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2019-10-26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牛丹丹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牛丹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6月~2017年3月时段到我院行经皮腔内介入治疗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分组依据为术后1h患者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2(62.8±3.6)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3(62.9±3.8)岁。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组间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选择研究对象在术前均行抗血小板以及抗凝等常规治疗,手术过程中行肝素治疗。经皮腔内介入治疗术治疗:穿刺点为桡动脉或者股动脉,接着行造影剂注射,放置支架,完成手术之后将鞘管拔除,缝合穿刺点。术后24h要尽可能避免剧烈活动,并行抗凝、调血脂药物治疗。
1.3 评判指标 对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几率、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随访情况的心室重构、心功能进行评价与比较。随访时间:3、6、12个月时候患者到门诊复诊时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课题选择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行t、x2检验,仅仅在P<0.05时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同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0.0%)比较,观察组的25.0%较高(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8.32±3.45)d,比对照组的(13.01±2.23)d更长(P<0.05)。
2.2 随访期间患者心功能情况比较 随访(6、12个月)时,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较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较高(P<0.05);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左心房径较12个月时高(P<0.05)。详见附表。
附表 随访期间患者心功能情况对比()
附表 随访期间患者心功能情况对比()
注:同对照组同一时间比较,aP<0.05;同观察组随访12个月的时候比较,bP<0.05。
组别 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mm)左心房径(mm)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3个月 45.35±5.22 46.12±3.27b 51.25±6.59 6个月 52.93±4.99a 44.81±4.02 50.81±5.22a 12个月 54.28±4.86a 40.15±4.23 46.10±4.99a对照组3个月 46.01±4.69 46.57±5.27 52.28±4.86 6个月 45.35±3.80 46.07±4.50 54.47±5.88 12个月 46.17±5.05 44.37±4.24 52.65±6.11
3 讨论
急诊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方式开展以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亡率明显降低,而且经过治疗后能够帮助其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情况,甚至达到≥TIMI Ⅲ级,但部分患者仍会存在胸闷、心率失常等现象。若微循环血供不良,会影响钾离子的清除情况(心肌细胞膜外),延长心肌电生理的恢复时间,因此在心电图上的表现则为STR不佳。目前,临床中对于行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电图ST段情况来评估预后,如果ST段稳高不退则能够判断其心机循环存在障碍[1]。对于行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STR能够对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预测,因此可预测近期的预后情况;若STR不良,其心室重构情况会更加明显,因此可用其来预测远期疗效[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最典型的则是再发心绞痛,提示STR不良的患者大多伴有无复流现象以及微循环障碍;心肌细胞若处于供氧或者供血不足的状态下,细胞内外均会存在离子失衡现象,因此患者在临床中多表现为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等情况,而心电图的表现则为STR不良。经过随访,观察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会增加,但是左室射血分数却在下降,分析这同患者的心肌代谢功能存在障碍之间有着紧密关系,当心肌受到损伤时,便会表现为心力衰竭症状。
综上所述,对于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其术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情况能够帮助对预后进行评估,若ST段回落情况不佳,则预示其预后较差,应当加强监护力度。