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设施结构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2019-10-28许迅安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9期

许迅安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国31省(港澳台地区除外)1997-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基础设施结构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四类基础设施都正向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但是,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存在差异,第一类和第二类基础设施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呈现促进作用,具体是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第三类和第四类的促进作用呈现出稳定递增的趋势。方差分解分析结论与脉冲响应结论一致,四类基础设施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贡献度均呈递增趋势,但贡献度大小有差异,具体为第三类>第四类>第二类>第一类。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基础设施结构   PVAR模型

相关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加值以11.22%的年均增长率从2000年的616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364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社会投资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和仓储一直占据10%左右的高比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传统的销售和消费模式迅速转为线上,极大地提高了消费交易的便利性,也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扩大了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要求。数据表明,每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从2008年的2.90持续上升至2013年的3.48。政策层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物流“国九条”等政策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諸多政策和税收支持,有力地提高了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正因为如此,借助与基础设施、行业兴盛以及政策推动三方力量的共同刺激下,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开启了飞跃式发展的新征程。年均19.7%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商贸流通业物流总额的飞跃。

与此同时,经过近三十年的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我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庞大,更加密集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硬件条件。是否由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商贸流通业发展?更进一步,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也有益于针对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前期文献研究表明,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对于哪些因素影响了商贸流通业发展,文献中还较少探讨。张志敏(2015)研究认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且两者可能具有稳定的均衡关系。李晶(2016)基于绿色发展视角,研究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如何实现物流业绿色发展,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卢杰(2017)研究了大数据技术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其研究认为,精准营销、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和运营优化这四个方面可能是大数据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渠道机制。纪亚楠和闫寒(2017)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发现,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且不断扩大了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舒俊华和吴丹洁(2017)认为技术创新可以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且国内申请专利数量、研发机构R&D支出经费、研发机构R&D从业人员这三个指标非常显著。另一方面,关于基础设施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梳理发现,只有王平(2017)和陆向兰(2017)对基础设施与商贸流通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平(2017)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明显正向作用,且影响具有正向溢出效应。陆向兰(2017)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正相关,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越快,反之则越慢。

综合上述文献发现,已有关于基础设施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文献不仅缺乏,而且很少有文献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进行研究,更多地是分析基础设施规模的影响。本文与上述文献的区别在于,不仅研究基础设施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还分类研究了基础设施结构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差异性,补充前期研究不足。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建立

PVAR模型是本文用于分析基础设施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方法,该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可以识别两者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可能存在动态影响。相比于时间序列VAR模型,本方法不仅对变量间的时间变化进行研究,还能够借助面板数据的优势,充分考虑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性特征。更进一步而言,由于模型本身将变量内生化的优势,从统计关系上识别因果关系,从而避免了控制变量的烦扰,提高估计的精准性。最后,由于其动态效应分析方法,能够对变量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更全面分析变量间的动态影响。

PVAR模型的建立需要基于一定的检验条件,其中首先对于模型滞后期的确定尤为关键,这是后文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基础。具体地,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借助三种检验准则进行确定检验,常用的AIC、BIC、HQIC三种准则。如果上述三种检验准则有至少两个拒绝原假设,那么就应该以该滞后阶数作为模型的最优阶数。上述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在4期滞后的时候,所有检验准则均显著拒绝了原假设,于是选取4阶滞后为最后滞后期。

为此,PVAR(4)模型构建为:

yit=αi+βt+Ayit-1+μit

其中,yit中的i为截面变量,为数据中我国31个省(港澳台地区除外),t为不同的时间期间,为年份。A为四阶的模型系数矩阵,αi为地区不随时间变化固定效应。βt表示变量的时间趋势yit=(wlb,inf1,inf2,inf3,inf4)。wlb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系列变量,inf1、inf2、inf3、inf4依次为第一类基础设施、第二类基础设施、第三类基础设施、第四类基础设施。yit-1是yit的一阶滞后项。扰动项μit满足E(μit|αi,βt,yit-1)=0。

