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造类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0-28张建卿张建友宋玲郝彦琴
张建卿 张建友 宋玲 郝彦琴
摘 要: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人才是制造业的竞争力所在,制造业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制造类专业产学研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成为了关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需要针对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展开研究探讨,以推动行业发展,体现我国制造类专业的综合实力,让我国凭借优质的人才队伍立足于国际制造业市场。
关键词:制造类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人才培养是当今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目标,特别是在世界各国制造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为了立足新时代的制造业市场,更要着重思考制造类专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而达成制造业发展目标。文中将针对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且做好总结,这样才能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依据。
1 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概述
制造业主要是指利用机械化或是化学加工手段去生产各类产品的行业。这一行业当前的发展呈现出规范化、智能化、精密化的趋势。近年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愈发倾向于自动化、科学化,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质量。为了体现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优势,保证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立足,必须要做出革新,要利用科学技术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进步。我国教育部原部长周济部长曾经谈及,要达成高科技人才培养的目标,完成发展任务,必须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之路,这是保证我党教育方针得到落实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国内的制造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广泛存在与产业脱节的情况。许多大专院校科研院的人才培养当前普遍停留在学与研的层次,很多科研成果无法得到转换,成为产品或生产工艺,也无法结合产、学与研,达成产业化目标。产、学与研三者的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研究脱离了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的书面化,导致科研成果受到了很大程度浪费。制造类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趋势下,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教学发展的唯一途径[1]。
2 产学研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2.1 “产”“学”“研”的规律
产、学、研等中的产主要是指生产,即是依照实际的生产需求去完成产品生产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市场资源的需要便是生产的方向。简而言之产是迎合趋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学则是指对于以往经验的传承,包括技术经验,只有先将已有的技术经验吸收,才能够达成创新目标。即是说延续是重要的一步,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当前我国大专院校大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基本上便是传承技术的过程,即是学的过程。而研则是指研究,是基于学习所做出的创新。通过对已有技术的总结分析,得出现有的技术经验,突破技术局限,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但这一过程可能成功亦可能失败,需要有应对损失风险的能力,才能够开始研究过程。
2.2 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产学研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保证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人才的能力符合科学研究需求。实际的生产、学习与研究,都要体现出规律性,迎合规律,才能找到创新的方向。最为基础的方向是生产,首先要明确生产需求。学,即是要学习,掌握基础技术,才有利于达成生产目标。与学同步的是研,即是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对于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技术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不可脱离学与研,这样一来制造业必然会走向低端方向。学与研的最终成果,必定服务于生产,才能体现生命力,才能具备竞争力。即是说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推动着制造业的发展。
3 制造类专业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 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是生产的基础,代表着生产需求,但是学校作为教学机构,并没有独立的订单来源,如果要培养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就必须要采取校企联合订单这种实践培养模式。其主要是指院校依照制造类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去完成定向招生,依照生产需要设置课程,在学生毕业之后则直接就职于合作企业。这一模式细化分类可分为三种。其一是完全依照合作企业的订单需求去完成招生。在招生阶段,便要明确阐述是专门面向某一企业的招生,要独立完成设班。其二是以相关专业的统一招生为基础,在与企业达成了合作,接到订单之后,再依照订单要求去培养人才,要教学班当中甄选出最合乎条件的学生去进行针对性培养。可以视情况开设专门针对订单的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完全适应订单要求。其三是开展“定向”培养。即是依照岗位需求,通过研究调查去对部分学生的就业岗位方向进行确认,而后完成定向培养,确保就业方向与学生自身的就业需求相符合,在学生毕业之后,便向这些特定的岗位方向进行推荐。在当前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是更为现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前两种模式来说更为常见常用。院校借助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同时解决招生及就业问题,企业则能够与院校展开针对性的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解决新人培养难的问题。这样的模式较为高效,能够在短期之内高效满足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两方面的需求。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院校的关注点过度集中于人才的輸出,进而忽视人才科的研创新能力[2]。
3.2 产业园模式
所谓产业园模式,主要是指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立的针对制造业的专门产业园。院校要将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转化为企业后续的生产技术基础,要将企业的生产需求渗透于日常教学的内容当中,即是说在教学阶段便已经与市场达成接轨。而企业也需要针对院校的研究基于各方面支持,包括技术与资金等等,以保证院校的人才培养有良好基础,达成良性的互动,但是这一模式需要较长的循环周期,资金投入较大并且伴有更大的风险。
鉴于我国当前始终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创新是唯一出路,对于制造类专业的教学不可再停留于以往的模式下,产、学、研相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但是其应用不可千篇一律,因此以上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校企联合这一模式,对于多数院校来说,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很大益处,对于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及定向输出意义重大。为此必须要合理应用,以保证其优势体现。随着教育模式与方式的革新,会有更多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基础及实践技能基础的人才投入制造业,为制造业创造更可观的效益[3]。
3.3 创新管理体制
制造类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必须要依照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去推进,要遵循市场的相关标准去强化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除此之外,也应当注意,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以市场趋势为基础,更要遵循科学规律,对于制造类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手段加以明确,思考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有效结合产、学与研三者。管理体制创新是达成当前时代生产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必须要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科学的、迎合产、学、研三者结合这一理念的联合办学管理体制,并且优化运行机制,这样才能够做好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工作。优化的领导班子与管理体系,转变了以院校为主而企业缺乏主导与选择权利的不利局面,企业有了一定的选择与主导权,才会更加积极的委派专业人员来校辅助教学,真正实现理实结合。研究所可委派具备专业研究经验及工作经验的专家担任系主任,进而达成全面监督的目标。行政工作一般情况下由校领导接手,系主人主持系内的各项工作,业务指导包括实训以及专业技能教育等可由研究所负责。上层对接院长与所长,基层对接学生,针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强化。
4 结语
制造类专业是向社会输出制造业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更要迎合时代发展需求向制造类行业稳定输出人才。为此文章基于产、学、研一体的角度分析了制造类转而又的人才培养要点,供相关院校与企业参考,达成人才养成目标,推动制造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卿,张建友,黄贤页.基于制造类专业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3):109.
[2]刘兰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团队构建模式研究——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J].信息化建设,2016,(5):213.
[3]程方启,熊运星.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高职制造类专业学生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