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卓尼藏区音乐文化概况研究

2019-10-30罗晓雷

北方音乐 2019年17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概况

【摘要】卓尼县犹如民族大观园一般生活着藏、汉、羌、土、回、东乡等众多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书写了绚丽多彩的音乐历史篇章。本文笔者从民间歌曲、传统戏剧、民间歌舞等方面论述卓尼县的音乐文化概况,希望能对本土音乐文化有全新的认识,对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卓尼藏区;音乐文化;概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民间歌曲

(一)藏族民歌

拉伊。“拉伊”主要流行在卓尼县尼巴、刀告、扎古录、完冒、恰盖、卡车等地,内容多表现爱情,是一种典型的山歌形式,当地人亲切的称其为“山花”。歌曲在演唱时没有固定的歌词,即兴编唱,运用大量的倚音、波音、顫音等装饰音,从而使得节奏相对自由。“拉伊”的曲调多以五声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旋律流动性强。

强勒。“强勒”流行在卓尼县境全县范围。主要在宴席和酒会上演唱,多以独唱或对唱形式进行,节奏较为自由舒展,与“拉伊”相似多采用五声徵调式和羽调式。

善巴。“善巴”是流行在卓尼藏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主要在婚礼上或其他喜庆宴会上演唱,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有叙事诗、赞美诗以及藏族格言等。“善巴”的曲调浑厚纯朴,一般由音色低沉的男子盘腿席地而坐领唱,演唱时左右轻度摇晃,两人或数人帮腔。

阿迦。“阿迦”也是一种流行在卓尼藏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主要在婚礼上演唱,由于人文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每个地区演唱的“阿迦”略有不同。卓尼本土将“善巴”和“阿迦”合称为“哇杰勒”,“善巴”以唱为主,“阿迦”则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伴随婚礼进行的始终。

巴热。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巴热”则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藏族群众收割青稞时,演唱的劳动号子曲调。曲调中衬词较多,主词主要以——“割”为主。“巴热”节奏规整,用中板稍快的速度演唱,因其属劳动号子的类型,故节奏律动比较明显。

(二)汉族民歌

花儿。“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三省的民歌艺术形式,可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陇中花儿三大体系。演唱的民族有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等。流行在卓尼县境内的“花儿”属洮岷花儿体系,但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流派。东路,流行在卓尼洮砚、柏林、藏巴哇等地,曲调平缓、节奏自由,由一人领唱,两人或数人帮腔。南路,流行在卓尼县城周边的纳浪、木耳、柳林等地,旋律优美舒畅,节奏较为自由。西路,流行在卓尼申藏、阿子滩、大族等地,演唱时三人一组,各唱一句,曲调高亢嘹亮,节奏依然相对自由。北路,流行在卓尼康多、杓哇等地,三人演唱,一人供词,另外两人逐一接唱。

劳动号子。早在西汉《淮南子·道应训》中就有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虽然不是最早的劳动号子,但是可以得知劳动号子起源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卓尼县的劳动号子流传在藏、汉杂居的地方。由于劳动号子起源于生活,因此受到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劳动号子种类繁多、曲调独特。较为典型的有“打墙号子”《要来杵》。流行在本土的号子一般较为规整,偶见散板结构,衬词较多,只有几个简单的主词。

(三)土族民歌

鲁西。“鲁西”流行在卓尼杓哇土族聚居的村寨中,在酒会上演唱。“鲁西”的曲调却颇有特色,曲式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后两句重复前两句,调式大多以六声羽调式或七声宫调式为主。宫羽调式相互交替,旋律一般以平稳进行为主,偶尔会夹杂四度小跳、或八度的大跳。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

卡西。“卡西”的曲调节奏多为二拍子与三拍子的混合拍,以使用切分节奏为突出特征。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按当地风俗,要在远离村寨的野外演唱,以倾诉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为主要内容。调式中与藏族民歌的风格区别在于“卡西”中的宫徵调式,几乎都有与羽调式交替的奇特现象。

二、传统戏剧

藏戏音乐起源较早,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艺术流派,主要有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独角藏戏、德格藏戏和安多南木特戏。甘南各地只要以演出发源于拉卜楞寺的安多南木特戏为主。南木特戏剧本多取材于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传记等,主要剧目有《松赞干布》《卓娃桑姆》《诺尔桑王子》等。

南木特藏戏在音乐唱腔上不仅吸收了拉卜楞地区的民间曲调,而且还吸收了国粹京剧唱腔中程式化的特点。

三、民间歌舞

(一)沙目

“沙目”是流行在卓尼县藏巴哇、洮砚境内一种特有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因舞者在跳舞时右手持“巴郎鼓”,而又被称为“巴郎鼓舞”。“沙目”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开始,先在本村的中心广场演出,而后在去邻村作交流演出。交流演出时先唱序曲《及柔》,接着以问答的形式演唱《苦松加里》,以示问候,接着又唱《沙娄美娄》,交流演出正式拉开帷幕。接下来则依次跳唱《春芽撒》《春住》《尼给刀羊》等曲目。在中场休息时,还会演唱《龙够》《劳赛》等酒曲。最后在《盖鲁》的跳唱曲调中,互祝来年丰收,至此“沙目”的演出也就圆满的结束了。

(二)锅庄

锅庄藏语称其为“卓”,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由于地域的差异叫法上可能不一,但表演形式大致相同。锅庄的表演形式灵活,不受场地、人数等因素的制约,男女老少皆可参与。表演时众人围成一圈或两排对立,既可轮流对舞,也可集体共舞。通常舞蹈开始时由男女领舞者领跳,而后余众跟随。节奏以慢板开始,随后逐渐转为中板,最后在快板的高潮中结束整个舞蹈。锅庄的舞步吸取了弦子舞、踢踏舞,以及颤、甩、跳、踢等藏族舞蹈元素,舞步偏偏有度,动作舒展大方。锅庄的音乐大多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且具有浓郁的藏族风味,节奏轻快明朗,慢板旋律犹如抒情诗一般娓娓道来,中板旋律好似七月的草原优美抒情,快板的旋律则让人领略到了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情怀。

(三)纸马舞

纸马舞流行于卓尼县藏巴哇乡包舍口村,每年的春节期间上演。演出者人数不定,但须成对,跨战马、着战裙,一手勒马,一手执战旗,同时,配以激昂的音乐,嘹亮的号角声,在手执灯笼的“马头儿”率领下前行。有时“按兵不动”,有时“阔步进攻”,场面、动作、歌声,犹如两军交战,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古战场。纸马舞演唱的歌词中,方言居多,内容则是以出征或战事为主,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秧歌

秧歌,流行于卓尼县汉藏杂居的地方。秧歌自宋代起就很盛行,后来发展到全国。卓尼的秧歌舞在原本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融入了本土的艺术元素,从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秧歌舞形式。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以打击乐为主,配以各类民间小调,有别样的风趣。跑驴、船姑娘、舞龙舞狮等都是每年演出的经典秧歌项目。

“洮河是你奔腾的血脉,三格毛是你最美的梳妆”,这就是美丽的卓尼。它用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五彩斑斓的音乐文化,同时,在藏、汉、土、回等民族文化密切融合下,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音乐形态,这也使得卓尼本土的音乐文化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生贵.甘南藏族传统音乐[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罗晓雷(1989—),男,甘肃甘南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钢琴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2018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甘南卓尼藏区民族元素有效融入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4060)。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