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镕古开今 何风相随

2019-10-28谭霭岚焦金华

东方收藏 2019年9期
关键词:何氏书风意趣

谭霭岚 焦金华

潍坊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厚,书画藏品突出,清代民国时期的书画家作品占半数以上,其中不乏艺术大家的作品。经过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理清何绍基何维朴祖孙书画作品13套,现撷取9套对其艺术风格作以简析。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何凌汉(1772—1840),系嘉道间名臣,官至经筵讲官、户部尚书,平生持守经史,尤精书法且“书名重海内”。何绍基幼时随家人北上入京,攻读举业,因读书好求甚解,博闻强记,故能“汪洋汇众流,纵横恣谈数。”以出色才华得到程恩泽、阮元等人赏识,出入其门下。他禀承乾嘉学派之遗风,生平于诸经、《说文》考订尤研审,尝据《大戴记》考证《礼经》,又著《水经注刊误》《说文段注驳证》《惜道味斋经说》等,同时又是晚清宋诗派重要作家,师法苏、黄及韩、杜诸家,其主要诗学主张如“性情”说、“不俗”说,均对晚清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著有《东洲草堂诗钞》三十卷。

何绍基虽努力进取,但在仕途上并不顺利。道光十六年(1836)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提调、武英殿总簒,典试福建、贵州、广东,视学浙江,提督四川学政,后因言事罣吏议去职。去职后,以执教度其余生,间以卖字取资。何绍基一生虽仕途不得志,但在经史、诗词、金石、鉴藏、书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尤以书法成就最高。

他初学书法受父亲影响,从颜体入手。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何绍基书法早年学颜真卿,悬腕作藏锋书,日课五百,字大如碗。”明确指出何绍基书法从学颜体入手,且非常勤勉用功。

同时,他受师门影响,24岁即阅读阮氏朴学、金石学论著,接受“南北书派论”,又曾遍访购藏历代碑拓,广泛搜集汉印,与友朋相互订正铭文,鉴藏考据金石,这些都使他开拓了眼界,为其研修书法提供了深厚基础。中年以后,他广收博取,上自周秦两汉篆籀,下自六朝碑版、魏晋法帖,都下过功夫,书法功力益发深厚,对书学理解亦更加深。晚年,其学书不仅持之以恒,且求创新、求个性,最终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行草书是何绍基各书艺中成就最高的,其行草书体现了何氏书法的艺术特点和自己的独创性。早期,他对颜鲁公的《争座位帖》用功极深,此为之后行书风格的形成与不断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兼又得益于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使其书秀润畅达,有一种清刚之气。中期,他以独创的“回腕高悬”执笔法书写,突出了篆分圆劲、厚重、朴拙的形质,又掺入北碑和墓志的险劲与奇趣,使线质圆劲,结体多变,书风朴茂浑厚。晚年,他沉迷于汉碑,在其行书中融入了篆隶笔意,时有颤笔,增加了洒脱意趣,又多了古拙和奇险,故能出奇胜妙,自成一格。行书《倪瓒七言诗》横披(图1)即是何绍基中年时期的作品,他继承了颜真卿外拓大美之气的书风,又比颜体更加圆浑饱满,显示出其朴茂浑厚、沉雄郁勃的气质,可谓其成熟时期的行书佳作。行书七言诗轴(图2)则是晚年时期的典型,他以“回腕高悬”法执笔书写,取法颜体,并掺入篆分笔意,得纵横欹斜之势,呈现出圆浑遒劲,疏散洒脱,大开大合之气,具老年书家风貌。

何绍基楷书最初根植于颜体,又喜爱欧阳通《道因碑》,痴迷于北魏《张黑女墓志》,几十年临习不断,收获颇多。经过苦心孤诣,熔铸锤炼,其成熟时期的楷书呈现出宽博圆劲、气苍韵遒、骏发雄强的意态,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楷书面貌。其小楷在取法上除延续其大楷外,另从《小字麻姑仙坛记》入手,参以魏碑及《黄庭》《乐毅》之笔意,与时风迥异,别开生面。行楷《论书》横披(图3)即是何氏老年时期作品,其论述魏晋以王羲之、钟繇为代表的帖学正脉重于书写之韵律,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妙在笔墨之外;盛唐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书法家更着重笔墨法度的意味。而何绍基更加重视书法的笔墨意趣,可以说是自颜真卿之后的又一书坛高峰,此作借古论今,以阐释自己对书学的认知。该书笔法稳重,用墨浓厚,字体笔笔圆润又蕴含筋骨,显示出朴拙凝重又意趣盎然的姿态,正如赵孟頫所说“外柔内刚,绵里裹铁也。”

