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宫旧藏龙泉青瓷茶具鉴赏

2019-10-28雷国强李震

东方收藏 2019年9期
关键词:龙泉窑龙泉青瓷

雷国强 李震

清宫旧藏是指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由明清两代皇室所收藏的文物。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清宫旧藏的概念和历史变迁背景,现将笔者在《琢瓷作鼎——古代龙泉窑青瓷香具制作工艺研究与鉴赏》一书中相关资料介绍如下:

公元1406年,明永乐皇帝朱棣下诏将北平升为北京,次年在元代旧宫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营造新的宫殿。新宫修建历14年,于公元1420年落成,称紫禁城。大明皇宫由南京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清人入关,大明亡,清人仍以紫禁城为皇宫。紫禁城,按中国古代礼制,分前朝、后寝两大布局构成。前朝,即为皇帝生活和办公之所,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再辅以文华、武英两殿。后寝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等,称为内廷。明、清两代,从永乐皇帝朱棣至末代皇帝溥仪,共有24位皇帝及其后妃居住在此。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14年,北洋政府將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部分文物移来,在紫禁城内成立古物陈列所。1924年,溥仪被逐出内廷,紫禁城后半部分于1925年建成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皇宫,汇集和珍藏了从全国各地进贡来的各种历史文化艺术精品和奇珍异宝,这些文物珍宝代表和见证着各个时代艺术家、工匠师高超的艺术水平,延续着中华文明的文脉香火。明、清两代的皇宫珍藏的文物,因改朝换代或因战祸多有损失。其中最大的当数清末英、法八国联军两次入侵北京,横烧劫掠,文物损失散佚不少。其次,溥仪居内廷时,以赏赐、送礼等为名将文物盗出宫外,手下人亦效其尤,特别是1923年中正殿莫名大火,清宫文物再次遭到严重损失。

在故宫博物院筹备建立时,由“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其所藏文物进行了清点,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六编28册,计有文物117万余件(套)。1947年底,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其文物同时亦归故宫博物院收藏管理。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故宫文物不被日寇掠夺和战火的毁灭,故宫博物院将部分文物装箱13427箱南迁。抗日战争胜利后,文物复又运回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所留南京文物2972箱被运往台湾,上世纪50年代南京文物大部分运返北京,尚有2211箱至今仍存放在故宫博物院于南京建造的库房中。

新中国成立后,于50至60年代,故宫博物院对北京本院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清理核对,按新的观念,把过去划分“器物”和书画类的才被编入文物的范畴,凡属于清宫旧藏,均给予“故”字编号。1949年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入藏之文物,予以“新”字编号。

●  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的龙泉青瓷茶具

2002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下)收录了宋代龙泉窑青瓷茶具。

图1南宋龙泉窑刻划斗笠盏(清宫旧藏),高5.9、口径17.5、足径4.5厘米。该盏形似斗笠,侈口,镶铜口,小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质玻璃质感强,釉面开细碎纹片。盏内中下壁刻划飘带绣球纹两组。此盏为清宫旧藏,置放于养心殿西暖阁。《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称其为“哥瓷铜口铙碗”。

图2南宋龙泉窑“河滨遗范”盘(清宫旧藏),高4.1、口径16、足径5.1厘米。盘口呈五花瓣形,盘底坦平,小圈足。胎体厚重。盘内底印阴文“河滨遗范”四字。盘内壁刻划五道白色花瓣纹为饰。

图3南宋龙泉青瓷莲瓣碗,高7、口径17.2、足径4.8厘米。该莲瓣碗敞口,口以下渐收敛,圈足外撇,足心微凸,外壁刻凸莲瓣二十个,通体施梅子青釉。

图4宋龙泉窑荷叶小盏,高4.2、口径13.2、足径3.1厘米。该盏呈荷叶式,花口束腹,圈足,里外施青釉。内壁刻划荷叶叶脉纹,内心凸贴一小龟为饰。此青瓷小茶盏是龙泉窑仿烧宋代金银荷叶龟纹盏的经典代表作,造型别致,小巧玲珑,别具新意。

