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的给药方法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
2019-10-29乔红丽
乔红丽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所,辽宁 阜新 123100)
药物流产是临床终止早期妊娠的人工流产方法之一,主要是利用药物破坏妊娠环境,终止胚胎发育,使刚刚形成不久的孕囊提前排出体外,适用于7周内妊娠,相对于手术流产,更加方便、安全。目前临床主要用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来进行药物流产,其中米非司酮具有抗黄体、抗着床和抗排卵作用,可通过多种机制终止胚胎发育;米索前列醇具有增强子宫收缩力和软化、扩张宫口的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孕囊排出[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在我院行药物流产的育龄妇女10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缓冲组和高剂量冲击组,每组各50例。
1.2 给药方法
两组妇女均先空腹口服米非司酮,服药前后2h禁食,服用150 mg后的第二天一次性口服600 μg米索前列醇,其中低剂量缓冲组妇女分3天服用米非司酮,每天2次,每次25 mg;高剂量冲击组妇女分2天服用米非司酮,每天晚上1次,每次75 mg。两组妇女服用米索前列醇后留院观察6 h,对出血量较多者进行刮宫止血或应用缩宫剂治疗,6 h内孕囊未排出者可回家观察,发现出血量超过正常月经量时立即来院就诊,有组织物排出时保留并携带组织物来院就诊,始终无流产征象者1周后复诊。
1.3 观察指标
两组妇女服药后的孕囊排出、出血、刮宫情况和尿妊娠试验、超声检查、病理检验结果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服药后8天内孕囊始终未排除且超声检查发现胚胎仍存活,需要改行负压吸宫术者判定为流产失败;服药后孕囊排出,但阴道出血不止,行刮宫活检发现妊娠蜕膜组织和绒毛组织者判定为不全流产;服药后孕囊完整排出,出血自止,且超声检查未发现胚胎残留,尿妊娠试验结果呈阴性者判定为完全流产[2]。
1.5 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临床资料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完全流产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以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比较,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流产效果
低剂量缓冲组和高剂量冲击组的50例妇女中,分别有44例(88.00%)和49例(98.00%)服药后完全流产,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妇女的流产效果比较[n(%)]
2.2 不良反应
低剂量缓冲组和高剂量冲击组的50例妇女中,分别有16例(32.00%)和8例(16.00%)服药后出现面色潮红、头晕乏力、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由表1可见,高剂量冲击组妇女的完全流产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缓冲组妇女(P<0.05),说明米非司酮高剂量冲击法能够有效促进孕囊完整排出,避免胚胎残留和大出血,这主要是因为让育龄妇女在2d内服下足量米非司酮,使其体内米非司酮的浓度急剧升高,与妊娠产生的孕酮激烈竞争蜕膜的孕激素受体,导致子宫内膜组织在短时间内变性坏死,根本来不及自我修复,进而在米索前列醇的缩宫、开宫口作用的辅助下将孕囊快速排出体外,同时大大减少了蜕膜组织部分复活引起的阴道出血。此外,高剂量冲击组妇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缓冲组妇女(P<0.05),说明米非司酮高剂量冲击法对育龄妇女的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米非司酮能够破坏雌孕激素受体的平衡,干扰内分泌功能,造成激素水平紊乱,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总之,在药物流产中,米非司酮高剂量冲击法能够有效促进孕囊完整排出,且不良反应较少,与低剂量缓冲法相比具有高效、安全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