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域文明传承的驱动要素分析
——以山西黄河段为例

2019-10-30孟佳颖孟万忠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输沙量峡谷黄河

孟佳颖 孟万忠

(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西晋中 030619)

人类文明起源于流域,黄河流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中游的三晋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黄河中游段,以山西为核心,蒙、陕、豫三面环绕,是黄河整个“几”字形一竖一勾的核心部分。这一竖一勾的神来之笔将黄土高原拦腰劈开,在其东部形成了一个景观相对独立的山西高原。一竖:北起山西偏关的老牛湾,南到山西芮城的风陵渡,北段为晋陕峡谷(偏关老牛湾—河津龙门),南段为黄土峡谷(河津禹门口—芮城风陵渡)。一勾:西起芮城风陵渡,经三门峡,东到垣曲东南角的蒲掌与河南孟津的小浪底相接。黄河水文网的资料显示,黄河龙门年径流量为258.1 亿m3,年输沙量6.76 亿t;黄河潼关年径流量为335.5 亿m3,年输沙量9.78 亿t;黄河三门峡年径流量为335.2 亿m3,年输沙量5.25 亿t;黄河小浪底年径流量为339.8 亿m3,年输沙量8.89 亿t,以上数据均为多年均值[2]。由此可见,三晋黄河的水、土资源是非常丰富的,通过黄土高原的土与黄河之水互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三晋文化,成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然要素

(一)地理格局

黄河山西干流段的一竖一勾,在黄河大拐弯之处,构成了中华大地上的一纵一横两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纵:晋陕峡谷、壶口瀑布和黄河金三角。自北向南,飞流直下,落差达607m,比降为8.4译,河谷宽400—600m。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支流众多,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一横:晋豫峡谷段。与秦岭山脉连成一线,构成了我国自然地理上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

(二)地质构造

1.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是黄土高原的大地裂,东侧吕梁山脉强烈抬升隆起,为黄河水系和汾河水系的诞生奠定了地质构造基础。最初两条河流各自独立,分别在吕梁山的东、西两侧自北向南流入侯马—运城盆地,盆地水位就是两河下切的侵蚀基准面。黄河经历了上新世的宽谷、早—中更新世的峡谷阶段之后,晋陕峡谷在晚更新世溯源侵蚀,沟通了北面的河套古湖泊,因源头加长,流量急增,迅速深切、快速发展,发展成为现代黄河的形态,汾河从原来的平等地位退居到支流的地位。吕梁山脉成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将黄土高原分隔开来,阻隔了干旱气候区向东部进一步扩张的态势。吕梁山脉以西为黄土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以东为黄土断续分布地貌形态,形成独特的山西高原景观,关帝山、芦芽山森林、草原植被发育良好,成为山西的水脉。

2.壶口瀑布

黄河到龙门,龙门山与梁山隔河对峙,河宽缩至100m 左右。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形成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瀑布宽达50m,深约50m,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龙门自古以来就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

3.黄河金三角

黄河出禹门口,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河谷平均宽约8.5km。黄河的两大支流汾河与渭河先后汇入,造成干流河道冲淤变化剧烈,河道东西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从禹门口至风陵渡,河道长125km,落差仅52m,比降为4译。本河段位于汾渭地堑,包括山西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和陕西关中盆地。这些盆地内有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在入黄口形成了富饶的黄河金三角地区。

4.晋豫峡谷

黄河在潼关转了一个90毅的大弯,折向东流,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的最后一个峡谷段,落差231m,平均比降6译。因界于山西、河南之间,故称晋豫峡谷。其中,三门峡以上为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峰峦雄奇,危崖耸立。

(三)水土资源

1.水沙来源

三晋黄河自北向南沿途接纳了苍头河、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岚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屈产河、昕水河、汾河、涑水河、亳清河、沁河、丹河等比较大的支流。山西境内所属黄河支流的流域面积为97138km2(包括沁河、丹河),占山西国土面积的62.2%;水资源总量为62.7 亿m3,占山西总水资源量的60.7%。黄河流域入山西境内的水量仅0.0072亿m3,出境水量却高达24.1021 亿m3,占全省出境水量的56.8%[3]。正如山西民歌描绘的情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了文水”,山西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情况,吕梁山、太行山作为山西的水脉,孕育了三晋的“母亲河”——汾河、沁河等,丰沛的水资源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倾泻而下,山西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为3.67 亿t,占入黄泥沙总量的近1/4[4],水土资源的流失留给山西的是一个“十年九旱”贫瘠的黄土高坡,但正是滚滚黄河携带黄土高原的泥沙,为中国第三级阶地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举世无双的贡献。

