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碳酸酯产业发展现状
2019-10-28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西顺城街46号,北京 100035)
0 前言
PC是一种综合性能非常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热性能和阻燃性能,属于耐用性工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消费电子、电子工程、家用电器、LED照明、建筑板材、耐用消费品、光学透镜、光盘基料以及专用防护和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
多年来,PC一直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新型高分子工程塑料,也是行业内用量较大的工程塑料品种。同时,由于质量可靠、可重复利用、易于回收,因此也完全满足国家和行业所倡导的循环经济的要求,是一种具有优异可持续性的工程塑料。
由于PC行业具有生产集中度高、生产技术壁垒高、对原料供应依赖性高、应用领域广阔等特点,多年来国内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很高。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PC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新增产能不断增加。虽然目前国内PC产能的自给率还只有约50 %,但行业正处于产能的集中释放期,预计3~4年内将迅速发展为供过于求的状况。更值得警惕的是,同期全国各地还有超过市场需求数倍的拟建产能在规划中或将陆续开工建设。为了防范盲目产能扩张可能造成的投资浪费与产能过剩,为产业决策与政策制订提供依据,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于2018年12月中旬邀请石化规划院、石化联合会等相关部门专家,对国内的PC生产企业开展调研。本次参与调查的企业包括目前国内已经开工生产的8家企业和1家即将投产的企业。包括3家外资,1家中外合资,4家国有,1家民营企业。参与调查的外资企业在全球PC市场处于领导地位,对全球PC市场的发展、应用与发展潜力均有深入了解。国内投资的几家公司尽管投产时间不同,但对应用市场以及未来发展已经有了深刻感受。调查即将投产的企业,则从拟投产的角度了解其对市场的预期。
我们期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够对产业的整体发展及市场情况有一次全面摸底,让业界真正了解当前PC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市场短期到中期的消费需求,以及过于“疯狂”的新投资可能面对的压力与挑战,帮助拟进入企业了解可能面对的巨大风险。
1 国内PC行业发展情况
我国PC合成技术开发虽然起步较早,受种种因素影响,早期一直未能建成成熟的万吨级工业化装置。近十几年来,随着以科思创、帝人、三菱为代表的外资公司和以浙铁大风、鲁西化工、万华化学、利华益维远化学为代表的内资企业陆续在国内投放产能,中国的PC供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我们的调查,国内PC产品整体发展情况概要如下。
1.1 新增产能增长迅速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PC生产国。如图1所示,过去5年,国内PC产能增长迅速,产能从2014年的610 kt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1 205 kt,年均增长率18.6 %。如图2所示,同期国内PC消费量从2014年的1 530 kt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1 840 kt,年均增长率不足5 %,产能增速远高于需求增速,显著缓解了严重依靠进口的局面。但随着国内企业纷纷投建新装置,中国的PC产能年均增速还将进一步提升,预计到2022年国内PC产能将达到3 520 kt/a,年均增速更将达到惊人的30 %。
图1 中国PC产能及增长预测Fig.1 PC capacity and growth forecast in China
图2 国内PC消费量及预测Fig.2 Domestic PC consumption and forecast
1.2 自给率逐年提升
近十年来虽然国内的PC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 000 kt以上的高位,但进口增速已明显趋缓,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如图3所示,2014年1 480 kt的进口量将极可能成为中国进口PC的最高峰。与之相反,近几年随着国内PC产能的快速释放,PC的自给率不断攀升,如图4所示,从2008年的约13 %提升至2018年的近50 %,特别是近5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的PC装置陆续投产,自给率快速提升。而未来随着多套新建产能的释放,自给率还将大幅提升,预计在3~4年内国内的PC总产量就超过总需求。
图3 2008—2018年中国PC进口Fig.3 Import of PC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8
图4 2008—2018年中国PC自给率Fig.4 China’s PC self-sufficiency rate from 2008 to 2018
1.3 行业进入低速发展期
图5 国内PC消费结构Fig.5 Domestic PC consumption structure
