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效率提升对我国一体化市场建设的影响
2019-10-28石玫珑梁传帅
石玫珑 梁传帅
内容摘要:我国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市场建设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核心途径,高效的商品流通水平则是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乡村部门与城市部门在消费水平、基础设施及信息渠道上存在的较大差距,实现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必须要建立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市场,避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导向。本文通过分析商品流通效率对我国一体化市场建设的核心机理,总结出商品效率提升对一体化进程影响的五个渠道,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实证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商品流通效率是提升市场一体化的有效渠道,且我国商品流通效率滞后于一体化市场建设进程1阶,应该通过促进商品流通效率的方式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商品流通效率 一体化市场 城乡二元结构 灰色关联分析
建立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市场的必要性
建立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市场,有助于扩大内部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发展活力,拉动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71倍,基尼系数为0.4670,较2006年上涨了0.02个百分点。图1给出了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可以看到,2010-2017年我国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与乡村的平衡逐渐倾斜。王晓东(2016)认为,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差别不断累积,导致城乡消费市场发展差异化。扭转城乡发展失衡局面,并非逆市场化方向,而是为了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措施,具体来说,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有如下三点必要性: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建立城乡商品流通市场可以减少上述差距。我国农村人口大约为城镇人口的2倍,但消费规模仅仅为城镇居民的1/5,广阔的乡村消费市场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并不对等,导致人口潜力无法被发挥。由于农村部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农村市场的建设和更新上也缺乏长期规划,导致农村居民不仅不具备购买产品的条件,在购买产品的意愿上也被进一步瓦解。陈仁安(2017)认为,城乡市场的分离还导致农村部门的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商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行业,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商业的推动,农村部门商业发展的不利导致市场上缺乏竞争、缺乏活力,也无法为农村居民创造对应的就业部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二,城乡商品流通市场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张枫(2017)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存在着布局散乱、档次较低、链式分布的特征,在城镇的网状流通结构中,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单一节点连接的众多替代供给部门可以有效弥补供给不足的情况,而农村部门的链式结构一旦出现截断,会导致所有关联部门的产品供应出现问题,这也推高了农村部门的流通费用。由于农村部门生产的众多生鲜农产品具备时效性,农民在售出生鲜产品时考虑到产品的鲜活,必须尽可能快的售出商品,这也导致农村居民在商品议价阶段处于较低位置,无法保证获取最佳剩余价值。赵黎(2017)针对目前世界第二农产品出口國荷兰进行研究,发现荷兰的农业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但该国优良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村部门显著降低了流转价格,并显著提升了农产品价格。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能够均衡城乡流通市场的基础设施水平,使得两者的连接更加紧密。
第三,城乡消费市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引发了大量“价格歧视”行为。除了流通基础设施以外,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铺设情况也不容乐观,信息设备和移动设备在农村铺设的范围有限,大量农村居民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分享,对于商品价格变动了解程度较低,无法准确分配其产品生产及售出时间。王浩(2017)认为,城乡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城乡居民发展差距的根源。信息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农产品议价博弈之中,还会造成农村居民大量冗余的信息成本支出,加重农村居民负担。同时,信息不对称会引致中间商的道德风险,城乡中间市场的竞争情况并不显著,单一中间商长期承担城乡物质交流作用,假设其有可能通过一系列败德行为降低收购价格,其获得的利润就会提高,根据科斯定理,该中间商一定有动机实施败德行为提高收入。建立城乡一体化市场能够直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2010-2017年我国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如图1所示。
商品流通效率促进一体化市场建设的作用机理
建设一体化商品流通市场,首先需要克服区域间的流通困境,其根本在于商品流通效率。着力解决商品流通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多种渠道的共同作用,商品市场的发展是对农村市场及收入差距的补充,高运转效率下,城乡市场间的运输成本降低,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建设商品一体化市场所具备的多种作用在理论层面具备确切根源,具体而言,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能够从多种渠道作用于市场建设,本文根据已有研究中对商品流通效率多层级效应的归纳,总结成五个方面对消费促进的政策效果,如图2所示。
第一,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首先可以缩小市场差距,城乡市场在基础设施、信息水平及流通成本方面的差距是城乡市场差距的直接原因,提升商品流通效率等同于变相缩短市场间的物流流通距离,有助于流通成本的降低,从市场层面减少了农村市场的高流通成本问题。第二,商品流通效率通过“收入效应”渠道促进了居民相对收入的增加,由于短期内农村居民的收入变动不大,而商品价格的普遍降低及农产品价格的提升,等同于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相对收入。第三,根据王超(2016)的研究,商品流通效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价格歧视”现象会显著下降,商品循环的加快会使得中间商有动力参与到终端售卖层面,而不会在议价过程中以降低收购价格的方式增加利润,从而通过“价格效应”渠道帮助农村居民降低成本。第四,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并不仅限于物质层面,也包含了大量信息的流动,信息不对称情况是城乡商品价格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更有效的信息流动推动了不对称情况的改变。第五,物流水平的增加,能够从物质层面帮助产品的供给,对于讲求时效性的生鲜农产品效果更加显著。总体而言,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本质上推动了城乡市场差距的减少,有助于一体化市场的建设。
