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婆

2019-10-30赵浩义

慈善 2019年5期
关键词:叔父兄妹爷爷

赵浩义

二婆是普通的农家妇女,无儿无女,但却有传统女性的美德。

1921年,18岁的二婆从邻村嫁给爷爷做妾,那时候我的大家族有几十亩地,还在县城里开有几间商铺,高祖父兄弟二人子孙满堂,五十多口人一口锅里吃饭,院落里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槐树,树蓬硕大,遮天蔽日。故,家族字号取名“槐荫堂”。

二婆到家第三年,大婆分娩叔父时大出血撒手人寰。当时,二婆也产一女婴,二婆视叔父为己出,把奶水多喂给了叔父,自己的女儿却因奶水不足、护理不周而中途夭折。

大家族中有五十多口人,每日饭菜由族里的六婆领着几个婆媳操劳。听母亲讲,那时家有两口大锅,一口煮饭,一口炒菜,她们天不亮就下厨,天亮后要把五十多口人的饭菜端到桌上,甚是艰辛。在“炊事班”中,二婆负责劈柴、烧火,因此每日她是起床最早的,把一锅水烧开后,其他人才下厨切菜、下米。常年在火灶旁拉风箱,因此她总是“满面灰尘烟火色,面色苍苍十指黑”。

1946年,因县城的生意衰败家道中落,爷爷兄弟三人分了家产分灶吃饭。爷爷是长兄,分得五亩土地和三间瓦房。分家时大家族里有一个老人叫老李,老李60多岁讨饭时被大家族收留,那时还能下地干活,到分家时已80多岁,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各家都觉得是负担不肯要,二婆可怜老李,就把老李领回了家,当作自己的老人精心伺候,养老送终。

分家后爷爷双目失明,父亲和叔父都在上学读书,家中没有男劳力,五亩地的农活就全由二婆和母亲操持。每年收、种庄稼时,临时雇几个短工帮忙,地里锄草、施肥的活计就全靠两个迈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女人“汗滴禾下土”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大哥出生那年爺爷去世。当时家贫如洗,买不起棺材安葬爷爷,父亲穿着孝服四处告借,最终砍了一棵大桐树做了口棺材才将爷爷入土安葬。爷爷走了后,父亲因患肺痨从于右任创办的三原中学辍学回家养病,叔父也上学,家中仍无劳力,还是二婆和母亲下地干活,终年的劳累,沉重的生计背负压弯了她们的腰。

1953年,父亲自学中医治好了自己的病,到公社卫生院当医生去了。随后,我们兄弟姐妹5个相继出生,好在那时农村已先后实行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土地划归集体所有。母亲作为妇女劳动力到生产队出勤挣工分,二婆在家管孩子做饭。我们兄妹6人都相差一至两岁,家里就成了幼儿园,这个哭那个闹,把二婆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

1958年人民公社办食堂吃大锅饭。那时食堂按人口打饭,每顿饭都是能照得见人影的稀糊汤,每人分得一大马勺,我家8口人,全靠母亲用两个大瓦罐担回,我们兄妹6个都是正长身体的时候,饭打回来,孩子们先吃,到了二婆和母亲的碗里就剩了半碗稀饭了。二婆又把自己碗里的倒给了母亲说:“你还要出工干活,我在家里管孩子少吃一点。”记得有几次母亲担饭回家时,由于饥饿晕倒,瓦罐破碎稀饭全流在了地上,一家人没饭吃了,二婆和母亲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号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好心的生产队干部,忙安排食堂做饭送来,一家人才少了一顿挨饿。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农村遇到了大饥馑,村里饿死了几个人。二婆和母亲整天到坡上去挖野菜、剥树皮为家人充饥,挖回的野菜放在锅里下几粒米,饭做好后让孩子们先吃,到了二婆和母亲的碗里就所剩无几了。如此的空腹饥饿,二婆和母亲都患了浮肿病,躺在土炕上已奄奄一息了,幸好父亲带回了几十斤出诊时从山里买回喂牛的黑豆,二婆和母亲才起死回生。