图5宋龙泉窑斗笠盏,高4、口径12.2、足径3.5厘米。该盏形似斗笠,斜直壁敞口,小圈足,足心凸起。通体施青釉,釉质玻璃质感强,光素无纹。

图6宋龙泉窑花口碗,高4.9、口径13.6、足径4厘米。该碗为六瓣花口,口以下渐收敛,至底处急收,圈足。通体施粉青釉,釉色莹润。

图7宋龙泉窑青瓷盖碗,高6、口径7.8、足径3.9厘米。碗直口,口部露胎,圈足,盖面带钮。器身满布凸起莲瓣纹,里外施青灰釉,有开片。口部开片细碎。

图8宋龙泉窑菊瓣杯,高5.1、口径8.3、足径2.6厘米。此杯花口,杯身呈鸡心状,腹部较深,地心有鸡心突出,高足小巧,外底足足心乳状突出,器壁为菊瓣状,施青灰釉。此杯造型别致,小巧玲珑,制作精细。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龙泉窑青瓷茶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约四百余件,其中尤以明代作品为大宗。2009年5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呼应大陆龙泉大窑枫洞岩明代宫窑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同时也为明代官方用瓷制度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特推出《碧绿——明代龙泉窑青瓷》特展,并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特展专辑《碧绿——明代龙泉窑青瓷》一书。

按茶具严格定义,本文讨论的应该是适合饮茶之器具,但为了我们研究考察明代龙泉官窑之青瓷茶具,故将与茶具器型相关的大碗等器也列入讨论考察范围。现将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碧绿——明代龙泉窑青瓷》所录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的明代龙泉窑及宋元龙泉青瓷茶具辑录如下:

图9南宋龙泉窑莲瓣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0.6、口径22.5、足径6.5厘米。侈口深壁,尖底,矮圈足。薄胎厚釉,外壁刻划莲瓣纹为饰,莲瓣细长相接,各莲瓣中脊凸起。足壁薄,足端露胎,色呈灰黄。整器施粉青釉,釉质莹润,口沿与莲瓣凸起中棱的釉面因使用而磨蚀。

图10南宋龙泉窑莲瓣镶铜直口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8.6、口径13.3、足径7.4厘米。敞口直壁,底渐收,圈足。内壁无纹饰,外壁以刻划莲瓣纹为饰,莲瓣宽窄相间,中棱凸起,口沿镶铜。

图11南宋龙泉窑镶铜斗笠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4.9、口径14.1、足径3.4厘米。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尖圆底,内心圆凹。薄胎厚釉,釉质莹润,色粉青,外壁有积釉和垂釉痕迹。内外光素纹,口沿镶铜。

图12明初龙泉官窑青瓷龙纹刻花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8.8、口径18.8、足径7.6厘米。该碗,撇口,圆唇,圈足,腹上部较直至近底处使弧形收束,底较厚实。圈足满釉,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中心留有圆块凸出。外壁光素无纹,碗内壁刻划双龙纹,中心饰以四朵如意云纹为配饰。所刻之龙,双角细颈,怒目张口,龙身弓起,布满细鳞,四足迈行,具五爪,爪趾有力张扬。

图13明初龙泉青瓷官窑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9.2、口径20.5、足径6.2厘米。该碗敞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裹足满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内心留有一块圆点。整碗光素纹,制作工整精细,釉色莹润。

图14明初龙泉青瓷官窑莲瓣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6、口径15.2、足径5.1厘米。莲子碗造型,广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外壁以刻划尖首莲瓣纹为饰,器里口沿刻划回纹一周,碗心刻划一朵五瓣葵花。

图15明初龙泉官窑青瓷莲瓣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9.5、口径20.1、足径6厘米。莲子碗造型,广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外壁以刻划尖首莲瓣纹为饰,器里刻划缠枝花纹,碗心刻划一朵六瓣花。裹足满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内心留一块圆点。