何氏一生对汉隶研习甚勤,六十岁后更是沉迷其中,遍临汉碑,尤对《礼器》《张迁》用功最深,曾临习多达百余通。他临汉隶旨在取神,吸取汉隶的自然之态与舒展线条中饱含的力量感,且以临为创,并有大量墨迹传世。他写隶书时采用悬腕法以篆籀笔法运笔,又以行草之气入隶书,故使其隶书古茂朴厚中有动态,大气磅礴中见典雅,洒脱峻逸又气势紧密。隶楷书法四条屏(图4)中的两幅隶书虽临摹汉碑,但俱以临为创,咸以意临,已达临创融会之境,使之意趣超逸,古茂朴厚。另外两幅行楷作品,则是以中锋圆浑之笔书写而出,又多了颤笔,极具古拙奇险,颇有意趣。在中国书法的审美演变中,出现了几次大的转化,起初,王羲之以唯美洒脱的书风开创了人们对书法普遍的认知之美,而后,颜真卿开创了博大雄浑之气的盛唐书风,何绍基则一改故辙,以趣為美,在“意趣”之中融入“稚拙”之气。近代杰出艺术家齐白石的书画就是从何氏书法中体悟到情趣之美。现代较多的书画家亦深入探究并普遍将意趣引入作品中,以趣为美,彰显大拙无形之气。此套书屏展现了何氏书体大拙奇趣的意味,可视为其晚年佳作。

何绍基对篆书也有很深的研究,曾临习过《石鼓文》《秦诏版》及二十多种三代鼎铭,将篆籀之法、行书笔意融入小篆中,笔法方、圆、尖、扁俱全,气势上字字呼应,可谓古拙奇趣、凝重苍劲,犹如屈铁枯藤,开一代书派。

以此可见,何绍基是一位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书法家,其书法结合碑帖两派,融会四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何氏风貌,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何氏书学思想及书风盛行书坛,何氏传人更是占据了清末民国时期湖湘地区的半壁江山,从湘军将领左宗棠,湖南望族谭延闿、谭泽闿兄弟,湖湘巨儒王闿运到民初“南曾北李”的曾熙、李瑞清等,他们的书法皆从不同角度传自何绍基衣钵,何氏子孙也大多模拟何氏书风。

其子何庆涵(字伯源,咸丰八年举人)亦擅书画,楷书师颜、欧,行书宗李北海,晚年书风近似乃父。

长孙何维朴(1844—1925,字诗孙,晚号盘止、盘叟等)根植于丰厚的家学之中,书风不但传承其祖父,且工于绘画。其画以山水著称,宗娄东四家。所画山水融入篆籀之气,多以墨笔出之,即便设色,亦往往略施浅绛或小青绿,深得文人画三昧。其《仿王廉州笔意图》(图5),即绘古人隐逸山林的景致。图中山体以苍浑渴笔皴擦兼写而出,淡赭晕染山石结构,石绿罩染石坡;中峰勾出树干枝叶,并以赭石渲染;朱砂统染点景人物,形成云气腾溢、山水滋润之感,展显出安逸平和的生活状态。画作构图紧密,笔墨苍劲,趣味朴拙,大有王廉州(王鉴,1598—1677,曾任廉州知府,世称“王廉州”)笔意。其何氏书味的题款,与绘画相得益彰。款署“庚申”,即中华民国九年(1920),何维朴76岁时之作。《山林意趣图》(图6)则仿麓台(王原祁,1642—1715,号麓台)笔意,山体以积墨层层皴擦叠加而出,点染浓淡相济;树木枝干、房舍木桥皆用中锋勾勒而出;云烟使用空云法,皴染得之,浑浑然云山相间,神形俱现,笔精墨妙。该作笔触老辣,沉着稳重,得苍润松秀、浑厚清逸之趣,可谓是何维朴老年时期的精品佳作。俞剑华曾评之“清远高妙,无时流霸悍草率习气。”何维朴也是“近代海上六十名家”之一。

何维朴书法得其祖父衣钵,虽学颜真卿且融汉魏而成一体,但却在其祖何绍基恣肆浪漫的书风中选取了一种较为沉静的笔致,有雍容散朗之态,功力深厚,所书笔法劲健俊爽而流畅滋润。他又通经史碑学,兼精篆刻;其收藏秦汉宋元古印甚多,有《颐素斋印存》六卷存世;亦有自书诗集《何诗孙手书诗稿》四卷传世。楷书《萝月蕉雪》八言联(图7),即何维朴遵祖父早年师从颜体宽博平稳之仪态,兼有清秀俊逸、沉静醇雅的气质。笔致蕴藉宽舒,墨色浓丽酝润,应为其中年时期的佳作。

行楷《智者高人》七言联(图8)、行楷《得好有奇》七言联(图9),二联得颜体之本融汉魏之气,笔势顺畅,气韵贯通,呈现出圆劲畅达且率性峻逸,雍容自然又静谧淡定之态,甚得其祖父老年书风之貌。

如是而言,何氏书风可谓贯古今,开新风,群相随而泽后世。

猜你喜欢

何氏书风意趣
延续风雅
回 味
害羞的年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何氏“十全大补粥”
书怀
野餐记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