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通过对供应链参与企业的基本信息、行业特征及所处供应链的评价,针对供应链各渠道运作中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并以其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采用闭合性资金运作模式的一种创新金融服务方案[5]。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网络当中的多个企业,其中网络内核心企业可以作为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散中心”,通过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的配合,为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6]。就供应链融资绩效来说,主要是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帮助获得资金的绩效,具体地,本文沿用宋华和卢强[7]的成果,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网络当中获得供应链融资的融资周期、融资量以及融资成本三个方面展开相应研究。
社会资本的概念源头可追溯至Bourdieu[8]于1986 年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而这些资源与关系网络的存在有关。所谓的供应链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供应链伙伴间关系链接网络当中潜在和现实资源的综合体,其在促进供应链企业间资源、信息、技术流动,以及企业内部转移转化功能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9]。同社会资本的基本概念内涵一致,供应链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包括供应链合作关系中的信任、联系和规范,通过积累供应链社会资本,能够获取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的各类资源(信息、物流及金融资源)[10]。同时,延续社会资本的维度划分,本文将供应链社会资本划分为供应链结构维、认知维和关系维三个维度进行衡量。从供应链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来看,供应链认知资本体现了企业间相似的战略意图方向、认知和规范。当企业间拥有共同的认知和规范时,合作伙伴就更容易在交易时产生共同的价值观[11]。同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的提升,意味着利益相关方会将自己的偏好和组织目标与利益相关方相结合[12]。因而,当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起共同价值观并获得认同时,核心企业将会考虑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诉求,此时中小企业便能够在供应链融资获取时提升资金的可得性,并降低自身的融资成本,进而改善自身的融资绩效。供应链结构资本体现了“结构性嵌入”的概念,重点讨论参与者之间的网络关系、网络结构等[13]。供应链结构资本的优化有助于中小企业与供应链网络内核心企业间的信息流通与资源获取。优质的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为中小企业资源获取、信息交互提供可能[14],因而核心企业能够掌握更多该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与交易信息,进而缓解融资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信息不对称,这将为中小企业获得更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并获取适当灵活的融资周期提供可能。最后,供应链关系资本强调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信任。信任是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前提条件,通过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间的信心传达,能够使合作伙伴放弃机会主义行为[15]。进而,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申请和运作过程中,降低了其利用短周期、高成本融资业务缓解资金短缺的需求。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供应链社会资本对提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有促进作用。
H1a供应链认知资本对提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有促进作用。
H1b供应链结构资本对提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有促进作用。
H1c供应链关系资本对提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有促进作用。
2.2 供应链外部整合的中介作用
供应链整合是企业与供应链各节点成员展开战略合作,共同管理企业内外部流程,实现低成本且快速为客户提供价值最大化的过程。综合学者们对供应链整合的概念界定与维度划分,可将其大致归纳为供应链外部整合和供应链内部整合两部分。其中对供应链外部整合的定义,本文结合霍宝锋等[16]的研究成果,将其归纳为企业与供应商、客户间通过交易,实现组织间战略一致性的水平。供应链外部整合之所以能够作为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之间的中介变量,一方面,与核心企业建立共同的认知与交易规范有助于消除交易中存在的隔膜,促进企业间的认同感[11]。当中小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认知资本时,企业间的沟通便会更加顺畅,强化了企业间的协调程度,进而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就会随之提升。其次,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积累的供应链关系资本体现了核心企业对其的信任程度。曾敏刚等[17]的研究表明,信任维度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外部整合水平。Robert 和Ortmeyer[18]则指出,信任程度高的企业在供应链整合中的整合成本明显低于信任程度低的企业。因而,中小企业积累的丰富供应链关系资本能够对企业供应链外部整合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另外,企业间互动强度能够显著改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水平,对促进组织间信息、过程和行为等方面的协调有积极影响[19]。当供应链结构资本获得优化时,企业间由于信息交流的频率增加,进而企业的供应链外部整合程度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供应链整合可以提升企业间的资产专用性,并降低企业在交易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16]。在供应链中,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比较有限,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融资绩效的提升就更加依赖整个供应链的发展,那些外部整合程度较高、执行力较好的中小企业也更容易实现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供应链金融业务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建立,通过提升交易伙伴间的合作关系,能够实现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频率的提升[2]。刘国平[20]指出,供应链整合是实现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最优方式,基于流程优化,供应链买方以及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能够得到有效整合。这样以来,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越高的中小企业,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协调水平越高,核心企业就越能够掌握其资金流与交易情况,在中小企业申请供应链融资业务时,核心企业就越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进而中小企业也就更易于实现融资绩效的改善。