图16明初龙泉官窑青瓷莲瓣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10.4、口径21.3、足径6.3厘米。莲子碗造型,广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外壁以刻划尖首莲瓣纹为饰,器里口沿刻划回纹一周,碗心刻划一朵六瓣葵花。裹足满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内心留有一块圆点。

图17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划花卉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9.3、口径20.7、足径6.5厘米。广口深腹,小圈足。器内外以刻划为饰,外壁口沿饰以卷草纹,下腹底刻划短莲瓣一周为饰,腹壁刻划折枝花四组。碗内刻划四季花卉,中心刻划团花与果。裹足满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内心留有一块圆点。

图18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划花卉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0.4、口径18.5、足径7.0厘米。敞口深腹,小圈足,器口微束。外壁刻划莲花、牡丹、茶花、菊花四季花卉。圈足以回纹为饰,碗内底平,刻划花卉折枝一枚,内壁刻满缠枝相拱。 裹足满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内心留有一块圆点。

图19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划花卉碗(清宮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0.2、口径21、足径10.5厘米。敞口深腹,小圈足,器口微束。外壁刻划莲花、牡丹、茶花、菊花四季花卉。圈足以回纹为饰,碗内底平,刻划花卉折枝一枚,内壁刻满缠枝相拱。 裹足满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内心留有一块圆点。

图20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划西番莲墩子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2、口径26、足径15厘米。墩子碗,宽直口,圆唇,圈足。以刻划为饰,外壁作剔地拱花,浮雕出八朵连枝西番莲纹,花也繁密。内壁以阴线刻划出相同纹饰,与外壁纹样相呼应。碗内底平,内底平铺宝相菊花,内壁刻满缠枝相拱。圈足以回纹为饰, 裹足满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垫烧之用,内心留有一块圆点。

图21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划花卉卧足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4.6、口径13.1、足径4厘米。小浅碗,敞口,浅弧壁,凹地卧足,内底心凸圆起似馒头。器内外刻满花纹。内口沿斜格纹刻花朵锦纹。内壁刻缠枝花卉,花作五瓣花形,馒头心部分饰以同心旋线花纹。外壁作同样缠枝花卉,枝蔓花叶布满空间。全器满釉,仅足内留一线无釉以作垫烧之用。

图22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划花卉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9、口径20.7、足径8.5厘米。敞口,口部外撇,弧形壁,圈足。全器内外满刻花纹。内外壁刻缠枝番莲纹。器里口下以卷草纹一周为饰。内底为剔地拱花番莲花,绕以双圈。圈足外壁饰以回纹。全器满釉,仅足内留一线无釉以作垫烧之用。

图23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划花卉水波纹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3.9、口径31.5、足径12.5厘米。敞口,口缘微敛,弧形壁,圈足。外壁剔地刻出缠枝纹,器口以回纹一周为饰。内壁刻满水波纹,底印折枝花纹。全器满釉,仅足内留一线无釉以作垫烧之用。

图24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花莲式大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3.2、口径32.3厘米。敞口,弧形壁,圈足。胎体厚重,口缘作八瓣莲花式,腹壁亦随形作八瓣,每瓣各有二曲棱。通体内外刻划花卉,内外壁每二曲棱合刻一折枝花。外口缘为回纹一周。内底为一把莲,足里刮环形垫烧圈,无釉,色朱。

图25明初龙泉官窑青瓷刻花莲式大碗(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14.4、口径30.8、底径13.1厘米。敞口,弧形壁,圈足。胎体厚重,口缘作八瓣莲花式,腹壁亦随形作八瓣,每瓣各有二曲棱。通体内外刻划花卉,内外壁每二曲棱合刻一折枝花。内外口缘刻划双线随形勾边。内底花纹不清,足外底刮环形垫烧圈,无釉,色朱。

猜你喜欢

龙泉窑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笛
报错恩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幸福龙泉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