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成本补偿视角的高校收费问题探讨

2019-10-30郑媛媛

国际商务财会 2019年3期

郑媛媛

【摘要】我国高校的收费政策在不断的发展变更中趋于稳定,而所有收费政策的变更都涉及到成本补偿问题,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研究目前我国高校收费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收费标准的因素,从而对高校收费政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收费;成本补偿;收费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7.5

一、高校收费的理论基础

(一)成本补偿理论

成本补偿理论是1960年代西奥多●W●舒尔茨(Schultz)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学生接受高校教育提升了知识和能力,占用了教育资源,所以学生应该缴纳一定比例的学费,作为补偿教育成本的方式。因此高校教育收费主要是基于成本补偿理论,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直接受益者,支付一定比例的学费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1986年,美国学者约翰斯通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谁受益谁付款”,高等教育的成本应该由收益主体进行分担。国家作为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理应作为补偿教育成本的主体,同时由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教育成本的机制。

(二)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理论是美国的帕森斯提出,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校扩大办学规模,让更多的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必然导致高校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高校也无法承担高校大规模扩招带来的沉重压力,实行教育的成本补偿制度,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条件。

综上所述,教育成本补偿理论以及教育公平理论,为高校收费政策的落地和實施提供了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理论,也为2014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行研究生的全面收费提供了有利的论证。

二、高校收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教育收费政策,以及主管部门不断配合的收费检查工作,对于规范高等教育收费管理工作,遏制高校的“乱收费”现象,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价的飞升,不变的收费政策,已经难以支撑高校教育工作的日常运行,高校的收费管理工作也显得捉襟见肘,矛盾不断凸显。

(一)财政拨款制度的不均衡问题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完善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的要求,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对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中央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财力状况,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

从政策导向上来看,国家在逐步加大对高校财政拨款的力度,但是需要根据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来衡量拨款的额度,这对于重点高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来说,无疑是利好的,因为其学生的培养质量、科研发展水平较高,国家财力的支持无疑是节节升高的节奏;而对于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偏低的地方高校以及偏远地区的高校来说,国家财力的支持肯定相对薄弱一些。

(二)收费政策的合理性问题

随着201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政策的发布,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暂时关闭了全日制研究生学费调整的渠道,但近几年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和管理成本逐年增长,继续按照2013年的收费标准来执行,很多高校已经难以覆盖各项正常的教学和管理费用。

(三)影响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8年以前自费留学生的收费标准一直按照教外来[1998]7号文件要求执行,已经执行了将近二十年了,高校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调整收费标准,虽然有利于我国高校通过低学费吸引一部分留学生,尤其是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过程中,国际生源明显增加,提高我国高校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相同专业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来说,占用的是相同的教育教学资源,而不少专业中国学生的收费标准显著高于留学生,没有体现出成本补偿原则以及教育的公平公正的原则。这也与中国学生去往他国自费留学需要缴纳高额的学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收费标准的调整导致高校间攀比现象严重

由于全日制研究生的收费标准没有调整的通道,但是相同专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收费标准调整的渠道一直对各个高校开放,需要根据属地原则到主管部门进行收费调整的备案。近几年来,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的成本补偿需求,陆续调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对于相同专业学位来说,有的高校非全日制要比全日制的收费标准高一倍还多,也无疑对占用相同教育资源的学生来,是有失教育公平原则的。

三、高校收费标准制定的影响因素

根据成本补偿理论,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学生支付学费已经变得理所当然。那么如何来确定学费的收费标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群众承受能力、高校财政拨款情况、不同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成本核算情况,进行调整学费标准。因此,我们就重点分析影响收费标准的因素。

(一)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作为学费的支付主体,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是作为确定学费标准的重要因素,使得收费标准在居民的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当然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的只是当前居民的经济状况,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还需考虑接受教育的受益者未来的支付能力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情况。

(二)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根据国际公认的衡量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2012~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超过21万亿元,2017年达到42 56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 20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4%。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

笔者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整理了2008~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情况,如图1所示,可见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的力度也是越来越大。

(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然,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制定的高低需要考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价的飞升,高校的教学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办学成本也随之提高,高校学费标准的制定也应该与之有相应的联动机制,以适应不断攀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保障。当然学费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情况

《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规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并且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费标准是不一样的,根据属地原则报主管部门审批备案,上报的审批文件中必须提供相关教育成本核算的数据。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情况也是制定学费标准的基础,所以加强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校收费政策的建议和意见

(一)开通学费标准的调整渠道

根据高校收费的成本补偿理论,高校收费政策的制定,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的发展水平、物价水平、高校生均培养成本、高校办学的管理成本以及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不变的收费政策,使高校的收费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一方面高校收费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政策,不能自行调整收费标准,给高校带来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高校财务部门不断面临校内各单位调整收费标准的诉求,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校内单位会认为是财务部门不作为,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因此尽快开通调整的渠道已经势在必行。

2017年度教育部也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情况进行了调研,主管部门已经在为收费政策的调整,学费标准调整渠道的开通做相关的准备。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自费来华留学生学费标准由学校自主确定”,自此自费来华留学生的学费调整渠道已经打通。

(二)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

随着全面收费政策的开启,虽然是本着教育成本补偿理论,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支付学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根据教育的公平理论,每个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加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研究生三助岗位的资助力度,尤其是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个高校的学生资助中心都非常注重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国家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落实情况和学生资助資金的监管力度。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收费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收费管理工作还处于比较传统的“纸对纸”的备案审批模式,各个高校需要准备其收费备案审批的书面资料,根据属地原则提交至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审批完成后方可执行收费,流程时间周期长,过程繁琐,收费管理人员需要折返主管部门多次才能完成一个收费项目的备案审批。这样传统的模式,已经不适合目前高校的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和高效的财务管理的需求。

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收费管理平台,各个高校可以通过收费管理平台提交收费备案材料,主管部门进行网上审批、传达批复意见,实现信息的实时查询和更新。同时收费管理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主管部门、高校收费管理部门和高校内部提交收费备案部门都可以实时查询信息,弥补信息传递的不对等性。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时效化管理的要求和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2]李雪琴,孙根琴.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兼谈高校专业学费收费问题[J].价格月刊2015,10.总第437期:83-86.

[3]曹淑江.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与学费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45~47.

[4]朱沙.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