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女侠”秋瑾
2019-10-28林也
林也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初名闺瑾,东渡日本后改名瑾,字竞雄,笔名秋千。祖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生于福建閩县(今福建省福州市)。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她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在她的株洲故居“槐庭”,秋瑾留下了哪些故事,她是怎样萌发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的?
自称“鉴湖女侠”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为官。其高祖到父亲,立身行事耿介不阿。家风熏陶下,秋瑾性直豪放,饮酒击剑,工诗词,少时立下“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大志。并自称“鉴湖女侠”。
可是,现实难尽如人意。1894年,秋瑾随父秋寿南赴湘乡任职。秋寿南上任后,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经曾广钧介绍,湘乡豪富王黻臣得以结识秋寿南,并见到了秀外慧中的秋瑾,欲娶为儿媳。
王黻臣之子王廷钧比秋瑾小2岁,曾就读岳麓书院,但并无成就,又醉心利禄。对这“门当户对”的婚姻,秋瑾自始“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当时,秋瑾居湘近两年,她辗转长沙、常德、湘潭等地,行吟屈原祠、贾傅宅、定王台等处,立下了“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的报国宏愿。
1896年5月17日,秋瑾与“琴瑟异趣”的王廷钧结婚,来到王家大屋生活。没多久,秋瑾即将王家大屋改名为“槐庭”。在秋瑾心中,槐之于庭,象征门户的兴荣和尊贵,其伟岸挺直,堪为人表。
“槐庭”主楼的前堂门楣挂有“大夫第”匾额,系王廷钧所题,笔迹道劲。在《曾国藩的故园》-书中,写有秋瑾与王廷钧初婚的佳话:秋瑾对丈夫体贴尊重的同时,鼓励他勤奋学习,干出一番事业,并从旁加以指点。王廷钧大概是慕于秋瑾才貌双全,行为收敛了很多,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秋瑾费尽心血激发丈夫励志进取。然而,王廷钧并未遂其心愿。不过所幸的是,秋瑾生下的儿子王沅德和女儿王灿芝均承母志。王沅德在上海读的大学,曾任湖北江声日报社长等职。王灿芝先后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归国后任航空学校教授及编译,是“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学家”。尽管儿女成长是后话,但这与秋瑾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当传家宝分不开。
秋瑾曾经指出:“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这种对祖国强烈的热爱,是秋瑾从事革命事业的强大动力。
身在“槐庭”心忧天下
1898年6月,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兴起,此时的湖南正是全国变法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一时新学盛行,学会林立,新报杂志相继出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此间,秋瑾接触到了她最喜欢读的谭嗣同、陈天华等变法运动人物的文章,且广交湖湘革命志士,还常到农家访问,劝妇女放脚和读书,写下了不少忧国优民的诗作。
秋瑾婚后与谭嗣同夫人李闰结为知己,常有往来。1897年,李闰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女学会及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秋瑾为此很兴奋,曾想到上海去学习,但因身怀六甲,无法如愿。
1898年8月谭嗣同遇难后,其浏阳老家被查封和监视。秋瑾冒着危险,女扮男装,骑马从“槐庭”赴浏阳看望李闰。李闰深为感动,将谭嗣同的一些诗词、信札和《仁学》抄本交给秋瑾保存。
在戊戌变法失败和义和团运动影响下,湖南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积极进行革命活动,给秋瑾极大启迪: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生存,挽救祖国危亡,先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湖南每年负担赔款70万两。秋瑾悲愤不已,在《宝刀歌》中沉痛写道:“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这年11月,秋瑾父亲秋寿南不幸于湖南桂阳知州任上病逝。自此,秋家衰落。家庭变故,民族危机,时代激荡,使秋瑾思想发生急剧变化。
1904年6月22日,秋瑾东渡日本,寻求革命的办法。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离开“槐庭”后的革命生涯,只不过三四年,史家这样评价:“秋瑾的出现,使近代史纲为之一振,辛亥革命才透出鲜活的亮色。秋瑾是中国几千年来血荐轩辕的妇女第一人。”
1904年至1905年,秋瑾先后两次赴日留学。1904年11月,湖南20名女知识青年赴日留学,秋瑾在日本参加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共爱会”,秋瑾改名“实行共爱会”,以“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为宗旨。日本铃木文学士赠给秋瑾一柄宝刀,秋瑾把它一直带在身边,不但因之“我今得此心雄豪”,而且认识到“世界和平赖武装”。
秋瑾还开始写作弹词体小说《精卫石》,实际上是其自传,控诉数千年流传下来重男轻女的恶习、封建包办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妇女血泪斑斑的生活。秋瑾还先后加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秘密反清团体“三合会”,以及光复会和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同盟会本部评议员及浙江主盟人。她还参与成立“演说练习会”,倡办《白话报》。
1906年,秋瑾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并在浙江浔溪女校发展教务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秋瑾回到“槐庭”,获得王家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秋瑾被捕之后,受尽所有的酷刑,被逼要写下所有参与革命者的名单,她只写下一个字:“秋”,表示只有秋瑾一人。她顿了一下,接着写:“秋风秋雨愁煞人”。
7月15日清晨,秋瑾在绍兴的街市口被处以斩刑。孙中山闻讯,悲痛题赠“巾帼英雄”。秋瑾牺牲后,其灵柩安葬有过“九迁”,其中第五迁为株洲,就葬在“槐庭”后山。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以秋瑾为首,以及受其影响的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被中央认定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
资料来源:华声在线、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