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2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2a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认知资本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2b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结构资本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2c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关系资本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2.3 IT 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朱镇和张伟[21]指出,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供应链流程的可视化操作,还能够提升企业间信息交换、处理的能力。当企业拥有高的IT 使能共享能力时,企业的IT 基础设施可以对供应链网络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并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信息技术响应周期[22]。IT 使能共享能力代表着一个企业差异化发展的资源基础,若一个企业具备了IT 使能下的竞争优势,信息系统则将确保企业及时地与供应商、客户进行内外部信息的高频交互。Mason 和Towil 指出[23],具有丰富信息的供应链总体表现要优于信息封闭的供应链。信息技术网络提供了基于信息需求基础上允许企业交换、联系的共享功能。从动态和关系的资源基础观理论来看,供应链社会资本是企业拥有的一种资源,企业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还与企业对其资源的运用、转化有关[24]。Mikalef 和Pateli[25]的研究发现,通过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设施配备,并将其应用在与供应链交易伙伴的协作当中,企业运营和供应商绩效的相关信息能够强化网络整合的价值。另外,Weiss 和Heide[26]研究发现,当与市场有关的不确定性很高时,电子商务系统(包括通信和订单处理流程)能够帮助企业收集市场信息并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因而,企业间IT 使能共享能力的提升能够加速企业社会资本的高效转化,具备更高IT 使能共享能力的中小企业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将积累的社会资本运用于提升自身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当中。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3IT 使能共享能力正向调节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外部整合间的关系,IT 使能共享能力越高,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外部整合之间的关系越强。
在供应链当中,若中小企业具备更强的IT 使能共享能力时,实现供应链外部整合方式就会更多样化,其与核心交易伙伴间的协作关系转化为绩效的效率也越高。由于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作用能够通过供应链外部整合传导,据此推论,IT 使能共享能力越强,供应链社会资本通过提升供应链外部整合作用于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正向效应越大。即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越强,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间存在的中介作用越强。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4IT 使能共享能力正向调节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当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水平较高时,供应链外部整合的中介效应更显著。
图1 研究框架
3 研究变量与数据收集
3.1 研究变量
本研究的量表主要来自于国内外文献的成熟量表,并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业务背景进行了相应修正。具体地,供应链社会资本参考张慧颖和徐可[27],Nahapiet[13]对供应链社会资本的维度划分与衡量,从供应链关系资本、供应链结构资本和供应链认知资本出发,共设计9 个题项(每个维度3个题项)进行考量;供应链外部整合参考Flynn等[28],霍宝锋等[16]设计的量表,共设计10 个题项测量;供应链融资绩效参考宋华和卢强[7]的衡量方式,从融资成本、周期和融资量三个方面设计3个题项进行衡量;IT 使能共享能力则参考Yan等[4]的量表,共设计4 个题项衡量。另外,以往研究表明,企业的经营时长、年营业额等背景变量会影响其供应链融资的获取[29],因而本研究选择企业经营的时长和年营业额作为控制变量。在大样本调研之初,本研究还选取了50 家陕西省中小企业进行预调研,对预调研样本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供应链外部整合的10 个题项中有4 个载荷系数小于0.5,其余题项的载荷系数均通过检验,且各变量的Cronbach α 均大于0.7,故删除供应链外部整合的4 个未通过检验的题项,形成本文最终的测量量表。
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研、当面座谈及电子邮件发放的方式获取数据,具体选择陕西省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及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各地市开发区管委会协助,于2017 年8 月开始大量发放调研问卷,历时6 个月时间在陕西省内发放、收集问卷,获取陕西省部分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社会资本、供应链外部整合、供应链融资绩效及IT 使能共享能力等方面的调研数据。具体地,本研究共发放500 份调研问卷,整理得到446 份样本数据,剔除78 份填选不全面、误选以及从未使用过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中小企业调研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68 份,问卷的有效率为73.6%。
4 实证检验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一,应用SPSS 17.0 对测量条款进行信度检验,检验发现全部测量条款的Cronbach α 为0.906 >0.7,各变量的Cronbach α 大于0.7,且组合信度界于0.892 至0.961 之间,均大于0.7,说明本研究样本的信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第二,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具体包括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构建效度的检验。首先,由于量表均出自于成熟量表,说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对量表的收敛效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各变量的AVE 值均高于0.500,同时各变量的相关性系数也低于AVE 值的平方根,说明量表具备较好的收敛效度;再次,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发现,整个量表的KMO值为0.886,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7746.323,显著性水平为0.000,各变量的KMO 值均界于0.733 ~0.920之间,大于可接受水平0.7,说明研究的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正交旋转提取特征值大于1 的主因子,得到6 个因子共解释85.411%的变异,各题项均很好地负荷到预期因子上,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2.799%、15.344%、12.794%、12.281%、11.873%、10.320%;最后,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结果χ2/df=2.222 <3,RMSEA=0.058 <0.08,GFI=0.916 >0.9,IFI=0.975 >0.9,CFI=0.975 >0.9,所有指数均达到适配度指标的相关要求,说明本问卷的构念具有良好的构建效度。