中国是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几乎所有的PC下游应用种类在国内均有应用。如图5所示,国内PC最大的下游应用市场为电子电气,其次为板材/薄膜,前两大应用市场(不含家电)占据了整个PC消费量的1/2以上。此外,汽车也是PC非常重要的一个下游应用市场,目前PC在汽车上的消费占总消费量的约16 %(包含车灯、车窗及车用改性塑料等)。其他主要是光学、家电、包装、医疗等相对占比较小的市场。
从各细分应用市场的未来增长分析,PC的应用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中国经济的“L”型发展,预计国内PC在电子电气、汽车、家电、医疗等领域将维持4 %~6 %的增速。而随着云存储和5G等新型存储方式和高速网络的发展,光学媒体市场还会继续萎缩。板材和包装等领域的增长则与国家的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建设密切相关,预计会维持3 %~5 %的增速。预计未来5年,国内各领域的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在电子电气(尤其是消费电子)和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占比会略有提升,但整体的消费增速乏力,整个行业进入低速发展期。
1.4 行业整体盈利堪忧
由于国际供应市场及国内产能短期的综合影响,PC行业在2017—2018年初有一波高速增长的行情,然而综合分析PC行业的盈利能力,当前以至未来的发展并不乐观。
当前PC市场应用的主流是双酚A型PC,其成本效益直接体现于双酚A与PC两种产品的价差。虽然各家公司在工艺技术、原料来源等方面的不同,成本也不尽相同,但通常认为PC与双酚A的差价达到5 000~6 000元以上,PC装置才基本可以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
对比2013年至今的一般通用级PC与双酚A的差价,从2013年至2018年中,只有2014年中一小段时间的差价小于5 000元/吨,其余时间均保持在5 000元/吨以上,特别在2015年后的差价基本都维持在8 000元/吨以上,甚至在2017年至2018年初达到了10 000元/吨以上。可以说在2018年上半年之前的多年中,PC在绝大部分时期都保持着一定的利润水平,甚至在某一段时间内拥有巨大盈利空间。但进入2018年下半年后,PC价格急剧下跌,PC与双酚A的差价迅速缩小,一度甚至达到4 000元/吨以下,行业出现普遍亏损。
不同于双酚A的价格受上游原料价格和供需关系两方面影响,PC的价格更多受供需关系影响。而随着未来几年国内PC产能的快速释放,市场整体将出现长期供过于求的局面,装置开工率将显著下降,PC与双酚A的差价或将长期维持低位,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堪忧。
2 PC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尽管目前PC行业国内市场自给率尚处于约50 %这样的水平,然而,当前市场已经表现出来的“疯狂”的投资热潮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挑战,远超市场需求的过量产能必须找到消化的出路,否则,PC市场又将变成另一个陷入恶性低端竞争泥潭的“新材料”。
2.1 投资过热已经出现
当前,国内正迅速掀起一股PC投资热潮,全国各地多家大型企业纷纷推出投建新装置的规划。据调查,2018年国内PC新增产能260 kt,从而国内PC产能达到1 205 kt。预计2019—2022年还有将近2 000 kt的新建产能投产,2022年总产能将可能达到3 000 kt多。表1中给出了中国PC的现有、在建和规划产能。由于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国内PC需求增速按年均增速4 %估算,2022年需求量将达到2 160 kt。这一数字与3 000 kt多的产能相距甚远。中国本土生产PC将面对供过于求的局面,装置开工率预计将从目前的85 %附近快速下降至65 %左右。压力更大的是,相关企业还有4 000 kt多的规划产能,而且不排除这些拟建产能提前投产进入市场的可能。
2.2 产能扩张带来的综合成本下降有限
不同于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等通用塑料,可以从烯烃或苯经一步或少数几步直接合成,从烯烃和苯到PC需要经历漫长的中间过程。目前主流的合成过程包括:采用苯和丙烯合成异丙苯,异丙苯经氧化分解合成苯酚和丙酮,苯酚和丙酮再经催化缩合才能生成PC的主要原料之一——双酚A。而合成PC的另外一种原料则随着工艺路线的不同而不同,界面缩聚工艺还需合成光气,熔融缩聚工艺则还需合成碳酸二苯酯。相比于通用塑料,从丙烯和苯等主要原料到PC的整个合成过程工艺流程长、装备要求复杂、系统能耗相对高,因此也导致了PC的整体成本要明显高于通用塑料,两者存在天然价格差。因此,通过PC的产能扩张带来的综合成本下降非常有限,在价格上将始终无法与通用塑料竞争。
2.3 新产能消化空间不足
新产能的消化不外乎以下3个渠道:应用开发,替代进口,拓展出口。
2.3.1应用开发
开拓新的应用市场以消化巨大的产能依靠开拓新的应用市场和替代其他材料的市场,目前在这两个方向都看不到可以为PC提供年消化几十万吨产能的机会。
表1 中国主要PC生产企业一览表
Tab.1 List of major PC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一方面,即使未来3~5年内有可以发挥产能的新应用发现,其最终实现商业化大批量应用依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以PC汽车玻璃为例,其具有轻量、设计更灵活,更安全的优点,这一应用1998年已经出现,20年后还只有在概念车及极其少数车型的三角窗实现商业化应用。可以看出,新应用是一个长期研发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我们调查,新兴的应用,一般量达到几万吨到十万吨左右,培育上需要5~10年。
另一方面,PC大量供应而低价进入市场,替代其他材料的应用,从PC行业利润和适合PC去替代的市场分析,可以看到的应用空间同样非常有限。
