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炎帝文化与湖湘文化源流

2019-10-28周建刚毛健

华声 2019年9期
关键词:神农氏炎帝神农

周建刚 毛健

炎帝,又称神农氏,为远古传说中的一个强大氏族部落首领。炎帝氏族部落与黄帝氏族部落,原来都出自我国甘肃一带,后沿黄河东下,发展为中原华夏部落集团。炎帝、黄帝也就一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关于炎帝的形象,可以从集中保存在唐初欧阳询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的相关记载中了解其大概:他通过发明各种农具,教民种植谷物,成为农业文明的发明者;通过遍尝百草,治疗生民疾病,成为古代中医学的发明者;通过发明琴弦等乐器,开启了礼乐教化的传统。

我国远古的史前史,留下了丰富的关于炎帝的传说,其中不少与湖南有密切关系。这些传说,对于了解我们的祖先和湖南的远古历史,以及关于湖湘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南下流亡中辗转湖湘

根据传说,炎帝部落东下后,同蚩尤九黎集团发生冲突。最初炎帝败于蚩尤,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起来,擒杀蚩尤。经过这场部落间的战争,黄帝部落势力迅速扩张,取代炎帝,成为华夏部落联盟之首和黄河中下游的主宰。战胜蚩尤九黎以后,黄帝部落反过来又攻打炎帝部落。从此,炎帝部落成员一部分可能逐步融合为华夏族;有相当一部分则被迫南下,徙居于长江中游和洞庭湖南北。因此,南方也有了“炎帝”,并且南方被称为“炎天”。

黄帝部落对南方的炎帝部落成员及其后裔,又继续进行征伐。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征天下“不顺者”,“南至于江,登熊湘”,也是指黄帝对南方炎帝部落后裔发起武力进攻。“江”即长江,“湘”即湘山,在岳州巴陵县南。可见,黄帝“南伐”,已越过长江,直抵洞庭湖区和湖南境内。

由于黄帝部落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势力的威胁排挤,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更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达九嶷苍梧之地。随着炎帝部落后裔的南徙,在湖南各地也就留下了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和遗迹。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性遗迹就是酃县(今炎陵县)炎帝陵庙。

多种典籍都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于长沙,各书的记载虽表述不同,其实都是一致的。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这是关于炎帝墓葬在湖南的最早记载。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炎帝庙在陵侧。”白鹿原,即鹿原陂。

在以后的有关史志中,对炎帝陵庙的兴废变迁和祭祀活动多有记载。“麻陂”、“鹿原陂”,原属茶陵县地。茶陵,秦汉时均为长沙郡和长沙国辖地,故日“长沙茶乡之尾”,或统称为“长沙”。

湖湘农耕文明自此伊始

据传说,炎帝神农氏所属的部落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部落,炎帝则被奉为农业的创始者,故世号“神农”。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食物需要火来烧烤煮熟,因此远古人类逐渐形成对太阳和火光的崇拜,火焰被称为“炎”,久而久之“炎”就成了这个部族的称呼,部族的首领则被称为“炎帝”。

炎帝部落较早地从原始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从事原始农业耕种,当他们的后裔徙入湖南后,无疑促进了湖南地区原始农业耕种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遗址位于湖南澧县彭头山和八十垱遗址,距今约九千年左右,发现有大量人工栽培稻谷和三丘古稻田,可视为神农炎帝最早的文化遗址。

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长沙南托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画了“太阳”、“向着太阳、口含着禾苗的鸟”、“南方干栏式房屋”、“流水纹”、“花瓣纹”、“草绳纹”、“农田纹”等象形符号,明显地表现了太阳与农作物的关系。这一组颇具系统性的刻画符号,可视为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在艺术上的表现。

炎帝的传说经过历代演变,炎帝形象不断被加入各种文化因素,其内涵越来越丰富。炎帝不仅是部族首领,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不仅是农耕文明的开创者,更是古代圣贤的代表,治世的典范。

炎帝的形象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体现的精神与品质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发挥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作用。炎帝的精神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样在湖湘大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境内的炎帝陵成为海内外华人朝拜的圣地。

大公意识与湖湘精神一脉相承

炎帝具有朴素的大公意识,他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白虎通义》日:“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炎帝提出的“日中為市”主张,也是为了“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让人民富足。炎帝的这种心怀天下的大公无私精神,与湖湘士人“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脉相传的。

炎帝发明耒、耜等农作工具,据《衡湘传闻》载,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明一统志》:“耒水出郴州耒山。”“耒水”、“耒山”,均因神农后裔在其地制作耒耜而得名。又据王应章《嘉禾县学记》载:“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日嘉禾县。”

据以上传说,湖南嘉禾县就是“天雨粟”,神农氏最初教民耕种谷物的地方。神农氏教民耕种之时,也就是原始农业发明之时,农业因此成为圣人之教的重要内容。

由于炎帝部落较早地从原始采集、狩猎生活过渡到原始农业经济生活之中,当他们的后裔迁徙入湖南地区,很快在湖南传播推广农业耕作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为湖湘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湖南人民在长期的农业劳动之中,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精神,湖湘文化中所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精髓,在本质上与农业文明中形成的求真务实精神是基本一致的。

摘编自《湘学八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神农氏炎帝神农
神农氏
神农氏尝百草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神农尝百草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大爱健康之旅
神农氏的清肠药
神农与神农得荼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