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转型作用机制探究
2019-10-28弋俊楠
弋俊楠
内容摘要: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生产、消费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流通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流通业也对区域经济的结构转型、资源配置和增长升级等诸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驱动效应和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流通发展较快的区域来说,流通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因此,本文将从流通业主导作用的研究视角出发,结合流通业在区域经济转型中的现实表现,剖析流通业驱动区域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得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优化升级和不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转型 作用机制 流通业 主导作用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当前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生产和消费的连接纽带,流通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促进产业分工细化、协调产业合作的新兴主导力量。流通业集聚不但对于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拓展产业附加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科技创新的深圳模式、外向型经济的新苏州模式。近些年来,流通业发展范围已经逐步向城市产业集聚地带、核心区以及中央商贸区扩展,加速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进程,使得产业结构更加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协调。
区域经济转型的基本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指在特定的时期与政策环境下,一个区域依托自身各种资源(包括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等),形成具有地方色彩和典型性的经济发展方式。区域经济转型指的是在经济发展的不断演化中,不断积累发展经验并根据效果进行调整,通过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善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该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发展阶段、体制机制的转型,从而促使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中,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其中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区域经济都在谋求优化转型升级发展,以期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产业结构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动态升级,主要还是以经济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而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把衰退产业的资源存量调整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把资源增量有效地注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我国现阶段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低端化在区域经济中普遍存在。此外,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则处于“加工基地”的初级地位。因此,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稳定外贸、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及升级能力,始终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工业园等区域流通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区域经济显著提升。
(二)创新驱动将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
由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无论是市场发育程度、还是自我管理水平都比较低,因此我国开始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充分发挥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近年来,区域经济依托各自独特的优势,聚集科技创新等高端要素,整合区域科技创新、高新科技孵化、产业公共服务等公共平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打造优质平台,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约13万亿元,约占GDP的15.7%,与上一年相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如表1所示,2015-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新兴经济快速发展。
(三)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兴产业产值不断扩大,服务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显著提高,物流、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增速显著,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2016年同比增长10.5%,2017年同比增长11.0%,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相比,增速超40%以上。截至2018年上半年,该数据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两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2018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均超过工业增加值,生产结构在不断优化。
此外,信息消费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延续快速发展态势,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跨界融合不断加深。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在2016年、2017年两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11.9%,增速比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5.6个百分点;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7.7%。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当前,由于受到地理环境、资源、市场条件、地域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各种投资政策和发展开放政策的倾斜,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整体上我国可以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我国这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其中,东部地区是我国經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崛起。目前,二、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倍,其中长三角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具有传统经济结构特征: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差,远远弱于东部地区,三大产业发展水平均落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62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限制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必须要协调区域经济,不断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流通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刺激各个区域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如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基建为经济转型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7%,其中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5.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0%,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9%。
流通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市场调节功能的逐步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我国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带来流通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有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说,流通业对促进消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以市场为中心日益成为主导,流通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了极大影响,推动区域经济逐步实现“稳步向上”。
(一)流通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随着我国流通现代化初步显现,流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流通业的迅猛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流通效率,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流通业能够促进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社会的总供给,较好确保了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只要有交换,必然有流通,必然有流通业。总体来看,首先流通业是先导性产业,联结着社会生产与消费,影响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发展能力,是实现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求,流通为生产提供了条件,因此流通业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能够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市场和范围。所以说,现代流通业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其次,我国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截至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27032亿元,增长8.0%,占GDP的比重达到53.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60.8%,可以说第三产业占据了区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造成较大影响。最后,流通业是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44.9%,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物流业从业人员5000多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以上。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维护经济稳定。
