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9-10-31江伟
江伟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经济地位 (social-economic status, 简称SES),是个人在社会中依据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而被界定的社会位置[1]。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通常从主观或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角度对其进行衡量。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更具有代表性,研究者的观点不一。有的研究者侧重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比,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因变量的预测力更强[2], 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总体而言,当前研究者的主流思路是综合考察主、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
助人行为是亲社会行为诸多形式中的重要一种,它指基于个体的自愿,有意地帮助他人的行为[3]。近些年研究发现,助人者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助人行为的一种重要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Piff等的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其助人行为更多,花费在助人上的时间更多,捐款的比率更高等[4]。根据Kraus等提出的社会认知视角(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掌握的资源偏少, 对外部的依赖更强, 在心理和行为上他们都表现出外部定向的特点,因此亲社会意向更多; 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掌握的资源较丰富,对外部的依赖比较弱,故亲社会意向也较弱[5]。
相反,Wilson等的研究表明,富人从事的志愿活动更多,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更高[6]。国内外很多研究也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其助人倾向更强、捐款意愿更高、更愿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究其原因,Penner等认为,亲社会行为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所拥有的资源较多,面对的压力更小,亲社会行为所消耗的资源对他们来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会带来损害,故其表现出的助人、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更多[7]。而郑晓莹等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做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而对自己产生评价,并进一步产生“达”或“穷”的感受,其研究发现,与向上比较的个体相比,向下比较的个体助人倾向更强、捐款意愿更高[8]。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当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时,其助人行为更多。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与其亲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研究者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考察角度并不一致,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有研究者建议应该同时考察主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共同影响。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同时考察主观、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高、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在助人行为上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从淮北市的两所中学选取被试,平均年龄16.24岁。发放问卷26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3份。
(二)研究工具
1.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测量
以下简称主观SES,采用 Adler 等人设计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 Mac Arthur 量表,分为10级(如图1)[9],1代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最低,10代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最高。测量时,让被试评定自己属于梯子的哪一级。级别越高代表被试认为自己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
2.客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测量
以下简称客观SES。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三个指标: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职业[10]。家庭月收入划分为十种水平,赋值1—10分。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六种水平,赋值为1—6分,以父亲和母亲在该项上得分的平均分为该指标分数。父母职业划分为十种水平,赋值为1—10分,以父亲和母亲在该项上得分的平均分为该指标分数。分数越高,表明职业的社会地位越高。最后,把被试在三个指标上的得分相加,总分作为客观SES的指标,分数的范围为3—26之间。
3.助人行为测量
参照丁如一等人的研究对材料进行改编后,测量被试的助人行为[11]。研究人员在课堂上介绍活动内容,主要内容为:“本团队将举办一个为福利院募捐的活动,想了解大家的募捐意愿。若邀请你参与募捐活动,请评定自己的募捐意愿,要求从1—10中选择某一个数字,1表示非常不愿意,10表示非常愿意。并写下愿意募捐的金额,要求从0—100元中选择数字。”研究人员强调本次捐助活动是完全自愿的,因为大部分人可能身上不带现金,本次只是记录捐款意愿和捐款金额,大家第二天按照记录把捐款交至班委即可。每位同学在问卷上填写个人信息,募捐意愿和金额,然后回收问卷。实际情况是,研究人员并不收取学生的捐款, 问卷填好并回收后向学生说明真实情况。
本研究中对助人行为的测量有两个指标,一是被试的捐款意愿,数值越大,代表实施的捐款意愿越强;二是捐款金额,数值越大,代表被试的助人行为越强。
三、研究结果
被试在主观SES、客观SES及三个指标、捐款意愿和捐款金额上的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被试的主观SES和客观SES呈中等程度的相关。主观SES与客观SES及三个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SES与捐款意愿、捐款金额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客观SES、家庭月收入与捐款意愿、捐款金额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育水平与捐款金额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捐款意愿无显著相关;而父母职业水平与捐款意愿、捐款金额之间均无显著相关。
为了进一步考察高低水平不同的主观SES与助人行为的关系,选取主观SES得分前15% 和后15%的被试分别作为高、低主观SES组,每组各36人,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高主观SES组的捐款意愿、捐款金额均高于低主观SES组,且差异均显著。以同样的方法分析客观SES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高客观SES组的捐款意愿、捐款金额均高于低客观SES组,且差异均显著。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n=243)
表2 不同主观SES的助人行为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
表3 不同客观SES的助人行为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
四、讨论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青少年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其助人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观SES与捐款意愿、捐款金额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被试的主观SES越高,其助人行为越多。这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7][12]。而客观SES及其三个指标中,客观SES、家庭月收入与捐款意愿、捐款金额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教育水平与捐款金额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捐款意愿无显著相关;父母职业水平与捐款意愿、捐款金额之间均无显著相关。说明总体上,被试的客观SES越高,其助人行为越多,但助人行为与父母的职业水平无显著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衡量助人行为的指标是捐款意愿和捐款金额,特别是捐款金额与家庭收入息息相关,而与父母的职业水平相对来说关系较弱。因此,被试在确定是否捐款以及捐款数额时,更容易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发现,主、客观SES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这与Kraus等人 的研究结果一致[5]。有研究者在建立结构方程的过程中发现,同时考察主、客观SES时,模型的拟合程度更好[13]。故以后在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时,综合考虑主观SES和客观SES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可能会更全面。
对高、低SES组的助人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主观SES还是客观SES,高SES组的捐款意愿、捐款金额均高于低SES组,且差异均显著。说明个体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其助人行为越多。这进一步印证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根据Penner等的观点[7],亲社会行为需要消耗资源,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所拥有的资源较少,面临的压力更大,助人行为所消耗的资源对他们来说可能很多,从而会对自身利益带来损害,故其捐款意愿较低,捐款金额较少。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拥有较多的资源,助人行为所消耗的资源不会对其造成损害,故其捐赠意愿更强,捐款金额更多。
从社会比较的角度看,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而岁自己产生评价, 并进一步产生“达”或“穷”的感受,向下比较能够增加个体的同理心,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增加。本研究中,捐助的对象属于弱势群体,这会使高SES被试进行向下社会比较,产生“达”的心理,从而增强对捐助对象的同理心,因此他们的助人行为更强。
五、结论
主、客观SES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为中等。主、客观SES与捐款意愿、捐款金额均呈显著正相关。主观SES越高的个体,其捐款意愿越强,捐款金额越多;客观SES越高的个体,其捐款意愿越强,捐款金额越多。主观SES或客观SES越高的个体,其表现出的助人行为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