4.2 联合正态性检验
在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前,还需对样本的正态性进行分析,以明确研究样本适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对原样本进行联合正态分布检验结果发现,变量的多元峰度值为46.012 >10,说明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不服从联合正态分布。因此,较为简便的中介效应检验法Sobel z并不适合对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Bootstrap 法(拔靴法)是近年来学者们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另一种创新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对非正态分布的研究样本进行重复抽样以验证变量的中介和调节效应,因而本文选用Bootstrap 法(拔靴法)对研究模型展开相应检验。
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3.1 中介效应检验
首先,采用有放回的抽样模式,以368 个研究样本作为原始样本,通过在AMOS 20.0 软件中设置Bootstrap 样本为1000,将置信水平设置为95%,经过重复抽样,运算得到Bollen-Stine Bootstrap 值为0.001,说明原假设模型可接受,即研究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成立。同时,对各变量路径系数及相应关系的显著性、模型的适配度指标等值进行梳理,得到检验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中介效应模型的假设检验结果
通过对中介效应模型的拟合系数值进行分析发现,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均符合标准,说明本文构建的“供应链社会资本-供应链外部整合-供应链融资绩效”模型成立,除供应链认知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外,中介效应模型的其他作用路径均显著。另外,对比无中介变量模型和完全中介模型的拟合值发现(如表2 所示),以供应链外部整合SCI 为部分中介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拟合值最佳,即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2 完全中介、无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值对比
4.3.2 IT 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
信息技术使能下的共享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处理所有企业相关部门及供应商、客户及分销商网络信息的能力,二是企业构造有形网络与企业内外部供应链伙伴进行交流的能力[4]。为了验证IT 使能共享能力在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整合之间的调节作用,将供应链外部整合设置为因变量,之后依次引入控制变量、自变量供应链社会资本和调节变量IT 使能共享能力,最后加入供应链社会资本和IT 使能共享能力的乘积项。在应用乘积项进行回归时,将供应链社会资本和IT 使能共享能力分别进行了标准化,从而消除共线性的存在。
表3 IT 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图2 IT 使能共享能力对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外部整合关系的调节效应
从回归结果表3 可知,供应链社会资本和IT使能共享能力之间的交互项对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77,p 值为0.009 <0.01),说明假设H3 成立,即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越强,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外部整合之间的正向关系就越强。为了明确调节变量IT 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效应,分别以IT 使能共享能力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和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基准,绘制出IT 使能共享能力在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外部整合之间的调节作用,如图2所示。由图2 可知,对于高IT 使能共享能力的中小企业来说,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外部整合之间的正向关系更为明显。
进一步,为了检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成立,采用“拔靴法”分析IT 使能共享能力水平处于不同水平时,供应链外部整合在供应链社会资本和供应链融资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到结果如表4 所示。由表4 可知,当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较低时,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影响不显著(r=0.100,ns),当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较高时,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具有的显著正向作用(r=0.540,p <0.001),且这两个影响系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Δr=0.440,p <0.01)。因此,IT 使能共享能力的提升会增强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于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的正向影响作用,进一步支持了假设H3。此外,由表4 可知,供应链社会资本通过供应链外部整合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间接影响在IT 使能共享能力低时不显著(r=0.124,ns),而在中小企业具备较高的IT 使能共享能力时,供应链社会资本通过供应链外部整合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间接影响显著(r=0.336,p <0.01),且两者的差异亦显著(Δr=0.242,p <0.05),说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成立,假设H4成立。
表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果分析
5.1.1 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影响
总结表1 检验结果可知,供应链认知资本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供应链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假设H1a 不成立,H1b、H1c 成立。对比供应链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间接作用系数发现,供应链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总效应最大且显著(β=0.38),从“关系嵌入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间的信任、承诺能够有效保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顺利进行,并能够为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应更加重视对企业不同岗位员工的信任管理培训,尤其是涉及采购、销售及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强化其对组织间信任机制的了解与学习,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信誉,实现自身竞争力的综合提升。