二婆终生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她常给我们兄妹念叨:亏是福,人都不;利是害,人都爱,做人要厚道,行善才能积福。村上谁家没粮食、断顿了,她就从家中舀一升米、挖一碗面送过去,谁家有人生病了,她就到卫生院找父亲要回点药片送去。因此,她在村上博得了“贤惠人”的美名。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天,家门口走来一位七十多岁讨饭的老太婆,突然跌倒在地,昏迷不醒,二婆忙喊来了母亲将老人扶回家中炕上,喂完了一碗米粥,老人醒了,说她已饿了三天没吃饭,二婆和母亲就照料老人在家中养了十几天,直到她的儿子找来才把老人接走。

我上中学时已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农村还是吃不饱饭,那时二婆才六十多岁,却已过早地衰老,腰驼了多度,头发白了,步履蹒跚,已干不了家务活了,母亲把饭做好后,我们兄妹争着打饭,母亲把脸一板:“先给你婆打。”“把二婆的碗拿过来给捞上几筷头面条。”二婆将碗夺过来把面条倒进锅里:“就那点面条都捞给我娃吃啥,”舀了几勺稀汤端走了。

兄妹6人中我和二婆感情最深,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二婆的脸最慈祥,二婆的怀抱最温暖。我忘不了二婆为这个8口之家辛苦劳作的一幕幕。1977年,我在商县中学读高中时,学生转了户口吃商品粮,每周吃两次油条和油炸馍,当我把油条、油炸馍递到嘴边时,突然想起了二婆那菜色的脸,就把食物用报纸包起来,等到周末时带回家中,偷偷溜进了二婆的房间拿给二婆吃。二婆吃着馍说:“一辈子没吃过油条和油炸馍,用油炸馍,得用多少油?太好吃了。”望着二婆乐滋滋的吃相,我甚感欣慰。时间长了母亲问:“你咋每次回来都拿一包东西先进你二婆的门,你给你婆拿啥了?”我如实坦白。母亲说:“我娃孝顺,你婆为咱这个家劳累了一生。”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这一生对二婆唯一的孝顺。

二婆最心疼的是叔父。上世纪五十年代,叔父念完中学后参加工作在县水利局当水利员,1963年在商县三贤水库抢险救灾时落入水库,在水中泡了一夜患了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卧床不能行走,住了两年医院回到家中,由二婆和母亲照料,1972年病情好转才结婚成家,搬到县城居住。我在县城中学读书周日回学校时,二婆总是递给我一个包袱让我送到叔父家去,里面装的无非是粮食、衣物之类。时间长了,母亲就很不高兴,说我是“家贼”,把家里东西偷出去给外人。我说那不是外人,是亲叔父,母亲苦笑一下:“咱家也不富裕,拿吧拿吧,帮帮也应该。”

1975年年初,二婆突然卧床不起,我跑到了公社卫生院叫回了父亲诊治,父亲开了几副中药让慢慢调养。几个月后还不见好转,我就用架子车拉二婆到县医院检查,拍了片子,做了B超,没查出大病。我问大夫:“没有大病为啥病成这样?”大夫说:“这就像一盏灯,油耗尽了,灯自然就熄了,老人的器官都衰竭了,准备后事吧。”我含着泪把二婆从城里拉回家中,一家人在床前悉心照料。在二婆弥留之际,嘴里还含糊不清地喊着:“天槽、天槽(叔父的乳名),你咋不回来看我。”

1975年7月15日,二婆走完了辛苦一生最后的一程。

二婆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子孙!

二婆是一只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

猜你喜欢

叔父兄妹爷爷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慢热兄妹
谁认识的人多
冬爷爷
站着吃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十)
山羊兄妹交朋友
爷爷说
兄妹卖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