(二)流通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转变
首先,流通业作为联结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对消费的服务力、对上游的控制力等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对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会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区域间的产业依赖性显著增强,流通业充分发挥出区域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进一步缩短了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为产品到商品的顺利实现提供支撑,反过来推动流通的进一步扩大,加速经济的发展。其次,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升级。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劳动力的依赖不断降低,技术进步通过生产要素高级化促进要素创新,加速对传统产业改造,有效促进要素结构的转变和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增强与区域经济环境的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内生创新能力建设,促使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流通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具有显著的主导作用。现代流通业通过把生产和消费相互联结,能够充分发挥出“聚”与“散”的功能,合理配置并优化各生产要素与资源,进一步刺激需求的增长,优化并升级消费结构,能够有效引导生产、活跃消费,扩展了区域经济市场,加快了区域市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但是,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来看,经济较发达地区,流通业的发展水平更加成熟完善,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流通业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还需要区别对待,具体区域具体分析。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区域,更要注意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及时调整转型创新战略。东部发达地区,更加要专注于内生创新,充分发挥出流通业的主导作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需要引入高端要素逐步完善,建立成熟的现代流通业,并通过区域学习与创新合作,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流通业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策略
(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
目前,各地区普遍存在着科技向现代化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等问题。各地区要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依靠现代化科学手段加大自主创新,推动创新体系建设,多渠道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高科技产业化,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培育新的科技源头,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区域经济的市场流通体制,维护市场秩序。各地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等工作的投入,为互联网、云计算、定位技术、电子标签等技术的运用提供技术支持,为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保障,从而实现建设我国现代化流通产业的目标。
(二)以流通智能化为推手,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今时代,更应该根据市场消费变化,进一步推动流通业优化转型。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市场结构变化,及时、科学地使流通业发展与之相对應,进一步降低流通业发展成本,大大提高流通效率,紧密联系市场需求与生产端,促使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加大运用新技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流通业的应用,实现区域流通设施、交易手段、交易方式和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推动流通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促进流通业生产要素衔接互补,以消费升级反过来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从而促使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与流通业升级协同共进、有效对接、快速发展,继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区域流通现代化水平,以激活流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此外,物流网络系统与流通产业紧密相关,因此完善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建设包括各种运输网络、物流基地、配送中心、仓储中心以及大型物流企业在内的物流网络体系,迅速提升流通集散的效率,提升流通产业与区域市场经济热点的及时沟通对接能力。
(三)以打破区域限制为主力,促进流通产业一体化
区域不平衡也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转型以及流通业协同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流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快规范流通产业,整合多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区域间的诸多限制,进一步推动流通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全面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因素,如打破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地方保护政策等的行政壁垒,努力消除部门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促进流通产业的空间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此外,还要立足于产销融合、价值链整合升级和流通一体化,支持生产服务性流通资源整合,以充分发挥出流通业的生产先导和消费促进作用,从而刺激区域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如中部地区区域保护明显,普遍存在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市场条块分割现象,難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流通格局,因此需要消除区域间的保护主义,促进中部地区流通业深度改革,打破流通垄断,实现大流通、大市场。此外,农村地区是流通业发展的薄弱区域,缺乏完善、多元化的物流体系,因此还要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市场体系,发挥发达城镇地区资源与优势对周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聚集作用,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快速发展。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向前发展,我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发展模式创新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现象,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能够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流通业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基础与动力。流通业促进区域经济转型,主要体现在流通产业发展带动制造业升级,并通过先进的高新技术,利用消费升级的契机,促使区域经济打破地区界限,促使流通业向一体化发展转型升级。因此,要重视流通业对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主导作用,要加快发展流通产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大现代流通业的创新发展与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制造业集聚和升级,带动区域经济产业附加值提高、产业价值链升级,真正充分发挥流通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以实现流通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促进和引导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勇敏,曾刚.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作用和机制[J].地理研究,2017,36(12)
2.黄莉,刘武,夏岩.区域发展模式转型的动力机制及其构建—辽宁与东部典型模式比较[J].党政干部学刊,2011(5)
3.杨樱,古继宝.我国区域发展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与典型模式比较[J].运筹与管理,2009,18(2)
4.张得银,赵文军.流通驱动区域经济转型的传导机制研究—以珠三角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4,36(6)
5.袁永友,龙伟,苏龙.内外流通业双向联动促进中部经济转型的思考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0)
6.张志华,赵波.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以江苏物联网产业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7(3)
7.陈甬军,付晓明.科技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机理与贡献—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1)
8.王敬斋.供应链视角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6)
9.董黎晖,杨平宇,黄熙熙.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1)
10.黄晓莉.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