5.1.2 供应链外部整合的中介效应
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外部整合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的提升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改善作用显著,假设H2 成立。对比发现,供应链结构资本通过供应链外部整合,进而提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间接效应最大(β=0.10)。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协调配合的结果,丰富的供应链结构资本反映了企业具备优质的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通过研究发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频繁的互动与沟通,优化网络结构,能够使企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外部整合,从而帮助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时获取更多优势。因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流程和行动保持一致性,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有机结合,并尝试建立资源信息的共享平台,以进一步优化组织间的网络结构,最终实现供应链融资业务的获取和高效利用。
5.1.3 IT 使能共享能力的调节效应
总结表3、表4 和图2 中关于IT 使能共享能力调节效应检验结果发现,中小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越高,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的积极促进作用越显著,并且,在IT 使能共享能力的正向促进下,中小企业积累丰富的供应链社会资本能够更加高效率地使外部整合转化为供应链融资绩效,即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得到验证。IT使能共享能力是企业间关系治理的重要催化剂,更是企业应用社会资本实现整合的关键能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IT 资源的投资不可或缺,尤其是关注基于信息资源发展起来的共享能力,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企业社会资本的高效利用,加速企业将资源转化为绩效,以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5.2 研究意义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并验证了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作用机理,同时,通过考察企业的IT 使能共享能力,探索发现了IT 使能共享能力调节下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机制。综合来讲,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1)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探讨供应链社会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丰富了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小企业改善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2)融合资源基础观与社会资本理论,搭建起“供应链社会资本-供应链外部整合-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中介效应模型,并通过拔靴法验证了供应链外部整合的中介作用,打开了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融资之间的作用“黑箱”,丰富了当前对社会资本理论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3)结合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调研样本,提出IT 使能共享能力对供应链社会资本与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提升作用间的调节效应,并通过多层次回归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相应验证,挖掘了当前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下企业IT 使能共享能力的潜在作用,丰富了当前企业IT 使能共享能力视角下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使能下的企业能力指明了方向。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1)通过总结研究成果发现,供应链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绩效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在企业发展中,中小企业不仅要从自身建设出发,还应该将视野拓宽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提升对企业供应链关系资本、结构资本与认知资本的认识,明确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依靠企业自身,尤其是在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自身供应链融资绩效方面,还应该更加重视从供应链角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思路。(2)由于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外部整合水平能够显著改善其供应链融资绩效,因而中小企业应更加重视通过及时的信息获取与反馈,进一步加强与核心供应链、客户间跨企业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进而改善企业的供应链融资绩效。(3)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企业均在电子信息技术投资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由于其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导致在同等情况下竞争能力的差异。IT 使能共享能力作为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当中体现的一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交互能力,在推动合作双方的协调、沟通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中小企业在提升企业关键能力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共享能力的提升,促使企业与供应链核心企业间外部整合效率的进一步深化,最终达到改善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目的。
5.3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探讨。首先,本研究采用的数据均为横截面数据,并未考虑到企业的纵向数据,未来可进一步收集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本研究仅选择陕西省制造业中小企业展开研究,考虑到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不同,未来的研究可考虑扩大研究范围,针对各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展开更为广泛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