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脑性瘫痪患儿矫形手术治疗的护理管理方法研究

2019-10-30陶锡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脑性矫形矫正

陶锡珉

(洛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河南洛阳 471000)

临床针对下肢脑性瘫痪患儿在进行治疗期间,主要通过手术疗法的实施,以将患儿患肢功能进行充分纠正。并且治疗期间,有效护理管理方案的拟定与应用,对于患儿手术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会产生直接影响,对此需要在对患儿采取的手术方案以及实际情况明确的条件下,对护理难点以及重点进行充分明确,并且进行系列操作期间需要严格依据具体流程展开[1]。该次研究将以2016年11月—2019年5月为研究时段,针对下肢脑性瘫痪患儿探究矫形手术治疗期间给予全过程护理管理的可行性,以利于患儿的疾病转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4例下肢脑性瘫痪患儿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拟定的矫形手术护理配合方案;比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分布范围为9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6.35±1.03)岁;实验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11 个月~15 岁,平均年龄为(6.39±1.09)岁;纳入标准:(1)临床均接受矫形手术治疗;(2)知情同意书签署;(3)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对于矫形手术无法积极配合;(2)精神障碍以及意识不清晰均较为显著;观察对比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收治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经过分组并应用拟定护理方案应用于矫形手术治疗期间,比照组:拟定常规围术期护理方案展开,医院完成对应科室护理规范制定后,对于患儿术前宣教、常规查体以及系列准备工作,则安排责任护士认真展开[2-3];实验组:拟定常规围术期护理方案+全过程护理管理方案展开,具体见讨论部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的平均手术时长、近期矫正丢失率、术后住院时长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

1.4 判断标准

自制《下肢脑性瘫痪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完成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的不记名调查,设定0~50分评定结果,满意度随着评定结果的增加而获得对应提升。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展开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护理结果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平均手术时长、近期矫正丢失率、术后住院时长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以(±s)表示,行t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手术时长、近期矫正丢失率、术后住院时长对比

实验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平均手术时长短于比照组明显,近期矫正丢失率低于比照组明显,术后住院时长短于比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平均手术时长、近期矫正丢失率、术后住院时长临床对比(±s)

表1 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平均手术时长、近期矫正丢失率、术后住院时长临床对比(±s)

组别 平均手术时长(h)近期矫正丢失率(%) 术后住院时长(d)实验组(n=42)比照组(n=42)t值P值4.25±1.02 5.03±1.19 3.225 2 0.001 8 4.69±1.25 7.19±0.85 10.718 1 0.000 0 13.25±2.49 16.03±3.02 4.602 9 0.000 0

2.2 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

实验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总满意度评分高于比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总满意度评分临床对比[(±s),分]

表2 两组下肢脑性瘫痪患儿总满意度评分临床对比[(±s),分]

组别总满意度实验组(n=42)比照组(n=42)t值P值42.95±3.59 30.49±4.02 14.982 3 0.000 0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管理干预

因为此种疾病主要集中于儿童人群发病,所以术前患儿呈现出的焦躁以及恐慌感更为显著,对于手术的开展会产生较为严重影响。对此,就患儿的心理状态需要密切掌握,依据年龄以及性别等对应完成针对性干预以及疏导,并且利用语言鼓励以及抚触等,使得患儿的情绪获得稳定以及改善,对于患儿安全感以及信任感的获得做出充分保证。此外,需要通过做好术前病房访视工作,认真完成矫形术方案介绍、手术宣教以及手术安全性告知工作,对于术前系列准备工作确保能够顺利完成[4-5]。

3.2 术中护理管理干预

于手术室在准备将患儿送入前,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完成湿度以及温度的调整工作,以对患儿的舒适感充分满足。此外,通过做好肢体抚触、言语抚触以及情绪安抚工作,对患儿顺利手术加以铺垫。并且确保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专业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对于医师操作密切配合。此外,需要认真完成术中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工作以及保暖工作,将患儿身体暴露尽量减少,防止手术过程中低体温现象出现[6-8]。

3.3 术后护理管理干预

对患儿完成矫形手术后,于病房将患儿妥善送回,并且对于6h去枕平卧位选择加以辅助,对于患儿良好休息做出保证。此外,需要做好患儿异常生命体征的及时通知以及干预工作。如果患儿年龄较大,则对其自主咳嗽以及合适体位选择予以指导。对于患儿的排痰,安排责任护士予以协助,对于患儿的用力咳嗽严禁进行,如果患儿年龄较小,则对于雾化吸入工作需要定时进行。因为患儿术后疼痛症状较为显著,从而表现出的哭闹以及烦躁不安现象较为显著,进而导致疼痛程度进一步增加,使得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对此,针对患儿需要认真完成疼痛程度评估工作,并且采取对应措施予以针对性干预。针对较轻疼痛程度患儿,主要利用看动画以及讲故事等系列注意力转移法使得患儿疼痛阈值获得显著降低;针对严重疼痛程度患儿,则需要依据医嘱合理采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干预。最终在患儿体征病情获得缓解后,对于患儿早期康复锻炼予以指导。对于床上被动活动,于术后2 h展开,对于患儿石膏远端以及近端关节活动予以鼓励[9-10]。

综上所述,下肢脑性瘫痪患儿于临床接受矫形手术治疗期间,全过程护理管理方案的拟定与应用,利于平均手术时长的缩短,近期矫正丢失率的降低,术后住院时长的缩短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的提升,最终利于下肢脑性瘫痪患儿的疾病转归。

猜你喜欢

脑性矫形矫正
矫形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矫形工艺对6N01-T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不同温度矫形的7N01铝合金接头组织性能分析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