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三课”教学模式创新性研究
2019-10-30张兆安王庆涛
张兆安 王庆涛
摘 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众多新业态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社会各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对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也会产生巨大冲击。很显然,单一的、僵化的、教条式的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顺势而为,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效果更好、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更接地气具实效的新型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 三课; 教学模式;创新性
所谓“三课”是指“课本+课件+课业”的教学模式,它是对以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以现代职教课程学习平台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实用化拓展。深入推进“三课”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历练提升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实战化应用化实操化,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把握“三课”关系,精心谋划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众多新业态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社会各领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对大学教育教学模式也会产生巨大冲击。很显然,单一的、僵化的、教条式的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顺势而为,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效果更好、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更接地气具实效的新型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于“三课”教育教学模式,“课本”是基础、是根基、是根本,是知识架构的源泉;“课件”是对课本知识体系的重点化、集中化、形象化、信息化、直观化再现;“课业”则是将“课本”和“课件”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桥梁纽带,是将所学理论知识向实践化、实操化、应用化过度的必要环节,是“三课”教学模式中的节点性、牵引性、关键性环节。因此,“课本”、“课件”、“课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有效衔接,密不可分,不可偏废,构成了“三位合一”的有机统一整体。
在实施“三课”教育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三课”之间的辩证关系,精准把握“三课”的核心要义,将“三课”教学模式每一方面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极致化,以实现教育教学成效的最佳化、最优化、人文化。如果将“三课”教育教学模式比作一棵大树的话,“课本”就是大树的根系,是大树不断成长壮大的力量源泉;“课件”则是大树的枝干和树叶,大树之所以能够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是因为有大树的根系作支撑,为大树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和水分,同时还要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课业”则是大树的躯干,在根系正常运行,枝干和树叶正常生长下,大树躯干才能不断粗壮,最终成材,长成参天大树。从以上比喻中可以看出,“课业”质量完成的高低和优劣,就是检验教学成效的试金石,是“三课”诸环节中起决定作用的标志性环节。所以,无论是基于现代职教课程学习平台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面对面的、以课件展示为知识传授主要形式的课堂授课方式,都要密切围绕授课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和核心知识点,紧扣大学生成长成才这个中心议题展开。要紧紧抓住授课内容的重点,集中突破授课内容的难点,整体推进授课内容的精心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将授课内容的精华和核心知识,以立体化、精细化、信息化、趣味化形式展现给学生,使每一名听课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受益匪浅。
二、因材施教,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确立学生主角地位
众所周知,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主角,大量的戏份和主要角色应该由学生来完成,老师则是导演,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如何最大限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要根据不同专业群体学生和不同知识基础以及不同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开展“三课”教育教学活动。结合个人授课情况,在实施“三课”教育教学模式过程中,重点突出“课业”环节,以“课业”带动牵引促进学生对“课本”和“课件”的学习研究,同时用“课本”和“课件”的学习研究,进一步深化对“课业”的认识理解把握,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如2017级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他们开设了《环境工程电工电子》这门专业课程。通过调查了解发现,这个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文科招进来的,数理知识积淀相对薄弱,如果不及时将高中物理有关知识进行有效补充衔接,就很难将《环境工程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工作顺利推进下去。因此,在讲授《环境工程电工电子》课程时,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出发,本着“边学习新课,边有针对性补习旧课”的原则,把学习《环境工程电工电子》课程时用到的高中物理相关知识,有重点有侧重进行补习。通过补齐短板,夯实根基,温故而知新,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老师讲课思路和节奏,顺利推进教学工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再如2018级中德合作办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他们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大家知道,这批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意味着高中数学和高中物理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而《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用到高中物理和高中数学的大量知識,还要以《高等数学》的函数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知识为基础,进行复杂的推导计算。可想而知,如果不及时补齐高中物理和高中数学以及高等数学相关知识,就很难学好《大学物理》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采取补短板、强根基、增弱项等方法措施,顺利推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主角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在注重因材施教、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课业”这一关键学习环节的导向性、引领性、检验性作用,力争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实战化、应用化、实操化。如2018级建筑工程系和纺织服装系等相关专业学生,他们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这些学生都是普通高职生,知识积淀相对较为厚实,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较高,在将“课本”知识体系和“课件”信息有机融合的同时,重点引导组织学生将课后所有习题和自测题进行全面求解,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磨砺实操能力的目的。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学生,积极鼓励引导他们,经常登录专门的《高等数学》学习网站,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有效拓展和深化课本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夯实高数根基,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大量题目的解析和练习,不仅强化了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总结提炼出了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技巧,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养得到大幅度跃升。
三、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充分发挥“三课”教学模式一体化功能
“三课”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体系化教学、信息化引领、直观化演示、实战化操作。“三课”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相支撑的整体,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流程运作,才能将“三课”教学模式的整体效能发挥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要保证对课本知识构架的深入全面理解和熟练精准把握,对每一节的课后习题和自测题都要事先进行精确演算,对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习题演算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切实掌握,以利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给学生以指导解析。其次,课件展示内容要同课本内容顺序及描述相吻合、相同步、相一致,使课本与课件相得益彰,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以便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和课件信息密切联系,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课件展示的内容要重点强化对概念定义公式计算方法等知识要点解释的辐射延伸拓展,还要注重各种题目解析演示的方式方法,要将启发式、发现法、讨论法、项目法等学习方法引入课堂。要让学生首先做题,或让学生到黑板进行解题演示,之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演示解题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中点评。这样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确立学生主角地位。再次,关于课后练习题和自测题,对于有较大难度的题目,要充分利用好黑板,由老师进行现场解析演示,进行示范引领。老师的解析演示,切忌盲目随意地在黑板上乱写乱画,要理清好解题思路,设计好解题版面,规划好解题步骤。解题过程尽量采用规范化标准化艺术化形式,向学生清晰明了的展示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活动遵循“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原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深度交流,极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针对性历练了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万能的公式和方法。但是,只要我们有一以贯之的勇气和决心,有克服困难的智慧和胆识,有“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有“钉钉子”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实干加巧干,持续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完善“三课”教育教学体系,“三课”教育教学模式“1+1+1>3”的体系化效应,终将会显现。
[参考文献]
[1]段俊花,張森社,危建国等:《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9):80-84.DOI:10.3969/j.issn.1672-5913.2013.19.022.
[2]张兴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6,(25):302-303.DOI:10.3969/j.issn.2095-2457.2016.25.235.
(作者单位:1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2潍坊市技师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