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历史使命的五点思考
2019-10-28张晓军
张晓军
过去15年,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提升监管水平、确保合作办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永恒话题。中外合作办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争议和质疑。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及其历史使命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将其作为大学国际化途径这一层面上,亦或是功利性的经费来源和学校排名提升上。深入认识合作办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发挥其影响力乃至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领会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使命需要把握五个方面。
第一,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全球高等教育重塑的背景下看待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当前,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高等教育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全球各个国家的大学都在探索适合未来的高等教育新模式,我国更是如此。201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接连发布一系列高教改革政策和方案,旨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引领世界高教发展潮流。笔者认为,合作办学可以助力公立大学及国家更好地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放眼当前办学成效显著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都能找到引领未来教育的模式或元素。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提出的融合式教育模式,旨在专门培养人工智能时代行业革新和创建的精英;上海交通大学和法国5校合作的工程师学院,探索出一条培养顶级工程师的全新道路。基于此,谈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需要突破合作办学的场域,避免被合作办学中一些琐碎、具体的问题掩盖其引领未来教育的巨大潜力。当前,特别需要从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的高度谈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和历史使命。
第二,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办学独特的创新基因。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处于回应人工智能挑战的有利位置,具备引领未来教育的实力,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其对两种文化下不同教育体系的融合。众所周知,融合有利于创新,异质性要素的融合,则是创新的沃土。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是两所学校办学资源的整合,而且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两种教育模式的融合。合作走到深处,远远超越资源层面,更会激发办学者去反思大学办学中普遍面临的基本问题。例如,当参考两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设计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会体会到两所学校在同一专业,甚至同一课程上截然不同的做法,每当这个时候,简单的加总显然无法成为合作办学的新方案,因而必须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去思考两种做法的优劣,之后取其精华,在必要的时候创造更多新的东西。西交利物浦大学在过去10年中探索的研究导向型教学即是一例。再如,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既需要考虑中国大学普遍采用的保姆式管理体系,又要参考西方很多大学几乎不干涉学生私人生活空间的做法。这时候,回归问题的本质——学生工作也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就可能创造出像西交利物浦大学以“学生自治,学校引导和服务”为定位的学生工作新模式。
第三,要珍惜和培育合作办学的创业潜质。尽管合作办学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大部分项目和机构来说,合作办学依然是新事物。因此,把当前的合作办学项目或者机构描述成创业项目不无道理。只要对合作办学的“战线”比较熟悉,就能感受到合作办学团队的创业精神。筆者见过很多具备创业者特征的合作办学团队,他们拥有对教育的情怀、对目标的执着、对工作的投入。很多合作办学项目的负责人都视自己的工作为一项有意义的事业,竭力争取各方支持,致力于办出优质的、不一样的教育。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合作办学者的艰辛创业故事,很多时候都是从零开始,过五关斩六将,一步步地形成团队,迎来学生,结出硕果。当然,合作办学团队的一个优势是体制的相对灵活性,这对于创业十分重要。许多大学为了支持合作办学的发展,专门制定灵活的人事、财务等政策,为真正探索出符合未来的教育,提供最根本的组织基础和保障。
第四,要注重合作办学给教育国际化理论革新提供的丰沃土壤。中外合作办学翻新了过去几十年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观点。教育国际化主要指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过程,国际化最早探讨的话题主要是学生和教员的流动,以及特定教育资源的共享,过去几十年来,甚至直到今天,国际化很大一部分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跨校间的学分互认,以促进学生流动。然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则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化模式。通过“2+2”“3+1”等模式使国内学生定向流动,吸引更多的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增加短期访学的模式与频次,更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开展了学位框架内的合作,让学生不用走出国门即可享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在毕业之时同时获得国内学位与国外学位。这实际上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化研究和实践中把学生流动作为核心目标的框架,而是通过学位体系的跨国流动,实现学生不流动就接受国际教育的目标。这种创新使得国际化的目标不再仅仅追求学生的流动数量,转而思考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学位体系如何实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间共享,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真正国际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全新模式,也是更触及国际化本质的一次重要跃进。
第五,要给予合作办学更广阔、更独立的发展和想象空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团队要有勇立时代潮头、争创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新模式的胸怀和魄力,当然也需要更加独立、更加包容的政策支持。当前,国家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已定,“立德树人,振兴本科教育”是所有大学紧紧围绕的共同主题,中外合作办学也需要在这一框架下发挥其价值。但是,立德树人和振兴本科教育规划中的很多方面,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提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过去一段时间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育人”的现象。而中外合作办学是新生事物,其从一开始就把育人作为核心使命。因此,当前合作办学可以为国家的本科教育改革提供诸多借鉴。此外,合作办学还应该有机会在全新的赛道,利用没有历史包袱的巨大优势,直接对标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建设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极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引领新一轮的国家乃至全球的高等教育革命。而要形成这一体系,需要的是一系列全新的专为合作办学而制定的“一流”方案,而非简单套用民办高校或者公立大学的发展框架。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