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
2019-10-28谢楚雄
谢楚雄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作为职教领域育人的主要资源,其直接決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已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但是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本校实践经验,从资源共享、完善激励制度、培养模式等多角度提出建议,旨在深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高职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其在于“职业+高等教育”,特色在于职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在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教育具有专业化、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师队伍提出一定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即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能满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办学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新发展的道路;产教要深度融合,双师型教师必然会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双师型教师既能解决企业部分生产难题,同时通过企业实战锻炼教师实践能力反哺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企业前沿知识,让产教融合真正落在实处。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双师型教师外部难引进,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招聘标准中一般都设定学历要求,从而导致很多专业型人才无法进入高职教育领域,引进的高学历者一般刚从学校毕业,很多都是无实践经验,部分人员既能达到技能要求同时又能满足学历要求,但是薪资待遇无法满足其要求。双师型师资学院内部培养力度不够,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师资培训缺乏培养体系指引,培养经费缺乏,委托企业培养往往也流于形式;高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缺乏,同时对于成为双师型教师动力不足,学校也缺乏对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晋升制度,内外动力都不足从而导致培养缓慢。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途径
(一)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搭建“双师型”建设平台
针对其他高职学院“双师型”素质教师难引进问题,学院通过集团内部资源共享,搭建“双师型”师资建设平台。学院通过增加兼职教师比例,把集团内部的技术总监聘为学院专业建设的专业带头人,研发工程师、一线巧工能手聘为兼职教师,把以上人员培养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利用假期派老师下集团内部各个子事业部进行学习,下企业的过程带着任务(通过实践与学习,开发一门课程)下去,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通过搭建建设平台,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二)学院建立与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学院在充分结合职教20条等相关政策,在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上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政策上面的倾斜,其中副高以及正高政策评定中,“双师型”教师是一条必须项,从而有效激励广大教师往“双师型”教师发展。学院增设“双师型”教师补贴,同等情况下上浮一定的比例补贴;学院教师绩效考核上优先考虑 “双师型”,以上措施凸显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地位,激发广大教师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积极进取。
(三)增加“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一般院校“双师型”队伍存在培养力度不达标的问题,我院依托三一集团资源建立合作培养模式,不仅学院内部重视师资队伍培养,集团内部子公司也逐渐成为“双师型”新型阵地,形成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比如智能制造学院由教师为主组成的研发班,该班级承接集团部分非核心研发制图工作,教师在该过程实际参与产品的研发工作,大大地增强项目实战能力,同时丰富课堂内容,学生在实战中学习,成果斐然,年创收达到100万。建筑工业学院以学院教师为主体承接外部BIM、PC生产线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作教师亲自参与、示范PC构件的生产以及BIM建模工作,在该过程中教师能力得到提升,其中学院两位教师被评为长沙市建筑产业专家。通过共同努力,培养打造出一支理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校企协同完善新型教师评价体系
在教师评价系统中往往存在评价考核滞后现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院与集团子公司一起共同开发新型评价体系,该体系学院主要从教学能力、师德师风、科研能力考核,子公司主要从业务实战能力与潜力进行评价,学院最后将两者按照合理的权重进行综合,对教师进行考评,从而客观的实现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以往的部分分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已成为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高职院校从多维度、多角度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壮大双师型队伍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莉莉,潘小游.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16(25):78-79.
[2] 张伟萍.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4):56-59.
[3] 王斌,姚刚,危亚平.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11(23):48-49.
[4] 蔡瑞艳.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应对之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8):155-157.
[5] 马慧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教“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