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2019-10-30胡剑慧

山东青年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摘 要: 新媒体传播深受大学生喜爱,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乐见性、亲和力、认同感。但同时有诸多消极影响,多元文化冲击,价值取向偏离,导致实用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因此,高校应采取应对措施,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兴媒体,加强队伍建设,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和自律,发展完善自我,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大学生是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一代人,也是与新媒体接触最多的人,他们中的有些人对新媒体的依恋甚至已经到了“须臾不得分离”的地步。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怎样的影响,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者的思考。

一、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传播形式灵活多样,科技含量高,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乐见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叙述方式是单向性、稳定性、静态性,传播的内容常常略为滞后。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包含新科技,信息表现形式向多元、动态转变,配以文字、图表、图片、视频、动漫等手段使得信息的呈现更加多彩和感性,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对青年大学生有很強的吸引力。与主流价值观相关的信息,经软化处理后,特别是融入娱乐休闲过程中,更易被受众所接受,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信息以新媒体传播,摆脱了传统德育的说教模式,正能量的信息以清新方式出现在大学生视野里,颇有耳目一新之感,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同时,新媒体实现了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资讯无屏障,传受者无需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接受信息和教育,在任何时间地点打开手机或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传播本身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国家层面的日益富强、文明、和谐的要求。

(二)传播内容丰富多彩,参与互动多,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常常规定了教育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忽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新媒体能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展现,不同水平和基础的受教育者在任何时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大学生是一群对社会、对国家敏感度很高的群体,也是信息交流、传播、接受最快的群体,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主动地探索求知,还可以收藏、转发、分享、评论,或跟同学随时就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交流一番,这种信息传播的多向互动性使得大学生由纯粹的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在这样的自觉自主、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身心愉悦,修正了价值观,思想得以升华。如《中央动真格了!政治局七常委财产公示》一文图片配以简短文字,符合当今大学生微阅读的特点,极具亲和力。在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分享,青年大学生看了都感觉心头一震,对中央的反腐决心、高层领导的清廉心领神会、大为赞赏,转而动动手指点赞、分享,这个动作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这样被悄悄传播。这种互动本身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所倡导的社会文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友善。

(三)传播过程虚拟匿名,体现平等性,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新媒体传播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不管你是学术权威还是普通百姓,在这个新兴的氛围中一律平等。在接受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原本处于“小字辈”的大学生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争取更多人的“点赞”或呼应,或经过进一步的努力而成为新的“意见领袖”式的核心人物,获得众星捧月般的追捧也未可知。因此,大学生更愿意借助新媒体这一虚拟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袒露自己的真实心声,展现真实自我。同时,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大学生愿意将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孤独、苦闷、疑惑、迷惘倾诉出来, 会有人回应,会有人引导,其中有同学、有老师、有朋友,更有不相识的人,通过短信、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真正实现畅所欲言。受教育者减少了心理防范与隔阂,双方平等沟通与协商,教育者既可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又可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地有针对性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与弘扬工作,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借助于网络博客、微信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与信任的关系,有效地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这种传播本身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自由、平等之意。

二、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多元文化冲击,价值取向偏离,导致实用主义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支配着意识形态的整体发展。但网络世界是个百家争鸣、鱼目混杂的文化状态,而新媒体时代是个性得到全面张扬的时代,是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时代,海量信息的高速传递,使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和多元文化的激荡碰撞,引起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期的大学生,自由地参与到多元的、无中心状态的交流之中,经常受这种文化状态影响,他们所受的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他们的价值判断变得模糊不清,容易思想混乱,甚至改变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而且,有些媒体出于自身需要的考虑,在其媒体中展示隐含着非主流的价值观,喜欢新鲜、与众不同而认知和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将媒介的导向视为“圭臬”而盲目追随,导致其价值取向的偏离和行为失范。

另一方面,新媒体有赖于互联网,而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主流语言、主流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美国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意图非常明晰,他通过互联网全时空、全方位地向全球输出美国文化,推销美国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大学生在接触新媒体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美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被消解。有些大学生赋予“责任”新的含义:“责任, 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 而是一种建基于成本收益模型上的社会经济学”。[2]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重解构。

(二)灰色信息传播,理想信念缺失,导致个人主义

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来源不固定、鱼龙混杂、自由度较大,这让信息的生产、传播过程变得前所未有的随意,发布者、转发者、评论者思想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心态各异,更有甚者是心怀鬼胎、居心叵测,虚假或扭曲事实的信息比比皆是。而新媒体本身又是一种信息放大器,通过共享、转发等环节会将一些微小信息以几何级数放大呈现,变成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发舆论的一片哗然甚至是强烈谴责,这样的情形接连出现的话,很容易混淆人们的视听,特别是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庞杂的信息容易误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很有一种这个社会一无是处的感觉。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大学生本来就隐约感觉西方什么都比中国好,不再那么坚定地爱国。网上、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转出去,让所有人知道》的文章,文中罗列出影片《建国大业》的主要演员全是外籍,加上杨澜、赵本山等诸多名人也全是非中国籍,且不论所提及名人的真实国籍,单是这一文让大学生看了便会怀疑自己所受教育的正确性,有学生质疑“我还需要爱国吗?”这类文章被频繁地转发、分享,一次次冲击学生的视野和心灵,逐渐导致学生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动摇甚至否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忽略,进而发展为过于关注物质享受、金钱追求和感官满足,视祟高理想和精神追求于不屑,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也被完全抛到了脑后,变得世俗化甚至低俗化,导致个人主义。部分学生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的学习视为修学分、考研得高分的手段;对政治理论“虚假接受”或“表象式接受”,逐渐地他们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关心社会,以个人的利益得失来评判周围的一切,以个人的喜怒哀乐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百姓幸福,那是别人的事情,与己无关,说起爱国,恍如隔世,一笑了之。

(三)过程难以监控,责任意识淡化,导致自由主义

新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比较强,在新媒体空间,失去了监督,传递过程难以监控,大学生多以匿名、化名、昵称的方式进行交流,其间的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缺乏保障。新媒体信息如潮水,这些消息有些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有些是现实生活的夸张版,而有些却是无法证实和无中生有的,甚至一些明显有違社会伦理和道德的信息也大行其道,却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和受到道德谴责,法制观念受到冲击,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困惑。这种对信口开河、任意撒谎的默许在无形中弱化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是非观念,助长了说假话的胆量和风气,给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确立带来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再诚信,毫无友善,自由主义膨胀。

三、新媒体环境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消极解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这种新的问题和挑战,敢于正视当前学生出现的各类新问题,开展深入思考,主动发现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掌握有效解决问题的主动权,[3]尽最大可能消除不良影响,探索出新媒体条件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编号:A1809)阶段性成果;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剑慧.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15-19.

[2] 大学校园亚文化: 向往小资 九成信仰呈真空状态[EB/OL].新华网, 2006-03-12.

[3] 林伟毅.新时代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J].集美大学学报,2019,2.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3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