商品流通效率与市场一体化水平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是谭雪瑞和邓聚龙(1995)教授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对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和宏观经济层面。其核心思想在于对发展中系统进行定量比较和紧密性分析,具体而言,是通过若干序列曲线几何性质的相似程度反映其紧致性,一个灰色系统内部存在特征序列和行为序列,在外界噪声的干扰下两个序列的发展情况并不一致,但最终会反映于滞后阶的特征序列之中,这一现象被称为“滞后效应”。
确定灰色关联度,首先需要设定系统序列类别。设序列X0=(x0(1),x0(2),…,x0(n))为系统的特征序列,Xi=(xi(1),xi(2),…,xi(n))为系统的行为序列,两序列长度均为n。本文首先以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例作为首要分析指标,并设定为系统特征序列,以同期的商品流通效率占比作为系统行为序列,时间为2005-2017年,序列总长度n=13,子行为序列长度n=6。
公式(5)中,i=(1,2,…,m),且有被称为灰色关联度,该指标具备如下性质:第一,0<ε0i≤1;第二,ε0i只与特征序列X0和时间序列 的几何形状有关,与空间上的相对位置无关;第三,ε0i恒不等于0,这一性质说明序列间一定存在关系;第四,ε0i随着X0或Xi序列中任一观察数据的变化而变化;第五,ε0i越大则代表X0或Xi在几何上相似程度和关联性越大。
本文借鉴程莉等(2017)的方法,采取固定特征序列X0并将时间序列Xi向右平移1-s个单位的做法(s≤10),进而判断序列间的滞后关系,这一s值被称为移动步长,比较s取1-10时各个灰色关联度ε0i的数值,ε0i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移动步长即为滞后年数。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城乡市场差距在不同地区体现的并不一致,本文进一步将我国分为三大经济区,并代入相关数据,得出商品流通效率与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水平,本文将移动步长设置为5,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本文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见表1),在五阶的滞后期内,相关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8,说明商品流通效率提升能够有效解释我国一体化市场建设的水平,实证层面说明了本文上述分析的合理性:通过加强商品流通效率,能够促进我国一体化市场水平。
从全国水平来看,商品流通效率与一体化市场建设的灰色关联度最大滞后值达到了0.9582。全国水平上,在移动步长S=1时,两者的关联达到最大,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的商品流通效率建设滞后于一体化市场建设趋势1年,因而无法在当期达成最优的影响效果。在中部和东部的分区域分析中,滞后步长均为1,即我国中东部具备全国水平的相同问题,商品流通效率建设显著滞后于一体化市场建设一年,应该无法发挥最优效果。而在西部地区则滞后了3阶,说明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更大,商品流通效率更低,这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存在一定关系。这一结构化错位证明了商品流通效率与一体化市场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一体化市场建设是为消费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不均衡而展开的,而商品流通效率与一体化市场之间具备至少1年的差距。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商品流通效率具备较大的建设潜力,通过提升效率促进一体化建设具备实践上的合理性。
结论与建议
本文立足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市场建设的命题,首先分析了建设一体化市场的必要性,根据现有“非一体化”市场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建设一体化市场的必要性;其次,本文提出了商品流通效率对一体化市场建设的作用机理,通过总结商品流通效率五个方向的作用,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一体化市场建设的主要渠道;最后,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从量化实证渠道分析了商品流通效率与一体化市场建设的关系,与本文的理论分析相互印证,结果证明了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是促进我国一体化市场建设的主要手段,而在全国层面,商品流通效率滞后于我国一体化市场1阶,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朱智和赵德海(2010)的研究中提出,应该确定“以城带乡、以贸促农、依托产业、双向流通、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策略。本文认为,在上述一体化策略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引进三个重要因素:价格、信息、物流。第一,保证市场价格一体化,避免生产部门利用“价格歧视”对农村居民进行差别定价,攫取剩余利润。解决价格问题,能夠通过价格效应和市场效应途径发挥一体化建设的作用,不仅能够平衡市场间的异质性,还能够帮助居民获取更好的流通渠道,使得相对收入有效增加。第二,促进城乡信息水平一体化,破解城乡消费市场上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局面。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信息建设,使得农产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不仅体现农村物流企业的担当,还能够培养企业在农村的口碑,从长远角度帮助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大量开展的“农村电商”计划,也是破解信息困局的有效方式之一。第三,促进城乡物流费用一体化。由于区位因素及道路建设的差距,乡村部门在物流距离和成本上天然存在劣势,这也是乡村商品市场中同类产品价格高企的内在原因,可以通过采取财税、土地措施,鼓励相应的流通企业依据农村消费需求,合理延伸商业网点,扩大物流辐射范围,降低物流费用,改变农村地区物流水平落后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朱智,赵德海.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3)
2.王晓东,王诗.中国商品流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测度—基于非线性流程的DEA模型改进[J].财贸经济,2016,37(5)
3.陈仁安.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
4.张枫.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互联网+流通”创新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
5.王浩.商品流通渠道对内外贸一体化的影响—互联网经济下的新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7(20)
6.王超.基于零售视角的城乡消费价格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9)
7.赵黎.欧洲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