(二)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变量包括基础设施结构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结构指标用固定资产投资中符合基础设施特点的水电煤的供应和生产业(第一类)、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仓储业(第二类)、社会服务业(第三类)、文教体卫(第四类)四个行业的投资作为基础设施结构的衡量指标。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用来度量本文商贸流通业发展变量。为保持数据的平稳性,上述变量均取对数。样本包含中国大陆31个省份1997-2016年期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上获取。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

正如前文所述,变量是否平稳是使用PVAR模型的又一个关键条件,只有当各变量是平稳变量时,模型的建立才是稳定的,估计的结果也相对稳健。同样地,要检验这一假设同样要根据两个准则来进行:LLC和IPS准则。该准则检验的原假设为变量是非平稳的,如果显著拒绝原假设,则表明各变量是平稳变量,可以直接利用PVAR模型进行分析。上述检验结果报告在表2中,结果表明,四类基础设施变量本身并未通过检验,说明原始变量并不是平稳变量,不适合直接进行分析。为此,进一步将各类基础设施进行一阶差分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均显著拒绝原假设,说明,一阶差分后的变量是平稳的,可以基于一阶差分后的变量进行PVAR模型分析。

(二)脉冲响应分析

图1-4分别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一类基础设施、第二类基礎设施、第三类基础设施、第四类基础设施冲击的脉冲响应图,分别表示商贸流通业发展在相应类别基础设施冲击下的变动情况。从图1来看,整体而言,第一类基础设施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之间呈现正向关系,即商贸流通业发展由于第一类基础设施的完善得到了提高。从第0期到第5期,这种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在第6期之后逐渐递减,但依然保持着正向促进作用。这表明第一类基础设施对商贸流通业的促进作用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趋势。从图2来看,第二类基础设施同样能够对商贸流通业产生促进作用。从第0期到第2期,第二类基础设施促进商贸流通业发的作用急剧增加,但到第3期之后这一促进作用开始递减,与第一类基础设施一样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型关系。从图3来看,第三类基础设施依然能够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从第0期到第3期表现为促进作用先递增后递减的过程,在第4期之后开始持续的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其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正向作用不断增强,在第10期依然保持稳定。从图4来看,第四类基础设施也对商贸流通业发展产生正向刺激作用。从第0期开始,第四类基础设施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呈现递增趋势,且这一递增趋势一直持续到第10期,说明第四类基础设施能够持续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从以上结论来看,不同类型和结构的基础设施整体而言均能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不同类型基础设施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存在差异,表明为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建设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

(三)基于方差分解的估计结果

利用方差分解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冲击变量对响应变量作用的大小,得出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此部分内容在脉冲响应分析基础上,进行方差分解分析。表3为四类基础设施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方差分解结果,表示四类基础设施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大小贡献度。结果表明,四类基础设施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贡献度不断增加,呈递增趋势,表明四类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同时,从不同类型具体的大小来看,估计结论与脉冲响应结论一致,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设施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较第一类和第二类大,整体大小比较呈现第三类>第四类>第二类>第一类。

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建议:首先,商贸流通业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决定了商贸流通业配置资源的基础硬件水平,从而能够有力保障商贸流通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对不同区域的投资建设力度,尤其要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其次,规模保障基础上,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成为了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进行调整,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重点建设和完善有益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类型基础设施,从而保障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百胜,杨晓勤.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城市问题,2017(7)

2.卢杰.大数据技术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2017(23)

3.李晶.绿色物流发展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布局模式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4.纪亚楠,闫寒.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5.张志敏.信息化水平提升与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6.李涵,唐丽淼.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溢出效应与企业库存[J].管理世界,2015(4)

7.王平.交通基础设施对商贸流通业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5)

8.苏俊华,吴丹洁.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

9.周浩,郑筱婷.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铁路提速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2,35(1)

10.陆向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