三晋黄河段1919—2016 年水文数据统计表

2.水沙变化

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是河流最重要的水文数据,是反映河流水情变化的关键指标。从上表可以看出,1919—2016 年三晋黄河段水文数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递减的趋势。特别是2005—2016 年逐年数据可以看出,三晋黄河在这4 个测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与历史均值相比降幅明显,这12 年的年际变化却很不显著,尤其是2015 年和2016 年小浪底的年输沙量均为0。黄河中游段干流上,修建的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三大水利枢纽工程,对黄河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怎样,由于晋陕峡谷的存在,为黄河保留了一段自然流淌的天然河流,我们还能看到奔腾汹涌的黄河,看到气势恢宏的壶口瀑布。

3.水沙与黄河的变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但其在历史上曾因多次改道决口,成为危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害河”,水沙问题是黄河迁徙的根源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黄河水患作斗争的“治河”史,资料显示,从周定王五年(前602)到1949 年新中国建立以前的2500 多年间,黄河决口达1593 次,较大的改道26 次,重大的改道6 次。然而如今的黄河已然安澜,再也掀不起惊涛骇浪,滚滚黄流奔腾的场面可能很难再现了。因为,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7]。表1 的数据也表明,黄河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是靠人工调节形成的。

二、人文要素

黄河中、下游流域从古至春秋时代就一直在今天华北平原一带自由流淌,南北摆动,频繁改道、泛滥,将黄土高原的沃土堆积在这里,形成大片的黄土原野,为旱作农业提供了广袤肥沃而松软的土地。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黄河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晋黄河段在黄河金三角地带自由摆动,成为黄河文化的摇篮和核心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地处黄河流域核心地带的三晋大地,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自然占有突出的地位[8]。奔流不息、自由流淌的黄河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策源地和见证者,也是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源动力。

(一)古文明起源之地

距今180 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山西芮城西侯度村),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距今20 万年前的丁村文化(山西襄汾丁村),是山西境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东庄遗址(山西芮城东庄),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遗存;西王古文化遗址(山西芮城西王村),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陶寺遗址(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遗址。此外还有炎帝陵(山西高平庄里村)、黄帝陵(山西曲沃县桥山)、尧都平阳(山西临汾)、舜都蒲板(山西永济)、禹都安邑(山西夏县)等。由此可见,黄河金三角地带的山西境内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所。

(二)历史时期三晋文化的传承

先秦到北宋,黄河金三角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虽然都城建立在西安、洛阳、咸阳、开封等地,但历朝历代都将山西作为拱卫京师的门户之所,将黄河作为军事防御的天险,成为阻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晋陕黄河两岸,既有“泛舟之役”秦晋之好的美谈,红军东渡黄河,国共合作抗击日寇的壮举;也有秦赵“长平之战”的生灵涂炭,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的混乱格局。春秋时期山西境内产生的法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兵家思想、“养士”思想等是三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魏风》7 篇,《唐风》12 篇,均是三晋之地的作品,是《诗经》及其“风”部分的代表作。

三晋大地的农产品种类有谷、麦、豆等,冬小麦的种植也早于秦、齐等地,农耕技术在春秋时期是最先进的。水利工程方面,著名的郑国渠是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公元前453 年,在晋祠泉流域修建的“智伯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水利灌溉渠道。

三、结论

从水文学和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讲,河流在海洋、空气和陆地的全球水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全球水量平衡的关键一环。每条河流都有其独特的水流特征,水黄沙多是黄河的本性,是它的自然特点。1949 年以来,黄河流域修建了众多的水电站,仅干流就有30 个;流域内大型的灌区有7 个。这些水利设施改变了黄河的天然流态,打乱了维持生态循环的水流过程。渠道化的河流系统切断了河道与河滩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改变了流域内物种经过数千年演化才适应的生存环境,流域系统内重要生物物种的丧失所引起的整个生物群落的破坏,既是河流健康恶化的原因,又是河流健康状况恶化的结果。流域内的泉水大量断流,湖泊消失。受黄河水来沙量的减少、海水侵蚀等因素影响,黄河口三角洲湿地大面积退化萎缩,湿地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受损。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就像人体的血脉,是黄河生命健康的基本保障,源源不断输送着物质和能量,维持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黄河水变“清”了,桀骜不驯的黄河变“温驯”了,人类的活动阻断了黄河血脉的畅通,扼杀了黄河的勃勃生机,黄河母亲的生命健康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黄河的水、沙没有了,黄河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将不复存在,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的衰落、古楼兰国的消亡,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自由流淌、水土交融是黄河健康的标志,是其生命力的表现,是黄河文明传承的驱动力。维护黄河的健康、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良性运行,黄河文化才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输沙量峡谷黄河
太行峡谷之冠——八泉峡
峡谷里的悄悄话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20世纪中期以来不同时段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的响应
峡谷阴谋
马岭河峡谷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祖厉河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分析
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减沙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