综合而言,无论对5G,新能源汽车,高性能PC薄膜等新兴市场,或传统的汽车、家电、消费电子、包装等市场的深入分析,市场保持3 %~5 %的增长率已经算是比较客观。而这样的增长率显然无法消化高达30 %的产能增长率。
2.3.2替代进口
国内自主投资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可替代进口产品机会不大。
高端产品往往具有差异化的特点,高品质和特殊性能的PC领域主要是少数几家技术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的市场,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
进口1 000 kt多并不是可以简单替代的。根据《蓝皮书》已经很乐观的估计,无法替代的年进口量可能高达500 kt;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需要消化的产能又多出额外的500 kt,市场压力更大。
2.3.3出口市场增长发展有限
国内PC产量大幅攀升,在大幅提高自给率,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进口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出口量会不会有突破性的增长?行业调查显示,预计2021—2022年国内供需将达到贸易平衡,甚至可能会转变为净出口地区。
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国内PC原料要开拓出口市场,面对的压力同样不小。除了东南亚市场可能有一些机会,其他地区基本上缺乏亮点。
除中国外,欧洲、北美、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也是PC的主要消费市场,但这些也是产能长期过剩的地区,净出口量均占到总产量的20 %以上。以西欧为例,虽然2018年西欧的PC消费量达到500 kt多,但产量更加巨大,仍然有400 kt多的PC需要出口消化。
整体分析,出口市场要扩大并不那么容易,可以消化的产能非常有限。
2.4 产能过剩的后果
由于中低端产能过量投放市场,可以想见在未来3~5年里,市场将面对大量同质化产品竞争的恶果。
国内PC产能利用率不高,生产线不能满负荷运转,使企业利润稀薄甚至亏损,投资回报率低,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
企业勉强维持生存,无法进一步投入新应用和新技术研发。最终只能进入恶性循环,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新产能陆续投放,而市场消化能力有限,直接带来的后果是装置开不满,而PC装置对开工率的敏感度非常高。开不满就赔钱,很可能巨额投资打水漂,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系统如果停用重启成本非常高,但低负荷运转,则能源动力成本高企。
3 发展建议
纵观国内PC的产业发展,一方面,未来几年中国PC产能呈现“井喷式”增长,必将推动中国PC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幅提高自给率,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行业内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内PC的产能增长率与需求增长率的不对等,大量重复建设必然会导致行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造成投资浪费与利润稀薄,甚至亏损。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F)也已将PC列入了《2018年度重点石化产品产能预警报告》。
第三方面,目前在高品质和特殊性能的PC领域,仍然主要是少数几家技术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的市场,国内企业尚未取得显著突破。
对此,措施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国家宏观指导,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到行业组织共同向市场发出警示,让整个行业认识到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理性投资,避免巨额投资不能回收造成的巨额损失。POM因为过度投资造成的恶性竞争当为前车之鉴。
二是完善产业指导目录,希望可以从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发改委、商务部《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中把PC合成技术从鼓励发展目录中去除,并研究适当增加行业准入门槛的可行性。
三是鼓励发展中高端PC产品,加强国内企业自主研发与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提高国内产品的质量,丰富国内产品的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高端产品结构性短缺的局面。
四是加强关注进口产品的总量和金额,预先考虑可能的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伤害,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对冲击市场的产品发起反倾销措施。
五是加强不合格废旧塑料进口控制,促进合格产品的健康发展。
另外,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如何实现相关主管部门,从国家级,到地方,再到资金支持部门的协同动作,避免社会资源的低效运作与浪费,也是目前国内很多产业盲目投资最终搞垮一个又一个产业所暴露出的一个根本问题,需要积极投入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