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及其影响因素
2019-10-29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夏璇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夏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肾病内科利用中心静脉带涤纶套留置导管行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11例(22.00%)患者作为观察组在3个月内接受干预措施,时间分布在16~90d,其余39例作为对照组均保持血流通畅。本研究所有患者清楚研究目的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方法:在血液透析前1天,将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操作参照Seldinger技术说明,同时进行导管扩张性置入观测和X线引导置入。在X线透视下调节导管剪短,使其位于胸骨右缘第3~4肋骨之间即右心房开口处。皮下导管约长10~15cm,涤纶套距离导管皮肤开口处2~3cm,用肝
素原液封管,导管出口处用胶布覆盖。患者透析和护理方法:常规消毒带涤纶套导管的动静脉接头,拔掉肝素帽,抽出无关成分,连接透析管行透析,观察组透析过程中采用溶栓干预,透析干预结束后以肝素原液封管。
1.3 观察方法 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基本资料,同时对患者治疗后血液生化指标如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甘油三酯(TG)及白蛋白(Alb)等对比分析。观察置管后初级通畅率(从置管到第一次需要调整体位,反接透析管路或导管内溶栓等干预措施的执行)及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功能不良的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数据以(±s)表示,同时进行卡方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透析患者3个月内初级通畅率 本研究所涉及的50例患者中有11例(22.00%)在3个月内接受了体位调整,并接受透析干预,干预时间为插入涤纶透析留置导管后16~90d,其余39例均保持血流通畅,初级通畅率为78.00%。
2.2 两组患者基本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透析干预处理后血液生化指标中Hb和Hct含量分别为(90.12±14.27)g/L、(27.04±4.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2.37±11.96)g/L、(33.11±3.75)%,而观察组凝血活酶(APTT)有效作用时间为(34.29±5.95)s,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27±4.86)s(P<0.05)。
2.3 影响初级通畅率的因素分析 由附表可知,两组透析过程初级通畅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红细胞压积(Hct)指标P值0.0421对通畅率影响较为显著,其余指标在血液透析中对透析管通畅率影响作用不显著。详见附表。
附表 影响初级通畅率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s)
附表 影响初级通畅率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s)
指标 B Exp(B) 95%Clof Exp(B) P Hb 0.0418 1.5226 0.9027~2.8127 0.0672 Hct 0.0241 1.0231 1.0026~2.7339 0.0421 Plt 0.0058 1.0057 0.8876~1.1262 0.9235 PT 0.4217 1.5228 0.4012~4.8764 0.5327 APTT 0.8166 2.2634 0.1376~31.3628 0.5585
3 讨论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深静脉导管置入已获得广泛认可,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同时通畅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效果良好的必要条件,并影响长期生存率[1]。而中心静脉压留置导管成为维持血流通畅的最佳选择[2]。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出现早期通畅不佳通常与技术操作有关,包括导管位置不对,导管不直和固定松紧度不适宜等,其主要的发生原因在于导管作为异物留置体内,容易激活凝血系统,导致纤维蛋白鞘的出现及导管内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确保导管功能良好并延长使用时间,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Hb、Hct和APTT的变化。以减少导管功能不良反应,稳步执行透析操作,提升患者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